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黑痘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葡萄早熟栽培技术手册》第160页(1541字)

(1)症状 该病害对葡萄的叶片、果实、新梢、叶柄、果梗、穗轴、卷须、花序均能造成为害,尤其嫩叶、新梢和幼果受害最重。

叶片受害初期出现针眼大小的红褐色至黑色斑点,周围有淡黄色晕圈,逐渐扩大,形成直径1~4毫米的近圆形不规则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或紫褐色,后期病斑中央叶肉枯干破裂,出现穿孔。叶脉受害呈多角形病斑,造成叶片皱缩、畸形。

新梢、卷须发病时因不同品种症状也不同。主要症状有:①斑长条形,边缘紫红色,中央浅褐色至褐色,凹陷,开裂或不开裂,如奖章、康拜尔早生等;②病斑黑色,凹陷,周围无红晕,形状有条形、椭圆形、圆形;③病斑黑色,凹陷,不规则,周围有紫红色晕圈;④病斑条形,浅褐色,凹陷周围无红晕圈。治疗不及时顶部嫩叶和生长点变褐干枯,新梢生长缓慢或停止,严重影响植株生长。

幼果受害发生近圆形浅褐色斑点。病斑周围紫褐色,中心灰白色,有时中央为红色,稍凹陷,像鸟眼、俗称鸟眼病。病斑上有微细的小黑点,即分生孢子盘。病果生长缓慢,绿色,质硬,味酸,有时龟裂。受害迟的果粒仍能长大,病斑凹陷不明显,但味较酸。病斑只限于果皮,不深入果肉。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出现乳白色黏质物质。

(2)发病规律和条件 葡萄黑痘病的病原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病蔓、病叶、病果的病斑中越冬。翌年春葡萄发芽后,当气温20℃以上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开始为害;温度28~34℃,相对湿度92%以上时病斑扩展快。高温多雨季节易造成病害暴发,干旱少雨地区发病轻。另外,枝蔓老化,果粒着色后抗病力增强,病害发生轻;果园地势低洼,排水透气不良,氮肥过多,枝叶郁闭时发病重。北方促成栽培时该病害不发生或发生较轻。在南方早熟产区是为害葡萄生产的第一大病害。保护地栽培的部分欧亚品种在撤膜后,该病害仍会大量发生。

(3)防治措施 根据发病因素和病害的发生规律,应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

①冬季清园减少病源。冬季修剪后彻底清扫园地内的枯枝、落叶和病果,集中烧毁。全面进行园地翻耕,压埋地表的病菌。在做好清园工作的基础上,对植株枝蔓、支架上的铁丝、立柱等架材进行全面、彻底的药剂喷洒杀菌。用药时间以萌芽期,特别是芽眼膨大呈绒球状时的铲除效果最好。药剂可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萌芽前药剂浓度可以高些,萌芽期浓度低一些,可以有效减轻黑痘病的为害。

②生长期药剂保护。生长期药剂保护应抓紧在孢子大量散发之前进行,可以减轻初次侵染。第一次药剂防护应在新梢生长长16~17厘米时进行。为减轻果粒染病,花前、花后喷药保护是不可缺少的。

有效药剂有5%霉能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乳剂600倍液、50%退菌特500~600倍液、抗菌素402,2000~2500倍液;可用退菌特600倍液加65%代森锌500倍液混喷。对发病较重的果园可改喷特效药剂福星8000~10000倍液,若后期多雨可适当加大喷药浓度到6000倍液,效果更好。

③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新梢留量,注意架面通风透光,防止郁闭,摘除病梢、病叶,疏除病果,减少再次侵染。氮、磷、钾肥配合使用,避免过量偏施氮肥,防止新梢徒长。雨季做好开沟排水工作,严防园内积水,降低湿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