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史手册

亚洲的反殖反封建革命风暴

书籍:世界史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人民出版社《世界史手册》第42页(1158字)

指19世纪中叶亚洲各国爆发的反对西方殖民主义和反对本国封建反动统治的革命运动。1825-1830年印尼的蒂博尼哥罗起义是其前奏,1838-1842年阿富汗人民抗英战争,1848-1852年伊朗巴布教徒起义,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1840-1842和1856-1860年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1851-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构成革命风暴的主要内容,其中以太平天国起义规模最大,坚持最久,给国内外反动势力打击最沉重。

历史背景:19世纪以来,欧洲的殖民政策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完成而发生变化:从纯粹的掠取变为主要以商品输出为特征。英法等国加紧向海外扩张势力,力图开辟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殖民强盗迫使中国及其他许多亚洲国家相继沦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特别是英国,以炮舰政策开道,加上“商品重炮”,力图建立横跨欧、亚、非、美和大洋洲的殖民大帝国。在亚洲以印度为基地,疯狂地发动殖民战争,侵略了中国、新加坡、缅甸、阿富汗、伊朗等国,成为亚洲人民的主要敌人。沙俄加紧对中亚、高加索一带殖民扩张,侵占整个中亚细亚,侵吞中国大片领土。为争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法、荷、俄等国在亚洲激烈角逐。商品输出摧毁东方各国自然经济的机体,使亚洲社会发生剧烈的动荡。在印度,英国工业品彻底摧毁了印度的手工业,“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自成一片”;在半殖民地,在中国和伊朗,同当地的封建势力相勾结,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的权利。在这些国家已有的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被摧毁,但却保存了封建剥削的基础,使这些国家遭到的苦难,具有特殊的悲惨色彩。

历史特点:首先这是一次下层人民群众自发的革命运动,基本群众是农民和手工业者。斗争目标,各国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都是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又反对本国的封建势力。出现许多新的因素,如提出“经商自由”、“贸易自由”、“耕者有其田”等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口号,为以往的农民战争所不能比拟的;其次是在宗教旗帜下进行的,把自己的未来愿望用天国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反英为主。历史意义:这一时期亚洲的运动同欧洲革命之间存在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亚洲的反殖反封斗争引起资本主义市场剧烈缩减,欧洲工业衰落,金融市场恐慌,促成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1857-1858),在危机影响下,60年代欧洲爆发新的革命运动;同时亚洲各国的反殖反封斗争,客观上形成一个整体,既反映他们共同的遭遇和苦难,也反映不愿受奴役和反抗殖民侵略的共同决心,彼此间接互相支援;沉重打击了外国殖民统治和本国封建统治,预示着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上一篇:日本明治维新 下一篇:世界史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