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群体控制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149页(5130字)

群体控制是指直接作用于禽群的控制措施,其目的是让禽群获得较强的抵抗力,避免疾病的发生。这里介绍与群体控制相关的密度控制、雏禽管理、应激防止、饮水和带禽消毒、检疫、隔离和封锁等方面,疾病诊断、免疫预防、药物防治等请参见有关章节。

一、密度

密度是指禽舍内禽群的密集程度,一般用每平方米所饲养的只数来表示。饲养密度对于禽的健康状况、生长发育、生产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禽对于密度的要求不同,育雏期为了便于保温,便于管理,密度要求大些。随着日龄的增大要逐渐扩群,降低密度,不能造成拥挤现象,饲养管理密度取决于禽的品种、类型、日龄、饲养方式、季节、禽舍类型等因素。

一般肉仔后期的密度为8只/米2,肉种鸡为3.6~4.8只/米2

饲养密度过大,散热增多,舍温增高,同时湿度增大,夏季易致中暑。再就是舍内空气、卫生状况差、灰尘、微生物、氨气等有害气体含量增加,生长慢、产蛋率、抗病力降低,死亡率增加。

二、雏禽管理

(一)雏禽的选择与运输

雏禽的购进最好从同一个场家引进同一品种,以免造成交叉感染或母源抗体不一致。雏禽应来自种禽质量好、出雏率高、防疫严格的种禽场和孵化场,外观上绒毛光亮,大小整齐一致,重量符合标准,精神活泼,反应灵敏,手摸挣扎有力,腹部柔软,脐部愈合完全,凡是脐部有出血、发红、发紫者,腿、喙、眼有残疾畸形者,重量不达标,精神状态不好者均应淘汰。

挑选好的雏禽应放在专用的运雏箱内,用运输雏禽专用车在出雏后36小时内运送到育雏舍,运输途中,要有良好的通风,夏季注意防暑,冬季要注意保温,防止挤压、日晒、雨淋、剧烈颠簸等。

(二)饮水与开食

出雏后24小时和48小时,雏禽体内水分消耗分别大约是8%和15%,所以雏禽到达后应给予饮水,水温应接近室温。在开始的12~24小时内在饮水中加入5%~8%的葡萄糖,适量的多维素、电解质、抗生素对雏禽是有益的,有条件的可饮用温开水,在以后的饲养过程中都不能断水,以防引起暴饮,饮水器具要充足,每天清洗1~2次,在饮水2~3小时后再给予喂料。

三、防止应激

应激是机体对不良刺激所产生的应答反应。所有的不良因素(如寒冷、饥饿、通风不良等)以及生产中某些必要的正常的管理措施(如断喙、转群、接种疫苗等)都会对鸡产生不良的影响,即应激。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激是必然存在的,但是,应当尽力减少或避免应激因素的存在和形成,产生应激时,应当尽力采取措施,减少应激反应的程度。

任何原因形成的应激都会造成对法氏囊、胸腺、脾脏、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不良影响而导致禽的抗体产生减少,抗病能力降低、增重、产蛋等生产性能下降。

(一)常见的应激因素

常见的应激因素有(1)寒冷,(2)高温,(3)湿度过高或过低,(4)密度过大,(5)卫生和通风不良,(6)噪音,(7)陌生人或其他动物、类、鸟类进入鸡舍或其他因素造成惊吓,(8)断喙,(9)接种疫苗,(10)转群,(11)饲料营养不足,(12)饮水不足,(13)长途运输,(14)发生疾病,(15)中毒,(16)天气突然变化等。

(二)减少应激反应的措施

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情况下,鸡群遇到某些刺激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减少鸡群的应激反应,以下措施可供参考。

(1)立即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消除或减少应激因素的产生和再形成;

(2)在断喙、接种疫苗、转群、营养不足、发生疾病、天气突变时,可适当提高舍温1~2℃;

(3)适当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K,因为在应激状态下,禽体内有不同程度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K的降低;

(4)适当添加药物,根据应激因素不同,可添加维生素制剂、抗生素类药物、镇静剂等。

四、饮水和带禽消毒

(一)饮水消毒

禽的生长过程中,需要经常不断地饮水,饮水量约为采食量的2~3倍。水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禽的健康。一般饮用水在未经消毒剂处理前都很难达到饮用水的标准,所以,饮水消毒要自始至终一直进行。

饮用水在未经消毒前所含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一般都超过标准,尤其是河水、塘水更是严重超标,甚至还含有其他病原微生物。对饮水进行消毒可减少或全部杀灭水中的各种微生物,使其达到饮用水的卫生标准,不至于通过饮水而感染病原微生物。

目前常用的饮水消毒药物有有机氯制剂和无机氯制剂,有机氯制剂以二氯异氰尿酸钠为主要成分,无机氯制剂以漂白粉(次氯酸钠)为主,还有氯气等。

按照水的来源不同加入相应剂量的药物于饮用水中,经过一定时间后,供禽饮用。部分小型禽场和农户在育雏前期也可用煮沸消毒的办法,冷却到适宜温度后供禽饮用。

饮用水进入禽体内通过整个消化道与消化道黏膜直接接触,因此要正确地选择消毒药。良好的饮水消毒药应该是(1)对消化道无不良刺激、无腐蚀性。(2)对病原微生物有强大的杀灭作用。(3)无不良气味,对禽的适口性好。(4)无毒、副作用。(5)无残留。

在饮水消毒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使用任何一种消毒药都要计算准确剂量,以防剂量不足,消毒效果不好或剂量过大导致残留过多,对禽造成不良影响;

(2)使用有机氯消毒剂,应当在投入药物后6~8小时,再供禽饮用,以免残留过多对禽产生不良影响;

(3)使用漂白粉或氯气消毒后,应检查余氯量的多少,要求余氯量不能高于3毫克/千克;

(4)使用任何一种消毒剂后都定期检查对饮用水的消毒效果,要求细菌总数每升水不超过100个,大肠杆菌每升水中不超过3个;

(5)饮用水消毒防止再次被污染,生产中常见到消毒后的水在进入饮水器后,又被禽舍内的垫料或尘埃污染,所以应注意饮水器的卫生消毒。

(二)带禽消毒

带禽消毒是指在饲养过程中对禽群和禽舍环境同时进行的消毒措施。一般采用喷雾的办法。

禽舍的空气中、地面、墙壁、器具和禽体上常常带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达到一定数量侵入禽体就会引起发病。而经常不断地进行带禽消毒,可以杀死禽舍内的病原微生物,减少发病机会。

带禽消毒的消毒药不能有刺激性、腐蚀性和毒性,以免危害禽群、人员或损坏器具,带禽消毒的药物可选用百毒杀、菌毒清等。

消毒的时间最好在晚上,以免对禽群造成较大应激,配制的消毒药水应与舍温相近,这样,既增强消毒效果又减少对禽的冷应激。

五、检疫

检疫就是利用各种诊断方法对禽及其加工产品进行疫病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一)宰杀和运输前的检疫

禽群在宰杀和运输前要经专业兽医人员进行疫病检查,看是否有传染病的存在,以防宰杀后或运输途中病原菌的扩散造成疫病流行。只有检疫合格后出具有关证明(检疫证)方可宰杀或运输,否则造成疫病流行,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加工产品的检疫

屠宰后的产品要经过检疫合格确认无病才能利用或者运往它处,是否合格也以检疫证明为依据,以防病原菌扩散迁移造成疫病流行或危害人类健康。

(三)存养禽的检疫

对于新引进的禽或存养的禽要根据其日龄或社会疫情、流行情况要进行定期或临时检疫看是否带菌、带毒或发病。

1.新引进的雏鸡、种蛋,特别是作种鸡用的雏鸡要检查白痢和支原体等,要求白痢和支原体为阴性,否则引进的鸡群很可能带菌,因为这两种病原菌都是可垂直传播的。

2.对于存养不同日龄的禽要定期进行各种易发病的检查、检验。检查出的白痢、支原体阳性者作为种鸡应当淘汰。检查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法氏囊等易流行病的抗体情况,以便及时免疫。

3.对于个别严重的传染病(如禽流感)在可能感染的地区要定期进行检疫,凡是发病鸡群或阳性率高的鸡群应全部就地扑杀。

六、隔离和封锁

隔离就是根据诊断检疫的结果将病禽与其他禽群严格地间隔开避免疫病传播。隔离时应将禽群分为发病禽群、可疑禽群、假定健康禽群分别对待,采取不同措施或紧急接种疫苗或立即投入药物或扑杀。

封锁是当暴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将疫区的工作人员、禽群、器具等划定范围进行封锁,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扩散和健康禽群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隔离和封锁的具体措施如下。

1.划定疫区的范围,病禽所在的禽舍、运动场以及放牧的牧场和水面,均为疫区,一般隔离较好的禽场、单个隔离单元为疫区,否则,整个禽场均为疫区,个体户或农村散养禽,整个自然村落为疫区。

2.向养禽场所有人员通报疫情,并要求所有非必须人员不得进入疫区和在疫区周围活动。

3.指定专门的人员看护病禽,并且不得随便离开疫区,管理人员、兽医、邀请的专家顾问等进出疫区也要严格执行人员消毒制度。

4.做好疫区环境、禽舍、用具的消毒,做好带禽消毒工作,在发生疫情的情况下,可以每天带禽消毒一次。

5.向主管部门、兽医防疫部门、邻近的禽场通报疫情,养禽专业户更应及时向左邻右舍的禽场通报。

6.封锁和隔离的时间以最后一只病禽痊愈或淘汰,再经过该病的潜伏期的时限后,方能解除封锁和隔离。

隔离和封锁在日常管理中也是必要的,特别是种鸡场和大型鸡场,应当使之与外界处于严密的隔离和封锁状态中,以防外界的疫病传入鸡场内。

上一篇:疫苗的使用方法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