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口腔卫生保健手册》第53页(1611字)

1994年对于口腔健康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1994年4月7日的世界卫生日主题是口腔健康。在这一年里,口腔健康将成为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它国际口腔专业组织、各国政府、各国口腔专业机构与口腔卫生专业人员以及各国人民大众共同关注的健康焦点。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口腔健康作为人体健康十大标准之一,总结了人类预防与控制口腔疾病的成功经验,把口腔健康具体地定义为“牙齿整洁,无龋洞,无痛感,牙龈色泽正常,无出血现象”,并断言龋病与牙周疾病这两大类危害人民健康最普遍,最广泛而又最严重的疾病。人类已找到预防和控制这两大类疾病的方法与措施,并且在亿万人群中获得了成功,龋齿患病率明显下降,牙周健康状况明显好转,在世界上涌现出了千百万无龋儿童,有的国家人到了30岁还见不到一颗龋齿发生,许多老人临终时,依然保留着一口完好的牙齿。根据成功的经验,加强预防,改进卫生服务系统,实行口腔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以国际牙科联盟为代表的各国牙科组织响应并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的号召,把1994年定为“世界口腔卫生年”,准备在这一年中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希望所有的卫生人员与公众都来支持和参加这些旨在改善全球人口口腔健康状况的行动。在我国,口腔保健科学阶段的来临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础的三级保健网,并以此为依托,初步探索了我国的社区口腔保健模式。1988年成立了基金会”正式成立,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把每年的9月20日定为全国爱牙日。由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负责对这一活动的具体计划的部署、实施与评价。自1989年以来,我国每年举办1次全国口腔卫生日活动,每年向社会群众提供大量的口腔保健信息,以提高群众的自我口腔保健意识,增加口腔卫生知识,转变态度,期望最终能形成有益于口腔健康的行为方式与卫生习惯。5年来,爱牙日活动从城市到农村逐步扩展,在中国社会中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影响已达到60%的人口。每年有上万名医务人员利用各种可能的宣传途径与方式,向群众提供各种口腔保健信息,已经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资料还表明,群众自我口腔保健行为方面的变化,儿童要比成人明显,说明了社会、学校与家庭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的关怀与爱护,监督与指导比过去加强了。资料还显示出,行为与习惯方面的改变则比较缓慢而困难,这说明了爱牙日活动和平时的口腔健康教育还需要长期坚持,深入进行下去。

1991年我国召开了一次氟防龋研讨会,总结了我国应用氟防龋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鉴于我国儿童龋患上升趋势已日趋明显,专家们建议继续推荐在低氟地区采用全身用氟途径的防龋措施,这与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的结论是一致的。我国城市的学校口腔保健工作起步很早,早于50、60年代在上海、沈阳等地建立了学校牙防网,开展了口腔卫生宣传教育与群防群治工作,30年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着成绩。实现2000年规划目标,学校是关键,儿童是重点人群。目前正在开展城市社区口腔保健的试点工作,为全国城市牙防工作探索了新的途径。

1994年我们在世界口腔卫生年内宣告了“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正式成立,这将对推动我国牙防工作的发展,促进2000年目标的实现,以及21世纪的牙防工作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任重而道远,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上靠国家卫生部及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合作和参与,我们决心广泛团结全国口腔预防保健工作者们与广大卫生人员,为促进2000年在我国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目标奉献我们毕生的精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