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黄曲霉毒素中毒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581页(4487字)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人畜共患疾病之一。此病以肝脏受损,全身性出血,腹水,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症状等为特征。

该病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英国发生,后相继在美国、巴西、南非等18个国家有过报道。我国的江苏、广西、贵州、湖北、黑江、天津、北京等许多省市自治区也都有畜禽发生此病的报道。

本病的病原为黄曲霉毒素,可产生黄曲霉毒素的菌种,包括黄曲霉、寄生曲霉、溜曲霉、黑曲霉等有20多个菌种。但近来很多研究者的研究工作证实,只有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而且,并不是所有黄曲霉的菌株都产生黄曲霉毒素。早期资料记载,从自然界分离出的黄曲霉中,只有10%的菌株产黄曲霉毒素。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工作表明,产毒素菌株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目前已经确定出结构的黄曲霉毒素有B1、B2、B2a、B3、D1、G1、G2、G2a、M1、M2、P1、Q1、R0等18种,并且已经用化学方法合成出来。其中B1、B2、G1、G2是4种最基本的黄曲霉毒素,其他种类都是由这4种衍生而来。它们的化学结构十分相似,都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又称香豆素)。结晶的黄曲霉毒素B1非常稳定,高温(200℃)、紫外线照射,都不能使之破坏。加热到268~269℃,才开始分解。5%的次氯酸钠,可以使黄曲霉毒素完全破坏。在Cl2、NH3、H2O2和SO2中,黄曲霉毒素B1也被破坏。黄曲霉毒素的分布范围很广,凡是污染了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真菌的粮食、饲草饲料等,都有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甚至在没有发现真菌、真菌菌丝体和孢子的食品和农副产品上,也找到了黄曲霉毒素。畜禽中毒就是由于大量采食了这些含有多量黄曲霉毒素的饲草饲料和农副产品而发病的。

黄曲霉毒素不仅对动物和人都有很强的毒性,而且对家禽、多种动物和人还具有明显的致癌能力。黄曲霉毒素B1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B1还能引起突变和导致畸形。

大量实验表明,黄曲霉毒素能抑制标记的前体物质参与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合成。特别是抑制标记的前体物质参与诱导的酶蛋白。黄曲霉毒素的致癌作用及其他毒害作用的分子机制就在此。

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证实,黄曲霉毒素对核酸合成的抑制,可能是由黄曲霉毒素直接作用于核酸合成酶引起的,或是由于黄曲霉毒素和DNA的结合,改变了DNA模板引起的。

黄曲霉毒素有高强度的免疫抑制作用,中毒雏胸腺和法氏囊变小萎缩,对多种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病等易感性增强。

电子显微镜研究结果证实,在给予黄曲霉毒素后30分钟所观察到的最初的细胞变化,发生在核仁内,包括其内容物的重新分配。继之而来的细胞质的变化,有核糖核蛋白体的减少和解聚,内质网的增生,糖原的损失和线粒体的退化。

黄曲霉毒素B1在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有两个:一是羟基化作用,生成单羟基的衍生物M1,通常存在于奶、尿、粪便和肝脏中;二是去甲基作用,生成酚环的衍生物P1,主要存在于尿中。此外,有一部分发生环氧化作用,生成2,3-环氧化物,再进一步与谷胱甘肽结合物。

根据国内外普查,以花生、玉米、黄豆、棉子等作物以及它们的副产品,最易感染黄曲霉,含黄曲霉毒素量较多。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有关组织都制定了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标准。

不同动物由于其性别、年龄及营养状态等情况,其敏感性是有差异的。其敏感顺序是:鸭雏>火鸡雏>鸡雏>日本鹌鹑;仔>犊>肥育猪>成年牛>绵,家禽是最为敏感的,尤其是幼禽。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症状

该病因家禽的种类、品系、年龄和摄入量的不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致癌性4个类型。家禽中以鸭雏和火鸡对黄曲霉毒素最为敏感,中毒多为急性经过。多数病雏鸭食欲丧失,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颈肌痉挛,以呈现角弓反张症状而死亡。火鸡多为2~4周龄的发病死亡,8周龄以上的火鸡对黄曲霉毒素有一定的抗性。小火鸡发病后,表现嗜睡、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羽翼下垂,脱毛、腹泻、颈肌痉挛和角弓反张。病雏鸡的症状基本上与鸭雏和小火鸡的相似,但鸡冠淡染或苍白,腹泻的稀粪便多混有血液。成年鸡多呈慢性中毒症状,主要呈现恶病质,降低对沙门氏杆菌等致病性微生物的抵抗力,导致母鸡脂肪肝综合征,产蛋率和孵化率有所降低。

(二)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在肝脏。鸭急性型中毒,肝脏呈淡黄色或绿色,萎缩,以左叶肝表现最为明显。鸡急性中毒时,可见肝脏肿大,呈苍白色,有出血斑点;亚急性中毒时,肝脏呈淡黄褐色,有多灶状出血。病禽的其他眼观病变主要有:胆囊肿胀,肾脏苍白、稍肿,胰腺有出血点,胸部和腿部肌肉常见出血。慢性中毒时肝脏常硬化,肝表面有结节性纤维变性及弥散性的白色小点状病灶、质硬,色泽变黄,有时出现脂肪肝。时间较长者可出现肝癌结节。心包和腹腔中常有积水,皮下常有胶胨样渗出物,有的中毒鸡的小腿、趾皮下出血。血液检验,病禽血清蛋白质组分都较正常值为低,表现出重度的低蛋白血症;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白细胞总数增多,凝血时间延长。急性病例的谷-草转氨酶、瓜氨酸转移酶和凝血酶原活性升高;亚急性和慢性型的病例,异柠檬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明显升高。黄曲霉毒素具有高度的免疫抑制作用,中毒的雏鸡胸腺和法氏囊萎缩,对多种细菌病、病毒病和寄生虫病等易感性增高。

(三)诊断

首先要调查病史,检查饲料品质与霉变情况,饲喂可疑饲料与家禽发病率呈正相关,不吃此批可疑饲料的家禽不发病,发病的家禽也无传染性表现。然后,结合临床症状、血液化验和病理变化等,进行综合性分析,排除传染病与营养代谢病的可能性,并且符合真菌毒素中毒病的基本特点,即可做出初步诊断。若要确诊,必须进行以下程序检验。

1.可疑饲料的病原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用高渗察氏培养基于24~30℃温度下培养,观察菌落生长速度、菌落的颜色、表面和渗出物、菌落的质地和气味,记录下来后,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物的活培养检查,以及制片检查,以鉴定出此优势菌为黄曲霉菌或寄生曲霉。

2.可疑饲料的黄曲霉毒素测定

(1)可疑饲料直观法:可作为黄曲霉毒素预测法。取有代表性的可疑饲料样品(如玉米、花生等)2~3千克,分批盛于盘内,分摊成薄层,直接放在365纳米波长的紫外线灯下观察荧光;如果样品存在黄曲霉毒素G1、G2,可见到含G族毒素的饲料颗粒发出亮黄绿色荧光;如若是含黄曲霉B族毒素,则可见到蓝紫色荧光。若看不到荧光,可将颗粒捣碎后再观察。

(2)化学分析法:先把可疑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提取和净化,然后用薄层层析法与已知标准黄曲霉毒素相对照,以确证所测的黄曲霉毒素性质和数量(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有关资料)。高压液相色谱法(定量)。最简单的检测方法:将可疑饲料样品直接在365纳米波长的紫外线灯下观察荧光反应,如果样品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即可呈现带有金属光泽的蓝紫色或黄绿色荧光。

3.生物学鉴定法

(1)雏鸭法:这是世界法定通用的方法。选用1日龄的雏鸭,将待测样品溶解于丙二醇或水中,通过胃管喂给雏鸭,喂4~5天。对照的各雏鸭喂给黄曲霉毒素B1的总量从0~16微克。在最后一次喂给毒素后,将鸭雏再饲养2天。然后,处死全部鸭雏,根据其胆管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的程度,来判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多少。雏鸭黄曲霉毒素B1的LD50(半数致死量)为12.0~28.2微克/只。另外,还可取雏鸭肝组织固定,作组织学检查。

(2)可疑病料作动物发病试验:也可用提取的毒素作发病试验,皆可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符合的阳性结果。

(3)免疫技术测定: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放射免疫技术进行真菌检测。

二、防治

防止饲料霉变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饲料要在通风、干燥、低温处保存。在温暖多雨季节,可用福尔林熏蒸法或0.4%过氧乙酸、5%石炭酸喷雾法,或者用防霉剂如霉敌等来抑制饲料中霉菌生长。饲料中加入叠氮化钾、硼酸等可阻止毒素的形成。对污染的库房除可用以上消毒剂消毒外,还可用二溴乙烯、溴甲烷熏蒸消毒,也可用20%的石灰水或2%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黄曲霉毒素能耐高温(280~300℃才被损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被强碱和强氧化剂破坏,酸碱度超过9.0的碱液是解除毒素最有效的制剂。据报道,用1.2%的石灰水浸泡霉玉米8小时可获得98.7%~99.9%的去毒效果。用紫外线辐射法、氨水处理法、加尿素法等可破坏和消除黄曲霉毒素。

如发现中毒时应立即停喂霉变饲料,更新饲料并给予易消化的青绿饲料,轻症病例不给药也可逐渐恢复;对重症病例可投服盐类泻剂,如人工盐、硫酸钠等,以及时排除胃肠道内的有毒物质,为防止发生并发症,还可应用抗生素,但忌用磺胺类药;日粮中多添加1~2倍的多维素、添加1%的奶粉有助于病禽的恢复;根据情况,也可用10%~20%的葡萄糖溶液与维生素C混合进行静脉或腹腔注射。据报道,把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增加至20%~30%,可明显降低黄曲霉毒素对雏鸡的作用。

据报道,家禽体内的谷胱甘肽具有对抗黄曲霉毒素B1毒性的作用。口服蛋氨酸、N-乙酰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均能提高和维持体内谷胱甘肽于生理水平,因此,具有解除黄曲霉毒素B1中毒的作用。口服亚硒酸钠能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也能对抗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

上一篇:一氧化碳中毒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