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与常见病护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科学普及出版社《人口与婚育知识手册》第202页(10640字)

(一)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就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达到防止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疾病症状的目的。

为了使儿童获得预防传染病的抵抗力,就必须全面定期、按时地实行计划预防接种,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介绍各种疫苗的接种年龄和程序

接种疫苗时,家长应知道接种的是什么疫苗,问清应该注意的事项,并在《儿童预防接种证》上登记接种日期。接种疫苗以后,如遇有发烧、精神不好、或注射部位显着的红肿疼痛,要及时与医生联系。大多数可以自行恢复,或在医生指导下适当用些解热、消炎的药物。

(二)小儿常见病的防治及护理

1.感冒

感冒是儿童冬、春季最常见的一种病,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对病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因此,小孩患了感冒,主要是靠良好的护理。

第一、要让病孩好好休息,年龄越小,越要多休息,以减少孩子的体力消耗。

第二、即使在寒冷的天气,屋里也要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经常往地上洒点水,使屋里保持一定的湿度,以免空气过分干燥,病孩呼吸不舒服。

第三、病孩的穿、盖不要过厚,维持不冷就可以,不要“捂”。发烧的病孩如果捂得太厚,热度不但不容易下降,反而会更高,严重的会引起抽风。

第四、合理调配饮食。可以给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藕粉、蛋羹、烂粥之类。要给孩子多喝水,如果汁、米汤、菜汤等,以补充因发烧而失去的水分和营养,促进排尿,利于散热。

第五、按时服药。服中药效果比较好,如果孩子不能一次喝足量,可以分几次喝,一天服够总量就可以。

感冒一般要一周左右才能好。发烧可以适当用些退烧药。待病情逐渐好转,体温自然会逐步降下来。只要医生诊断是感冒,孩子的精神和脸色还好,就可以在家里休息,加强护理,适当用药,孩子会很快恢复健康。

2.肺炎

肺炎是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下)最容易得的一种病,也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儿病亡原因之一。肺炎大多数由感冒、支气管炎发展而来,或并发于麻疹、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最多见。

(1)症状 引起肺炎的病原主要是细菌,近年来病毒引起的肺炎逐渐增多,而且病情较重。

肺炎的发病比较急,症状可轻可重,轻的类似支气管炎。肺炎患儿有发烧、咳嗽、咳痰等症状,小婴儿不会咳痰,常常是嗓子里呼噜作响。此外还表现为气喘,鼻翅翕动,吸气时心口窝向下凹陷,口唇周围发青。体质弱的小儿病情常比较严重,可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脸色苍白,心脏功能不好,也可能不发烧但四肢冰冷。

医生对肺炎病儿经过查体并结合症状,必要时配合X线检查肺部,就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一般情况下,如果诊断和治疗及时,患儿经10天左右大多可以痊愈。少数体质较差的,尤其是合并佝偻病、营养不良的患儿,常常迟延不愈。

(2)预防 肺炎对小儿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从小儿死亡原因分析来看,都以肺炎占第一位,而且年龄越小,所占百分比越高。预防肺炎的主要措施如下:

①让小儿自幼加强锻炼,多在户外活动,提高身体抵抗力,这是最根本的措施。

②积极防治感冒和各种传染病。尤其是麻疹、百日咳病,最易合并发生肺炎,应加强防治。弱小婴儿应尽量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冬、春季不要带小儿去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③由于佝偻病、营养不良等患儿极易诱发肺炎,而且一旦患病,病情常较严重,死亡率也高,因此应积极防治这些疾病。

(3)护理及治疗 当小儿出现肺炎的症状时,要及时请医生检查,不可延误。病情严重的应住院治疗,一般病人可在门诊看病,回家细心护理。首先要安排合适的环境保证患儿安静休息。室内空气要新鲜,并要有适当的湿度,平常可在地面洒些水,冬季可在炉子上煮一壶开水,以便使患儿呼吸道粘膜湿润,痰容易咳出,呼吸感到舒畅些。

要注意多给患儿喂水,可采用少量多次喂的办法。饮食要易消化,而且尽量保证营养充足。喂奶、喂水、喂药时,都要把患儿抱起,斜坐在成人怀里,以免发生呛咳。呼吸困难、发憋的患儿不能吮吸奶头,可把母奶挤出来用小勺慢慢地喂。此外还要给患儿多翻身,轻拍小儿的背部,这样有利于肺底部的痰液排出,促进病情好转。此外还要注意保持患儿口腔、眼、皮肤的清洁,以减少口腔炎、结膜炎、褥疮等病的发生。

治疗方面,应遵照医生嘱咐,给病儿按时打针、服药;虽然小儿肺炎的病因目前以病毒为多见,但大多数合并有细菌感染,所以还可以适当地选用抗菌药物,但不可滥用或用药期限过长。病毒性肺炎使用抗菌药物无效,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

3.婴幼儿腹泻

(1)病因和预防 ①喂养不当。由于喂养方法不得当而使婴幼儿发生腹泻比较多见,比如喂奶量过多或喂奶次数过勤,会加重小儿消化道的负担。此外,食物的质量应当适合于小儿消化的耐受力,假如含糖或脂肪过多,不易完全被消化。喂奶和饮食如果不定时,对消化也是不利的。所以说喂养不当是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②肠道内或肠道外感染。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叫肠炎,这是由于食物或食具不干净,使细菌或病毒侵入了肠胃道而引起的。此外,感冒、中耳炎、肺炎等病虽然感染在肠道之外,也能引起小儿消化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③气候因素。受凉可使肠蠕动增强,受暑热则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减少,再加上天热时小儿口渴,喝水多或吃奶多都可以冲淡胃酸而减低胃肠道的消化力和抑制细菌的能力,所以夏秋季节婴幼儿更容易发生腹泻。

根据以上所谈的病因,要预防婴幼几腹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a.加强体格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防止孩子受寒受热,积极预防感冒和肺炎等。b.加强护理,合理喂养,尽量用母乳喂养。喂奶和饮食要定时、定量,添加辅食要由少到多,不要突然改变食物的性质和增加食量,要避免在夏季给孩子断奶。c.搞好饮食和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对人工喂养的婴儿,奶、代乳品以及奶瓶、食具等要严格消毒(通常是用煮沸法消毒),防止牛奶、代乳品的腐败污染。托儿所内除上述事项外还要注意玩具、便盆、厕所和环境的消毒。要纠正小儿吮指、舔玩具等不良习惯。

(2)症状 ①腹泻较轻的患儿,每天大便几次,大便内可有奶瓣,呈黄色或黄绿色,较稀但量不多。偶有呕吐,一般不发烧,患儿的精神和食欲一般无大影响。②肠道内感染的肠炎,病情多半较重,每24小时可大便10~20次,大便为水样或蛋花汤样,有酸臭味,可有粘液及泡沫。病儿呕吐也较频繁,常因大便前的阵发性肚子痛而哭闹,可伴有发烧。③吐泻剧烈的患儿,失去了体内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以致精神萎靡、眼窝塌陷、皮肤干燥弹性差,呼吸加深,尿少或甚至无尿,这就是发生了脱水酸中毒,如果抢救不及时或发生循环衰竭可造成死亡。

(3)护理及治疗 不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腹泻,发病之初都应当适当地减少奶量或食量。严重者甚至完全停止饮食8~12小时,完全靠静脉输液,以便减轻消化道负担,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假如病儿不需要输液,也要减少奶量,勤喂糖盐水,每次少喂一些,多喂几次,以免引起呕吐。假如患儿经过停食、输液治疗后减少了原来的奶量,等病情好转开始饮食时,要逐渐增加食(奶)量;如果喂牛奶,则应先加水稀释或煮开去掉奶皮逐渐改为喂全奶,需7~10天恢复到病前饮食。

治疗方面: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抗菌药和其它药物。

4.佝偻病

佝偻病俗称软骨病,是婴儿时期常见的病症。得病后不但骨骼发育不正常,更重要的是小儿体质虚弱,容易并发肺炎、腹泻等其它疾病。而且一旦得病,病情多较严重,不易恢复,所以佝偻病对小儿的健康危害不小。

(1)病因 佝偻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种叫做维生素D的营养物质。维生素D能促进体内钙质和磷质的吸收,使孩子骨骼正常生长。当体内维生素D缺乏时,就会影响食物中钙、磷的吸收和成骨作用,从而影响婴幼儿骨骼的生长发育,发生佝偻病。

人体获得维生素D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来源是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后自行产生。另一种来源是从食物中获得的,如蛋黄、肉、奶、肝、肝油等食品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任何原因所造成的这两种来源的减少,都可以发生佝偻病。比如在北方日光照射时间较短的冬、春季节,小儿户外活动较少,阳光照射不足,尤其是烟雾笼罩的城市,阻挡部分紫外线的透过,佝偻病的发病率就较高。另外,吃奶的婴儿因奶类含维生素D不足,如不按时添加辅食,尤其是鱼肝油,也容易得佝偻病。人工喂养的小儿更是如此。还有早产儿、多胎儿,他们出生后生长发育特别快,需要更多的维生素D;有些长期腹泻或有慢性肝脏、肾脏病的患儿,即便供给较充足的维生素D也不能充分吸收和利用,所以这些小儿比起普通小儿来说,更容易得佝偻病。

(2)症状 小儿得了佝偻病,早期仅有烦躁爱哭,睡觉易惊、出汗多等现象。多汗的表现是睡觉时头部大汗、枕头常常被湿透,汗水刺激头皮发痒,头经常在枕头上摩擦,使后头部发生环状脱发(即枕秃)。当出现以上这些现象时,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就会进一步发展,逐渐出现骨骼的变化。4~6个月左右的小儿首先表现为颅骨软化,用手按压后头骨有似乒乓球感。年龄稍大后,头呈方形或鞍型畸形、囟门大、闭合晚(正常小儿最晚一岁半关闭),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膨大隆起,上下排列象串珠,叫串珠肋,两侧肋缘向外翻,严重的可形成胸,手腕部骨骼膨大隆起,似手镯。会站、会走的小儿,因身体重量的压迫使两腿弯曲畸型。以上骨骼的改变,可因小儿病情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出现一种或几种改变。此外佝偻病小儿的肌肉松弛,头发稀疏干枯,坐、站、立、走、出牙都较晚。

(3)预防和治疗 预防佝偻病的方法简单易行:①多晒太阳。应从母亲做起,孕产妇和哺乳期母亲要经常晒太阳,在气候暖和的季节,满月的新生儿就可以抱到户外见见太阳,即使在冬天,只要没有风,在早上9~10点钟以后也可在室外晒太阳或在室内开窗晒太阳。夏季天热可选择上午7~10点钟或下午4~5点钟出来活动。日光太强时,可在屋檐下或树荫下间接照射。小儿开始晒太阳每次3~5分钟,每天1~2次,当婴儿适应后再逐渐增加时间,每隔3~5天增加5~10分钟,直到两小时左右。②为了弥补某些小儿阳光照射的不足,可服用浓缩鱼肝油。一般预防量是每天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约相当于浓缩鱼肝油的2~3滴。以后逐渐增至5~6滴。早产、双胎的小儿,应在生后一周即开始服浓缩鱼肝油。冬季出生的小儿于生后两周后开始服用。一般持续服用半年。

对已患佝偻病的婴幼儿,必须及时治疗,可每天口服浓缩鱼肝油15~20滴,同时服用钙片1~3克。治疗一个月后如病情无明显好转时,可重复治疗一个疗程,明显好转者可改为预防量每日5~6滴。如因消化不好,不能口服的患儿可用维生素D注射液,例如注射维生素D2(骨化醇)。一次40万单位;维生素D3,一次30万单位,肌肉注射,一般注射1~2次(两次之间间隔两周)。临床应用突击疗法时,为防止注射后血钙降低,在治疗前应服用钙片3~5天,注射后继续服钙片半个月。家长切不要自己给小儿滥用维生素D,以免过量中毒。即使给药治疗,仍应注意喂养和晒太阳。治疗期间不要让患儿勉强锻炼站立和走路,以免加重下肢弯曲变形。

5.营养性贫血

儿童体内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或血红蛋白的含量比正常含量少,脸色苍白,就叫贫血。

(1)病因 小儿贫血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一种是由于缺乏造血原料,如蛋白质、铁质、维生素等所引起的营养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时,则发生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目前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贫血已少见。另一种是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和蛋白质不足造成血红蛋白的形成发生障碍,以致血色素降低而贫血。多次或长期患肠寄生虫病等引起食欲减退、营养消耗增多或因腹泻妨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也是发生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2)症状 根据血色素降低的程度,分轻、中、重三度。轻度贫血血色素9~11克,一般看不出明显症状,这种情况只要食欲好,改善饮食,多吃些含铁及蛋白质的食物会很快恢复。中度贫血,血色素6~9克,表现为面色苍白,眼结膜、指甲失去红润、食欲不振、烦躁,这种情况必须吃药治疗。重度贫血时血色素在6克以下,除有上述症状外,还有恶心,甚至呕吐,腹泻。由于红血球和血红蛋白数值的降低,会使人体缺氧,导致呼吸和心跳加快、心脏扩大、出现杂音,甚至引起心力衰竭。而且,患有营养性贫血的小儿全身抵抗力降低,容易得感染性疾病,严重者会影响生长发育。

(3)预防和治疗 营养不良性贫血的预防,主要应注意孩子的喂养,及时添加富有蛋白质、铁质和维生素的辅助食物,如蛋、肝、瘦肉、各种青菜、水果和豆类,以及一些干果如花生仁、核桃仁、葡萄干和小枣等。对于较小的婴儿,由于奶中含铁量极少,而且出生4个月后,胎儿时期从母体获得的储存铁几乎用尽。因此,婴儿到3~4个月后必须增加辅食。以后根据小儿年龄的增长,做成各种精细的容易消化的食品,逐渐增加。对早产儿、双胎儿要早给铁剂或补充维生素C。孩子生病以后的恢复期,需要补充营养,有贫血症要尽早治疗。

对贫血的治疗首先要找出贫血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轻度贫血只要改善喂养方法,及时添加含铁质和蛋白质的辅食即可痊愈。较重的营养性贫血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可以服用硫酸亚铁、枸椽酸铁胺或铁维隆糖浆,同时口服丙种维生素,注意定期复查,以防止复发。

6.小儿常见寄生虫病

(1)蛔虫病

蛔虫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肠寄生虫病。轻的可影响小儿营养和生长,重的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等,甚至危及生命。

蛔虫是怎样进入人体内的呢?原来蛔虫是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雌成虫每天可产卵20万个,卵随人的大便排出,如果我们没有搞好粪便管理和环境卫生,虫卵就可以污染水、泥土和食物,如果孩子喝生水,吃不干净的蔬菜、瓜果,虫卵就可以从口而入,尤其是爱玩泥土、常咬指甲、吃东西前不洗手的孩子,得病的机会就更多。

虫卵吞下后,在小肠内很快孵化出幼虫,幼虫可以钻入肠壁小血管,随血液在人体的内脏如肝、心,穿破肺泡沿气管移至喉部,再随痰液咽下,再回到小肠生长成为成虫,寄生在体内。从虫卵入口到发育为成虫约需两个半月,直到1~2年后成虫自己死亡,随大便排出。

①症状:蛔虫寄生在小肠内一般是几条或几十条,有时甚至多达几百条。它们刺激小肠、消耗营养、分泌毒素,引起消化功能不正常。轻的一般仅有腹部不适或常在脐周围有阵发性腹痛。有时胃口不好或容易饥饿、逐渐消瘦,有时恶心、呕吐,并伴有腹泻,大便带不消化食物或排出蛔虫等,个别患儿出现异食癖(喜欢吃煤渣,土块等)或择食。由于蛔虫产生的毒素对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可引起精神不好,爱发脾气,睡觉不安及磨牙等现象,极个别小儿对毒素反应特别强烈,还可发生抽风、昏迷。当幼虫移行到肺部时可引起低烧、咳喘,常被误认为支气管炎或肺炎。

当蛔虫过多的时候,或者在患儿高烧、腹泻、服驱虫药剂量不足等情况下,可引起蛔虫骚动,假如上窜钻入胆道就会引起胆道蛔虫症,纠集成团阻塞肠道就发生肠梗阻,钻入阑尾就可以引起急性阑尾炎,钻入肝脏会引起肝脓肿等。如果发生这些合并症,患儿会出现剧烈腹痛、呕吐,病情很快恶化,必须尽快到医院诊治。

②防治:蛔虫症是容易治愈的,但也容易反复感染,因此应重在预防。首先要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饮水和粪便管理。还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不喝生水。吃东西前及大便后一定要洗手,经常剪指甲,纠正吮咬手指和玩具的坏习惯,不随地大小便等。

得了蛔虫病,就应及时服驱虫药,常用的有驱蛔灵(哌哔嗪),驱蛔糖浆等。中药“苦楝皮”、“使君子”也有效。最近新药“肠虫清”驱虫效果也很好。但都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用药量不足时易引起合并症。短时间内多次用药可造成药物中毒,如果驱虫效果不好,需再次驱虫,至少与第一次间隔2~3周为宜。

(2)蛲虫病

蛲虫是一种象棉线一样细的白色小虫,俗称为“线头虫”。

在晚上小儿熟睡时,雌虫爬到肛门产卵,引起搔痒。小儿如果用手去抓痒,手指甲缝和指头上就沾上了虫卵,不洗手又去拿东西吃,虫卵就会随着吃下去,在肠子里孵化出蛲虫,这样就形成了反复的自身感染。另外,虫卵也可沾在被单、衣服上,小儿如果穿开裆裤,也可把虫卵沾在所坐的板凳上,从而传染给别人。

①症状:大多数无明显症状,只是当蛲虫爬出小儿肛门产卵时,引起搔痒,影响睡眠,有时爬到女孩的阴道或尿道内,如抓破皮肤可引起阴道炎、尿道炎。有的孩子会因此脾气变躁,食欲减退、咬指甲、夜惊失眠、消瘦等。大一点的孩子,如果蛲虫过多,可出现精神不振,平时记忆力不集中、有时伴腹痛、腹泻等症状。

②防治:蛲虫寿命不到三个月,但是非常容易反复感染,只有做好预防才是彻底治疗蛲虫的好方法。要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吮手指、不咬指甲。并且要勤洗澡,勤换内衣。已感染蛲虫的小儿应穿闭裆裤,内裤每天煮烫洗换,床单、被褥勤洗换和曝晒。治疗上可服药驱虫(驱蛔虫的药也能驱蛲虫,但用量和疗程不同),也可每晚洗净肛门后涂上蛲虫药膏或白降汞软膏,第二天早上把药膏擦去,并把肛门洗净。注意在治疗蛲虫用药期间,要结合洗烫内衣、床单,坚持肛门擦药,要连续七天以上才能彻底消灭虫卵。

7.传染性肝炎

传染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毒可通过饮食由口而入,也可通过输血、输液、肌肉注射等进入血液而被传染。成年人和小孩都可以得肝炎,但以小孩和青年人最多见。

孩子得了肝炎首先表现出没精神,食欲不好,见了油腻或吃了油腻食物就恶心、呕吐,有的患儿还有发烧现象,年龄大点的孩子可能诉说腹部的右上方不舒服。有些患儿在得病后5~6天出现黄疸,白眼球发黄,尿黄象深茶水色。以上所述是较典型的肝炎症状,但多数患儿不出现黄疸,有的患儿症状比较轻,所以就不容易及时发现。有极少数肝炎患儿病情迅速恶化,发生昏迷而死亡。大多数患几可在2~3个月恢复健康,但休息不好或没有及时治疗,可能迟延不愈。为了确诊,应及时取血查肝功能。

预防肝炎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在托幼机构要坚持做好晨检、午检,这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必要措施。肝炎病人至少要隔离40天以上,在隔离期间要做好严格消毒,如患儿的大小便和呕吐的东西应加等量的漂白粉或生石灰搅匀,泡两小时后再倒入粪池。患儿用的食具和注射器最少要在开水里煮半小时,衣物等应在日光下曝晒6小时以上。

和病人密切接触的小儿,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注射丙种球蛋白;或服中药茵陈、大枣各30克煎水喝,连服7~10天,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此外,要搞好粪便和饮水的管理、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托幼机构的保育员、炊事员患有急性或慢性肝炎的应及时调离。

目前,对肝炎病毒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应保证病人充分休息,饮食可多吃些甜食、少吃油腻,配合服用保肝药和中药。

患肝炎的儿童,一定要卧床休息,患病初期尽量少活动。饮食方面要安排富有营养而又容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瘦肉、豆浆、青菜和水果等。注意饮食器具的卫生和消毒。当病儿的症状减轻、逐渐恢复时,也不要活动过多。注意隔离期限,定期复查身体和化验肝功能,待肝炎彻底痊愈再恢复正常活动。

8.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本病俗称为痢疾,是一种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各年龄组的人都可以得此病,但小儿比较常见,常在夏秋季流行。

菌痢发病较急,患儿突然发烧和腹泻,典型症状就是拉脓血便,每天少则几次,多则几十次。直肠肛门处有大便拉不完的下坠感觉,这叫“里急后重”。婴儿得了痢疾,可能大便有稀水样,肉眼看不出脓血。患儿除腹泻之外,可能有一阵阵肚子痛,不愿吃东西,或有呕吐,严重的病人可以出现中毒症状,称为中毒性菌痢。患这种病的病人发病非常急,一开始在没有腹泻以前突然高烧,很快就发生抽疯、昏迷、脸色苍白、手脚发凉、血压下降等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和抢救。

菌痢的传播和其它消化道传染病一样,也是由于不注意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使细菌从口进入体内的。所以预防菌痢还是要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并要早发现、早隔离,并做好消毒工作,患儿的大便可用生石灰或开水泡半小时再倒入粪池,食具要煮沸消毒,便盆要专用。

本病治疗应用抗菌药物,如痢特灵、复方新诺明、黄连素、吡哌酸等,用药量要足,期限要合理,不可过早停药。治疗如不彻底可转为慢性痢疾。

9.小儿常见外伤或急症的紧急处理

(1)创伤 小伤口用温盐水洗过,涂红药水。伤口大而深的,包扎后,送医院清洗、消毒、缝合及注射破伤风针。

(2)异物 咽下异物(黄豆、玻璃球、硬币等)无哭闹,说明已进入消化道,可注意是否随大便排出。如果吞入气管,常有呛咳,应将小儿头部放低,轻拍后背,帮助异物咳出。无效时,应急送医院治疗,不要用力猛拍或倒提双脚等不正确的方法,以免发生意外。

(3)烧伤与烫伤 轻者可用苏打水或盐水浸过的湿布冷敷,或涂消过毒的獾油或烫伤药膏。患部起泡不要弄破。重者要用干净被单包裹后送医院治疗。

(4)虫咬伤 蝎子、黄蜂蜇伤,涂碱水或1%氨水,冷敷可消肿止痛,严重者送医院治疗。

(5)鼻出血 让小儿静卧,头部抬高,冷毛巾湿敷鼻根部,用棉花或纱布填塞鼻孔。经常出血者要到医院检查。

(6)脑震荡 小儿不慎摔伤头部,注意有无昏睡、头痛,甚至恶心、呕吐等脑震荡症状,轻者当时可卧床休息,少活动,吐频、昏迷者应送医院。

(7)抽风 将小儿放平,衣服松解,头向右侧,避免胃容物吸入气管,为防止舌头咬破,牙齿间放纱布隔开,稍缓解后送医院。

(8)扭伤、脱臼、骨折 轻的扭伤可以热敷、按摩(没把握者不要自行按摩)。有骨折、脱臼的儿童,应固定扭伤部位后,送到医院外科(骨科)治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