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环境控制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132页(12735字)

禽场周围的环境可以说是一个大环境。这个大环境的污染与净化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禽群健康,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控制成败问题。污染程度重,必然会增加禽群感染疾病的机会,禽病也就难以控制。因此,搞好禽场大环境的控制是防治禽病的前提。

一、场址选择

场址应地势高而干燥,至少高出当地历史最大洪水线以上,地下水位应在2米以下,以免雨季洪水的威胁和舍内地面过于潮湿,低洼潮湿的场地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长繁殖,增加发病机会,地势要避风向阳,以保持场区内小气候的湿热状况相对稳定,减少寒风的侵袭。

禽场应远离沼泽地区,因为沼泽地区常是体内外寄生虫和蚊虻生存繁殖聚集的场所,蚊虻又是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的传播者。

禽场要远离公路和村庄500米以上,远离家禽屠宰加工厂,其他饲养场1000米以上,更不应设在其下游和下风处。因为这样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疫病传播。

禽场的地下水要求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防护,取用方便。

禽场的选择还应考虑到便于交通,便于用电并应有备用电源。

总之,科学合理选择场址,使之处于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中,对高效而安全生产极为重要。否则,可能给你的养禽场带来防疫上的困难,经济效益降低甚至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禽场规划与设计

养禽场的工程设计绝不是单纯的建筑设计,而应当分区规划,便于防疫,利于生产。

(一)禽场规模

我国现有禽场的养殖规模差异很大,以几千只到几万只不等。

养殖规模的大小,这应根据各自条件而定。如果大环境较好、内部设施较先进,饲养数量可适当大一些。一般是种禽场以10万以下为宜,商品肉禽以20万以下为宜。

(二)场区划分

生活区与生产区必须严格分开,育雏、育成、产蛋、孵化区必须严格分开。不同区域划分的目的是,便于实行“全进全出”制度,防止不同禽群的交叉感染,利于控制疾病的垂直传播,一旦发生传染病便于隔离、消毒。

(三)禽舍间距

禽舍之间的距离应符合防疫、排污、防火等要求,还要便于操作、节约土地、不影响光照等,一般在10~20米之间。

(四)禽舍朝向

禽舍的适宜朝向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情况和导风向两个主要因素而定。北方以朝南、朝东为宜,南方以朝东南方向为宜。

(五)禽场绿化

禽场绿化是长效而廉价的,环境净化系统可改善场区的小气候,冬季挡风,夏季降温,净化空气,保持环境,吸尘防火,各场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绿化,如设立防护林带,绿篱隔离,种植遮阴植物等。

(六)禽舍设计

禽舍设计应考虑到最适宜的环境控制,便于保温、通风、防、防鸟等。根据当地建筑材料,根据所养禽的品种用途而定。总之,养禽场的规划设计应当考虑到长年均衡生产,改善工作条件,防止交叉感染,利于环境净化,便于排污、排水、防火等因素。

(七)消毒室与消毒池的设立

在禽场大门,各区域入口处,各禽舍入口处都应设立相应的消毒设施,如消毒池、消毒室、消毒槽等以防带入病原菌。

大门口消毒池的宽度应与大门一致,长度应为车轮的一周半,池水深不能低于20厘米,水中的消毒剂要经常更换,始终保持有效。

(八)孵化场

孵化场与场外、场内联系较多,是容易污染,又最怕污染的地方。

孵化场最好是一个独立的场所,离饲养、居民区、公路最好在1000米以上。若无条件独立,需在一个综合场内,宜靠近场前入口处,而且与饲养区有相应的隔离措施。有的孵化场与饲养场仅一墙之隔,孵化室与出雏室仅一门之隔,虽然运输操作方便,但极易造成污染,发生疫病传播,后患无穷。

建造孵化场的建筑材料要求防火、防潮,便于冲刷、消毒。

孵化场的建筑设计必须符合下列工艺流程:种蛋→消毒→贮存→分级上盘→孵化→出雏→雏禽处理(鉴别、挑选、接种疫苗等)→雏禽存放、出售。

三、禽场内的废弃物处理

养禽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副产品如禽粪、死禽、蛋壳、死胚等,这些副产品统称为禽场废弃物。废弃物处理得当将变废为宝,为禽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处理不好则会给养禽生产带来危害,或成为新的污染源或产生有害物质,甚至污染环境成为公害。

(一)禽粪处理

禽粪是禽场内的主要废弃物和最大污染源,也是产生臭气、滋生蚊蝇的根源,但禽粪内又含有许多未被吸收的营养物质,经加工处理后,可制成饲料和肥料而被再利用,既减少了污染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1.用作肥料 禽粪是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优质肥料,富含氮、磷、钾等成分,可用于农作物、果树、蔬菜、花卉的种植栽培。但在使用前应经干燥或发酵无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以防成为传染源。

2.用作饲料 干禽粪中含有约25%的粗蛋白及其他营养成分,经加工处理后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所含的粗蛋白氮含量较高,所以,禽粪最适合作反刍动物饲料,可用于喂

用禽粪作饲料应注意安全性问题,因为禽粪中除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外,还含有杂质、残留的药物、重金属类物质等。

禽粪作饲料的处理办法有堆贮、窖贮、发酵、烘干、加热等,通过处理杀灭病原微生物,提高营养价值、改善适口性。

(二)死禽处理

在饲养过程中,因为疾病、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会不断发生死禽的现象,尤其在发生传染病时,死禽数量会成倍增加,所以应做好死禽的处理工作,控制环境污染,以防传染病进一步蔓延。

死禽的处理方法有挖坑深埋,用火焚烧,堆肥发酵,高温加工成肉骨粉等方法,总之要做到无菌、无害处理,禁止到处乱扔,禁止贩卖流入市场,更不能在禽场内随地剖检。

(三)孵化废弃物的处理

孵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死胚、蛋壳等应做到无菌、无害化处理,可高温消毒干燥后用于饲料加工,食用死胚是很危险的,要注意腐败或细菌污染造成中毒。

四、禽场消毒

根据消毒的不同目的,可将消毒分为预防性消毒、应急消毒和终末消毒三种形式。预防性消毒是在正常情况下,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所进行的定期消毒,应急消毒是在传染病发生时,为了及时消灭由带菌禽排出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而进行的临时性消毒,终末消毒是在传染病扑灭后,为了最后消除可能残留于疫区的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性消毒。

(一)消毒方法

根据消毒的不同方法,可将消毒分为机械性清除、物理学消毒、化学消毒及生物学消毒。

1.机械性清除 用机械的方法,如清扫、洗刷、通风等。可以清除存在于环境中的病原体,虽然不能直接把病原体杀灭,也不能达到彻底的程度,但可以使之大量减少。此法最简单易行,而且使环境清洁、舒适。因此是最常用的,也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方法。

禽舍的适当通风,不但可以保持空气新鲜,而且也可以减少舍内病原体的数量。因此,保持禽舍适度通风,是保持禽群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

2.物理学消毒 杀灭病原微生物的物理方法有:高温、干燥、阳光、紫外线、红外线和声波等。

高温是最常用而且使用效果确实的物理学消毒方法,包括巴氏灭菌、煮沸消毒、蒸汽消毒、火焰消毒、烘烤消毒及直接焚烧,其中,在禽病工作中使用较多的是煮沸消毒及蒸汽消毒。

煮沸消毒就是把需要消毒的物品置于锅内,加水浸没后煮沸15~30分钟即可。某些细菌芽孢需煮沸1~2小时,如能于水中加入0.5%火碱或1%~2%苏打。可加速蛋白、脂肪溶解脱落,并提高沸点,从而增强消毒效果。

蒸汽消毒又分流通蒸汽消毒及高压蒸汽消毒。流通蒸汽消毒的效果与煮沸消毒相似。高压消毒则是彻底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最好方法。

阳光是天然的消毒剂,阳光的消毒作用主要是紫外线照射,使病原微生物的核酸蛋白变性,红外线可以灼热物体和增加水分蒸发,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一般病毒和非芽孢性病原菌,在直射阳光下,几分钟至几小时即可杀死,抵抗力较强的细菌芽孢在强烈阳光下连续暴晒4~5天,也可被杀灭或变弱,因此,禽病工作者应尽量利用最有效又不花钱的阳光红外线消毒作用对牧场、运动场、栏舍、用具以及其他物品等进行消毒。

干燥能引起蛋白质变性和盐类浓度的提高,因而阻碍病原体的生长或使其死亡,因此,保持环境干燥是减少环境中的病原菌的方法之一。

3.化学消毒 化学消毒是指用化学药物把病原微生物杀死或使其失去活性。能够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称为消毒剂。影响消毒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的选择:某些药物只对某一种细菌有抑制或杀菌作用,而对另一些细菌则效力较差,例如碱性染料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力较强。当两种相互拮抗的消毒剂合用时(如阴离子清洁剂肥皂与阳离子清洁剂合用),可使消毒效果减弱乃至完全消失。

(2)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药物浓度越大,作用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但对组织的刺激性也越大。

(3)温度:温度增高,消毒作用加强,温度每增高10℃,消毒效果增加1倍。

(4)酸碱度(pH值):溶液的pH值对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剂都有影响,pH值改变时,细菌带阴电荷较多,所以阳离子型去污剂和碱性染料的抗菌作用较强。

(5)有机物:有机物(特别是脓、血、蛋白质)能和许多消毒剂结合,同时,有机物覆于病原体表面,也起到机械保护作用,因此,在消毒前应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及有机物质。

(6)微生物性状:微生物类别和数量、化学成分、生长时期、是否有芽孢或荚膜,对消毒剂的作用都有一定影响。

(7)消毒剂合用时,由于物理、化学配伍禁忌产生相互拮抗现象,如阴、阳离子清洁剂合用时,发生化学反应,使消毒效果减弱乃至完全消失。

(二)消毒剂的选择

现代密集养禽的环境被病原微生物严重污染。为了保护良好的饲养环境,消毒剂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从种蛋的产出、储存、孵化、出雏、育成、产蛋直到种禽淘汰等每个环节,消毒剂都起着重要作用。

理想的消毒剂应具有以下特点:

1.易溶于水或与水混合,不管水的硬度或酸碱度如何,易制成乳剂并能保持乳剂状态;

2.对任何有机物质都有很强的作用,不管它的酸碱性如何;

3.无腐蚀性,无强烈气味;

4.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高度杀灭力,包括各种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原虫和虫卵;

5.作用迅速并能保持长久的杀菌力;

6.消毒力不受物质影响而减弱或失效;

7.安全可靠,对人和畜禽无害;

8.价钱便宜并容易买到,且运输和使用方便。

对孵化场或禽场进行清洗时,除了刷、擦、刮、扫之外,还要用高压水头冲洗。如果用热水高压冲洗,则有机物更易脱落、溶解,故效果更好。如果所用的是软水(软水是指含各种离子较少的水,如去离子水、蒸馏水等),肥皂便利清洁;但如果是硬水,则要用合成的清洁剂。

消毒时应注意所应用的消毒剂是否和肥皂或清洁剂有拮抗作用(消毒剂的说明书上应有附注,如季铵盐系列产品即属此类),如有,则要用清水把肥皂或清洁剂完全冲洗掉才用消毒剂。

市售消毒剂名目繁多,适用于禽场和孵化场的,有以下几类:酸类、碱类、氧化剂、酚类、醇类、甲醛、去污剂等。详见表3-1。

表3-1 常用环境消毒药物

(三)消毒剂的应用

许多病原体都是从外界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禽场的,禽场的消毒是杜绝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

1.建立消毒室和消毒池。

2.禽场环境消毒 整个禽场的每个角落在进禽之前都应彻底清扫干净,然后进行彻底消毒,养禽过程中对禽场内的道路,各入口处,其他易被污染的地方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消毒,以净化场内环境。

3.进场人员、车辆、物品消毒 人员、车辆、工具及其他物品常常有大量病原微生物,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进场前要经过彻底消毒,人员进场应先洗澡,后用0.1%的新洁尔灭消毒,换上消毒过的衣服,鞋帽。车辆进场经过消毒池再喷洒消毒药液,饲料入场应在料库中熏蒸消毒,其他工具、物品可根据其性质进行相应消毒处理。

4.种蛋、雏禽、孵化场消毒 种蛋收集后就地消毒,入孵前应进行第二次消毒,到19胚龄落盘时要再次进行消毒,消毒方法都可用甲醛熏蒸,从落盘到出壳结束可以用甲醛自然熏蒸,雏禽出壳后应用甲醛熏蒸消毒可减少育雏期疾病,提高育雏成活率,孵化场的出雏器在出雏后应清扫洗刷干净,然后熏蒸消毒,孵化厅要始终保持清洁,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其他物品也要随时进行相应消毒。

五、舍的环境控制

鸡舍是鸡群生存的场所,鸡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所以只有控制好鸡舍的环境才能使鸡群健康生长,发挥出最高的生产性能,这是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往往因一项措施不得力而导致生产性能下降或发生疾病。

(一)鸡舍消毒

鸡舍在出鸡后,首先应将天棚、墙壁、地面、器具等清扫干净,洗刷干净与否直接关系到消毒的效果好坏,因为消毒药不能达到地面、墙壁深层,清扫洗刷完毕后再用相应的消毒剂,用熏蒸或喷洒消毒等方法彻底消毒。

要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是一项非常认真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喷洒消毒时一个角落喷洒不到就会导致消毒失败。消毒结束后将鸡舍空置一段时间后,方可育雏,空置的时间越长,鸡舍净化越好。

(二)温度

鸡为恒温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非常敏感,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生产性能,诱发疾病。鸡舍内温度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外界气温、鸡体散热。密闭式鸡舍一般保温、隔热性能较好,受外界气温影响小,冬季可有效地保持相对恒温,夏季可减缓外界高温影响。我国部分鸡场是开放式或半开放式鸡舍,舍内温度基本上随着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很好地保温隔热,应采取相应的升温或降温措施,以保持舍温的相对恒定。

1.舍温异常时鸡的表现 温度适宜时,鸡群分布均匀,采食、饮水都很正常,并且很活跃,羽毛光滑。

舍内温度过高时,鸡只站立,翅膀张开下垂,张口呼吸,饮水增加,采食减少。持续高温,将会引起鸡只中暑衰竭而死亡。

舍内温度过低时,鸡只缩成一团,聚集成堆,饮水减少,采食增加。

2.舍温异常对鸡群的影响 舍温过高时,采食量减少,增重降低,产蛋下降,蛋体变小,蛋壳变薄、变脆、粗糙。公鸡繁殖力衰退,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都下降,持续高温将引起中暑。

低温状态下,肉鸡增重、饲料转化率下降,突然的气温下降或持续的低温也使产蛋率下降,会诱发雏鸡的白痢、支原体病等的发生。

3.适宜的舍温 适宜的温度应是以最低的饲料消耗获得最好的生产性能为标准,这样既要考虑到鸡的生理状况又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的核算。

雏鸡的体温调节机能到三周龄才能趋于完善,所以育雏阶段三周内的温度极为重要。第一天的温度要求33~34℃,以后,每周降低3℃,直到18~21℃。

产蛋期的适宜温度为13~23℃。

肉仔鸡在四周龄以后的温度不要控制过高,以18~21℃为宜。资料表明,肉仔鸡四周后的增重以18℃最快,饲料利用率以24℃时最高,两者结合以21℃为宜。

4.舍温的控制措施 在建造鸡舍之前,应从选择物料到建筑高度上考虑到保温隔热。提高舍温的方法很多,可选用热风炉供暖和地炉供暖等,同时,鸡舍应相对封闭。降低舍温的办法有人工喷雾降水,加强通风,屋顶涂上白色水泥,门、窗遮阴。

在一般环境下,温度每升高1℃,饲料消耗降低1%以上。为了保持正常的生产性能,应增加饲料的蛋白、能量等成分。

(三)湿度

空气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汽量的多少,养鸡生产中常用的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实际水汽量/饱和水汽量×100%,它说明空气中水汽的饱和程度,鸡舍内要求相对湿度为60%~65%。

1.湿度对鸡的影响 在一般温度范围内,湿度的变化对鸡影响不大,只有在温度发生改变的同时,湿度的变化对鸡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1)高温高湿:鸡没有汗腺,高温时散热主要靠蒸发,若湿度大,则散热困难,所以,高温高湿环境中,易发生中暑,病原微生物繁殖加快,易导致鸡群发病。

(2)高温低湿:高温低湿环境中,空气过分干燥,加之高温,鸡只易发生脱水现象,呼吸道黏膜易受损伤,若空气中有较多灰尘存在则易发生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小雏鸡。湿度低,鸡的羽毛生长不良,易发生啄癖。

(3)低温高湿:低温高湿环境中,鸡只采食量增多,鸡体失热过多,产蛋、增重等生产性能下降,易发生冻伤。

2.湿度的控制措施 为了防止舍内潮湿,应将鸡舍建于高而干燥的地方,舍内地面高于舍外30厘米以上,舍内温度始终保持在露点以上,以防水汽凝结,尽量减少舍内用水,防止水的外溢,及时清理舍内的粪便和污水,保持通风良好,及时排出水汽,铺垫干燥的垫料,防止地面的潮湿。

在育雏前期,特别是秋冬季节,舍内因生火炉湿度过低时,应增加水盆或直接喷洒水到墙壁等处,以增加湿度,防止舍内湿度过低,空气过于干燥。

(四)光照

适宜的光照对于鸡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促进鸡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钙、磷代谢,增强骨质,提高产蛋率,蛋重、孵化率,增强鸡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光照制度:肉仔鸡一般要用23小时光照,1小时黑暗的办法,1小时黑暗是为了适应突然停电而引起应激。光照强度应逐渐减弱,特别是四周龄以后应采用弱光照,以便使鸡群安静,饲料利用率高,增重快,啄癖发生少。

另据报道,间歇光照对肉仔鸡的生长有利,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增重较快。蛋鸡的光照制度比较严格,因为这对鸡的性成熟,产蛋率有直接明显的影响。具体做法参阅有关资料。

采用人工光照时,要注意光照强度要均匀,灯泡要始终保持干净,灯泡与鸡体的距离要适当,灯上最好设置灯罩,这样既卫生,又增大光照强度。

(五)通风换气

1.空气中有害物质对鸡的影响

(1)氨气:氨气是鸡舍中最易产生的一种有害气体。鸡舍内允许的氨气浓度不应超过1.5毫克/千克。

鸡舍内一般都比较温热潮湿,舍内的鸡粪、垫料、撒落的饲料等很易腐烂分解而产生大量氨气,鸡舍内空气的流动性又较小,氨气浓度比较高。氨气的比重虽小,但因其产自地面,水溶性强,所以多分布在潮湿的地面、垫料、墙壁、空气灰尘内,这些又是鸡只经常接触到的地方,氨气也容易进入鸡眼结膜和呼吸道内。

鸡对氨气是非常敏感的,过量的氨气对鸡的危害很大,容易导致流泪、结膜炎、上呼吸道炎症、肺炎,长期的作用使鸡发生慢性氨中毒,易诱发新城疫、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影响肉鸡的增重和产蛋鸡的产蛋率。

(2)硫化氢: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易挥发,有强烈臭鸡蛋味的气体,主要来自鸡舍的破蛋和鸡群消化不良时从消化道排出的粪便。

硫化氢的毒性较大,易引起结膜炎、气管炎,长时间的侵入机体内引起组织缺氧,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抗病能力下降等。对人而言,鸡舍内要求硫化氢的浓度不能超过10毫克/千克;对鸡而言,不能超过6.6毫克/千克。

(3)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一般情况下,鸡舍内很少有一氧化碳,只有在秋冬寒冷季节在鸡舍内生火炉取暖时,煤炭燃烧不充分,鸡舍又很密闭时才可能有大量一氧化碳存在。

一氧化碳进入鸡体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的带氧功能受阻,造成体内急性缺氧,导致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紊乱,并有持久的毒害作用,重者死亡。鸡舍中的一氧化碳含量不应超过24毫克/千克。

(4)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无色、无臭略带酸味的气体,主要由鸡呼出。

鸡群密度大,鸡舍又密闭时,鸡舍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它本身并无严重的毒性,只是造成鸡体缺氧,引起慢性中毒,影响增重、产蛋等生产性能。鸡舍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应以1500毫克/千克(0.15%)为限。

(5)灰尘和微生物:鸡舍中的垫料、鸡毛等物质随着鸡活动产生大量灰尘,舍内又有较高的湿度,所以微生物常附着灰尘上,鸡舍内光线较弱,对这些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微弱。

灰尘中的微生物较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进入鸡体,引起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2.清除有害物质的措施 清除有害物质的措施主要是加强通风换气。通风换气的目的和原则如下:①维持适宜温度,使舍温不会发生剧烈变化;②排除过多的水汽,保持舍内湿度处于适宜状态;③气流稳定,整个舍内气流要均匀,不要有死角,也不要形成贼风;④清除空气中的灰尘和微生物以及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臭味;⑤防止水汽在墙壁、大棚等表面凝结。

通风换气的方式主要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形式。

(1)自然通风:自然通风就是依靠自然风(风压作用)和舍内外温差(热压作用)形成的空气自然流动。它使舍内外空气得以交换,开放式、半开放式鸡舍的门窗等敞开部分即可达到此目的。

在设计自然通风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鸡舍跨度不可太大,最大不应超过9米;

②风力的作用大于温差的作用,但无风时仍可靠温差作用进行通风,因此应根据当地主风向考虑在迎风面的下方设进气口,在背风面的上方设排气口;

③夏季利用自然通风在屋顶设排气筒,风筒应当高出屋顶50~60厘米,其上应有遮雨帽,舍内部分长度50厘米以上,筒内应有调节板,便于随时启闭;

④通风设计必须与建筑设计统一考虑,如鸡舍朝向,进气口位置等;

⑤为适应冬夏不同季节的需要,需精心设计,制造门窗、排气筒等,做到开启、关闭灵活,调节方便,能使冬季的自然风不直接吹向鸡群,夏季可直接吹向鸡群。

(2)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是依靠机械动力强制进行的通风换气,分为正压通风和负压通风两种形式。

正压通风就是用风机将外界的新鲜空气强行送入鸡舍内,使舍内压力增大,从而将污浊空气排出鸡舍,风机可安装在山墙上或单独安装设置风道。

负压通风就是用风机将舍内空气强行排出舍外,使舍内压力降低,外界空气自行流入鸡舍,这样进入鸡舍的气流速度较慢,对鸡的影响小。由于进气口的形式和位置不同,负压通风又分为横向通风和纵向通风,横向通风就是气流从进气口进入鸡舍后横向穿过鸡舍。根据鸡舍的大小可设计成一侧进风、一侧排风、两侧进风、屋顶排风、屋顶进风、两侧排风;纵向通风就是气流从鸡舍的一端进入,由中端排出。风机安在一端山墙两侧,其余的门窗全部关闭,气流沿鸡舍纵轴方向流动。

机械通风的方式各场应根据鸡的品种、当地情况而定,但要注意如下问题:

①鸡舍的每个角落都应通风均匀,不能有死角;

②在采用纵向通风时,可大小风机结合,以适应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的需要。

3.通风不良的危害 通风不良时,可以导致鸡群发病和生产能力的降低。

鸡舍内的有害气体和病原微生物不能及时排出,常导致鸡群发生喉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疾病、肺炎、继发大肠杆菌病,诱发其他呼吸道疾病,炎热季节发生中暑。蛋鸡产蛋率下降,肉仔鸡采食量降低,增重慢。

4.正确处理通风与保温的关系 地面平养的鸡舍,特别是寒冷季节的肉仔鸡饲养场,经常发生通风与保温的矛盾,因为很多肉仔鸡饲养场,通风条件有限,几乎没有机械通风设施,只能依靠自然通风,在寒冷季节往往只注重了保温而忽视了通风,或者一开窗通风就降低了舍温而达不到应有的温度要求。二者的关系处理不好都易继发支原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

解决通风与保温这一矛盾的办法:一是增加保温措施,多开窗加强自然通风,但这样就会浪费能源,增加取暖费用;二是配备机械通风设施,这也是最好的办法,并且一次投资,长期受益,近几年暖风炉的使用基本上解决了这个矛盾。

上一篇:群体控制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