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的主治特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实用动物针灸手册》第15页(569字)

穴位多布于经络通路上,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联系。因此,它既能反映脏腑的生理与病理变化,又能接受针灸刺激,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实践证明,穴位的主治有以下几个特性:

1.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穴位的共同特性。即每个穴位都能治疗穴位局部及邻近部位的病证。例如,睛俞、睛明、三江、太阳、垂睛等位于眼睛周围的穴位都能治疗眼病。

2.远治作用 这是经穴的共同特性。分布在同一条经络上的穴位,都能治疗该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例如,后肢阳明胃经的玉堂、三江、太阳、曲池、后蹄头等穴,虽所在部位距胃较远,但都能治疗胃经的病证。

3.双向调整作用 同一穴位,对处于不同病理状态的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例如,后海穴,用于便秘时能泻下通便,而用于泄泻时则能收敛止泻。

4.相对特异性作用 同一经络上的穴位,既具有共同的主治特性,又有各自的相对特异性。例如,后肢阳明胃经的玉堂、三江穴,都能治疗胃经病症,但是玉堂穴善治胃热,而三江穴长于理气止痛又能治疗眼病。所有的巧治穴位,特异性则更为专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