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田杂草防除手册》第53页(685字)

图2-27 菟丝子

〔学名与别名〕 Cuscuta chinensis Lam. 中国菟丝子、金丝藤、豆寄生。

〔形态特征〕 一年生寄生性草本。茎缠绕,细丝状,多分枝,黄色或浅黄色,长达2米以上。无叶。花多数,簇生,有时2朵并生,花梗较粗壮;苞片2枚,另有小苞片;花萼杯状,5裂,裂片卵圆形或长圆形;花冠白色,壶状或钟状,顶端5裂,向外翻曲,果熟时将果全部包住;雄蕊与花冠裂片互生;鳞片5裂。蒴果近球形,稍扁,盖裂;种子椭圆形,淡黄褐色或褐色,表面较粗糙,无子叶和胚根。

幼苗丝状,淡黄色。

〔生物学特性〕 种子繁殖。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5℃,最适24~28℃;适宜土层深度为0~3厘米。土壤深层未发芽的种子可存活1~2年。

幼苗初期以其丝状体向四周旋转,寻找寄生物,缠上寄主后即在接触部位产生吸盘,吸住寄主营寄生生活,如7~10天找不到寄主即渐夭亡。

在我国北部地区,菟丝子通常于5~6月出苗。

〔分布与危害〕 分布在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河南、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广东等地。主要寄生于豆科、藜科、菊科作物和杂草上。对豆类危害较重;对花生、芷蓿及铃薯等也有危害。

上一篇:打碗花 下一篇:农田杂草防除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