屈光不正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普及出版社《老年眼病医疗保健手册》第63页(3294字)

大部分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通过验光确定屈光度后可利用镜片矫正。配戴眼镜可使老年人视力明显提高和改善(图10、图11)。

图10 近视、远视及其矫正

图11 老视及老视的矫正

一、近视

1.病因

(1)高度近视:眼轴的延长(即角膜中央到黄斑的距离增加),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玻璃体、视网膜退行性改变,表现出高度近视。

(2)弯曲性近视:指眼轴正常而角膜或晶体前后面弯曲度增大,如圆锥角膜、球形晶体等造成的近视。

(3)屈光指数性近视:指晶体屈光指数增加,如早期老年性白内障和糖尿病引起的近视。

2.临床表现

(1)视力:远视力差、近视力正常。高度近视眼(如有并发症)近视力也不正常。

(2)眼球改变:可有突出,伴深前房、瞳孔大、巩膜硬度低。

(3)眼底改变:高度近视者玻璃体液化、混浊,视乳头颞侧弧、豹纹状眼底,脉络膜萎缩,周边视网膜带状变性,容易并发后巩膜葡萄肿、黄斑部萎缩、出血、视网膜裂孔、脱离,以及并发性白内障等。

3.治疗

应及时验光配镜。高度近视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以免眼外伤造成视网膜脱离。应定期复查,预防并发症。

二、远视

1.病因

(1)轴性远视:由于疾患或眼球后肿物的压迫使眼轴缩短。

(2)屈光性远视:指眼轴正常,而眼的屈光力减弱所造成的近视。即由于角膜、晶体表面弯曲度较小,角膜、房水、晶体屈光指数偏低或玻璃体屈光指数过高。此外,晶体的移位、缺如,眼球挫钝伤,视网膜水肿,黄斑区水肿及糖尿病接受胰岛素治疗时血糖浓度降低时也可出现一过性远视。

2.临床表现

(1)视力:远视眼的裸眼视力取决于屈光度的高、低和眼调节力的强、弱。

(2)视疲劳:长时间近距离工作时易产生眼疲劳,其症状是视朦,眉弓、眼部胀痛,甚至恶心、呕吐。其特点是患者休息片刻或戴用凸透镜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3)易发青光眼:因前房浅、角膜小、眼球小等解剖学特点,极易发生闭角型青光眼。

3.治疗

可用凸透镜矫正。老年性远视不论看远看近都需配镜矫正,可配远用与近用眼镜,而且以双焦点眼镜为佳。从事室外工作的老年人,远视度数可稍低一些。

三、散光

1.病因

因角膜或晶体表面弯曲度不相同及屈光指数异常所致。常见散光的原因有角膜弯曲度异常(如锥形角膜)、角膜周边退行性变、角膜炎、角膜溃疡以及眼科手术(如老年性白内障手术、角膜移植手术、眼肌手术)、眼外伤、眼内肿瘤等。

2.临床表现

视物模糊、头疼、眼痛等不适。

3.治疗

配戴眼镜以矫正视力,改善眼部症状。

四、老视(老花眼)

1.病因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不断增长,晶体逐渐硬化,失去原有的可塑性,睫状肌调节能力减弱,眼的近点逐渐远移,近距离阅读工作困难。

2.临床表现

(1)近点移远:工作和阅读距离移向远处,大于30厘米才能看清,当光线不足时更为明显。

(2)视疲劳:不能长时间视近物,易发生头疼、头晕眼胀等症状。

3.治疗

可戴用凸透镜来补偿眼的调节力,将近点移到正常阅读距离。镜片的屈光度取决于年龄和原来屈光状态。对精细近距离工作者,要求近点距离较近些,则屈光度相对大一些。随着年龄增加,以后3~5年需调换一次眼镜片。

配戴老花镜的参考度数如下:

45岁可配戴+1.00D(100度)

48岁可配戴+1.50D(150度)

50岁可配戴+2.00D(200度)

55岁可配戴+2.50D(250度)

60岁可配戴+3.00D(300度)

65岁可配戴+3.25D(325度)

70岁可配戴+3.50D(350度)

对于曾是近视眼的老年人,由于近视的度数可以中和一个部分老视的度数,所以,配戴老花镜的时间可以相对晚一些,而曾远视的老年人,配戴老花镜的时间则相对早一些。

五、无晶体眼

1.病因

晶体摘除术后或晶体脱位等,致使平行光线进入眼内,没有经过晶体的折射,不能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焦点落于视网膜的后方,呈高度远视的屈光状态。

2.临床表现

(1)视力明显降低,一般裸眼视力≤0.1。

(2)调节作用完全丧失,必须戴近用镜才能进行近距离阅读和作业。

(3)检查可见虹膜震颤,前房变深。

3.治疗

(1)配戴眼镜:一般需用+12D球镜片矫正,因患眼失去调节功能,在近用时还需在远用镜片的基础上增加+4D,因此,无晶体眼需配远用、近用两副眼镜。

(2)人工晶体植入:由于现代眼科手术的进展,白内障手术人工晶体植入率达95%以上。由于无晶体眼配镜具有双眼屈光参差大、双眼影像差大、周边视野小、模糊不清,眼镜片重,配戴不便等缺点,所以建议老年白内障术后没植入人工晶体的患者,在眼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后同样可取得良好的视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