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244页(1775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植物山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又名山萸肉、枣皮;主要含有维生素A、山茱萸甙、皂甙、鞣质、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等;酸,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用于肝肾亏虚,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萎等证,多与熟地、山药、泽泻等配伍,如六味地黄丸。用治肾阳不足之阳萎、滑精等,配伍补骨脂、当归、麝香,如草还丹。用于遗精滑精、小便不禁、虚汗不止,有良好的收敛固涩作用,如治小便不禁,多配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沙苑子等;又可配人参、附子、骨、牡蛎等治大汗不止,体虚欲脱之证。此外,还可收敛止血,如治妇女崩漏及月经过多,可以本品配伍乌贼骨、茜草炭、棕皮炭等,如固冲汤。

〔本草撷英〕 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湿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别录: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

甄权:治脑骨痛,疗耳鸣,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止老人尿不节,治面上疮,能发汗,止月水不定。

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癥结,治酒皶。

〔名医心得〕 张锡纯:(1)肝气虚弱诸证 本品味酸性温,收敛元气,固涩滑脱,通利九窍,流通血脉,“为补肝之妙药。”可用于治疗多种原因所致的寒热往来、咳吐血、抽搐等肝气虚弱症。其量常用至30~60克之多。并认为其“救脱之功,较参、术、芪要胜,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2)痛证 大剂量重用或配当归、生乳没,对于气血亏虚不能流通而心腹肢体作痛者,疗效颇着。[1]

俞慎初:虚喘 本品善于纳气固脱,涵阴敛阳,对于肝肾本虚、阴阳之气行将涣散的虚喘欲脱(以气短而不续,提之不升,吸之不下,常致长引一息为快,为辨证要点),具有特效。这是近贤张锡纯独得之秘。宗此,对虚喘汗出欲脱者,先独用萸肉60克,浓煎灌服,待病情稍缓后,继以来复汤加味治之,确收良效。[2]

王季儒:糖尿病 本品功擅固摄肾气,对尿糖不降有一定的疗效。考古今医家多以六味、八味丸治消渴,其功多在萸肉。曾多次验证,凡用六味地黄汤无本品即无效,加入本品尿糖始降。用量为12~20克。[3]沈敏南:慢性肾炎蛋白尿 常以山茱萸配石苇用治虚实夹杂型慢性肾炎蛋白尿,每获良效,认为二药合用有摄精泄浊、开合互济之妙。[4]

〔药理与应用〕 1.抗菌作用:体外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此外,体外实验,能杀死腹水癌细胞。

2.动物实验有利尿、降血压作用。临床可用治高血压病。

3.有降血糖作用。临床可用治糖尿病。

〔剂量用法〕 内服:6~12克,煎汤;或入丸散,大剂量可用至30克。

〔按语〕 山茱萸酸涩微温质润,能助阳、补益肝肾,涩精缩尿止汗。本品既可滋阴,又可补阳,为治肝肾不足之要药。但其补益之力,逊于固涩。与甘寒滋润药同用能补阴血;配甘温辛热药能补阳气。唯本品温阳收敛,故凡肾阳偏元,素有湿热,小便不利者忌服。

【参考文献】:

[1]张笑平.现代中医各家学说.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53:54

[2]刘尚义.南方医话.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1,595

[3]史宇广.当代名医临证精华——消渴专辑.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75

上一篇:西洋参 下一篇: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