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神经内科手册

脑电图检查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神经内科手册》第68页(5939字)

脑电图检查是将脑细胞的自发放电活动通过电子放大器放大并描记在纸上或显示在屏幕上的一种客观记录大脑机能状态的检测方法。它是无创伤性地评价脑机能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颅内疾病的诊断和科研中,临床上将电极放置在头皮上所记录的称为EEG,在开颅手术时将电极直接放置在硬膜外或脑皮质上记录的脑电波称皮层脑电图(ECOG),还有将电极埋在皮层内或埋入脑的深部结构(深部电极)如杏仁核、丘脑核团等处以记录脑深部电活动,后者称脑深部电图。

一、检查方法

1.检查前的准备及要求

(1)除特殊情况外,检查前三天停用影响脑电活动的药物,尤其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以免药物对脑波分析的影响。

(2)患者应在进餐后1~3小时内接受检查以避免产生低血糖,影响正确诊断。

(3)检查前一天洗头,禁用发油以免检查时头皮电阻过大而产生伪差。

2.电极的安装

按国际标准的10/20系统法放置电极,此法是以鼻根至枕骨粗隆的连线为中线再做两外耳孔的连线,从前向后,从左到右按10%及20%的距离放置电极,电极左侧为FP1、F3、C3、P3、O1、F7、T3、T5,右侧为FP2、F4、C4、P4、O2、F8、T4、T6、A1、A2双耳垂为参考电极。

3.导联方法

常规采用单极导联和双极导联,特殊情况如蝶叶病变时需加用蝶骨电极,鼻咽电极,深部电极和皮层电极等。

4.诱发试验

常规检查未发现异常电活动时需加各种诱发试验,常用的有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睡眠诱发,剥夺睡眠和药物诱发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5.长时间(24小时)脑电监测或称动态脑电(AEEG)及视频脑电

长时间脑电监测是采用携带式脑电记录盒,目前用的有磁带记录和磁卡记录,将患者24小时的脑电信号记录在磁带或磁卡上,然后通过专门的回放机进行回放,患者带着记录盒可以自由活动。

视频脑电(VEEG)是将脑电信号和受检查的行为表现同步记录到计算机内。

二、脑电图的一般性质和分类

脑电图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放电的总和,它是记录头皮上两点间的电位差(双极导联)或头皮一点与无关电极(耳垂)之间的电位差(单极导联),它的特征是有节律的电波,对大脑机能的变化能灵敏的反应。脑电图由周期、振幅、位相三个基本参量组成。

(一)按周期分类

α波:频率为8~13Hz,波幅100μV以内,平均50~70μV。

β波:18~30Hz,波幅不超过50μV,一般为25μV左右。

δ波:0.5~3Hz。

θ波:4~7Hz。

(二)按波形分类

正弦波:主要指α波。

棘波:波形似尖钉,波顶尖锐,波宽所占时间在80ms以下,多为负相(阴性)来自大脑皮层,双相棘波则来自皮层深部。

尖波(锐波):波宽所占时间为80~200ms。

平顶波:圆顶波或梯形波,波宽所占时间300~400ms,多见于颞区,平顶波节律多为精神运动性的异常电活动。

棘慢波综合:由波幅为200~500μV的20~60ms的棘波和200~500ms的慢波组成,两侧对称同步,频率3Hz,额、枕为着,是失神发作的特征性电活动,2~3Hz的棘慢波综合则见于儿童顽固性癫痫,又名Lennox-Gastaut综合征。

多棘波慢波综合:由几个棘波和一个慢波组成,呈暴发性出现,见于肌阵挛。

尖慢波综合:由尖波和慢波组成。

阳性棘波:频率有6Hz和14Hz两种,见于疲倦时的EEG,也有报导认为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系病态睡眠的表现,来自中线结构,有认为来自视丘,视丘下部或边缘系统。

峰波:(顶部尖波)为睡眠早期在顶部出现的100μV的尖波,双侧同步对称。

纺缍波:睡眠中期出现的12~14Hz,波形似纺缍状的梭形节律波称纺缍波,主要出现在中央区和顶区。

K综合:深睡时大脑半球出现高波幅的0.5~1.5Hz的慢活动,这时若受到声刺激即会出现短程的12~14Hz的节律波,这种觉醒现象称K综合,如果两侧不对称则提示皮层功能异常。

三相波:见于肝昏迷前期。

多形性δ波:为0.5~3Hz高幅不规则的δ节律波,见于脑肿瘤,脑挫伤,脑血管病,炎症所致脑皮层严重受损的区域。

爆发抑制波:由暴发性高幅δ波和平坦波组成,是皮层高度抑制的表现,多见于大脑炎的急性期。

阵发性节律性慢波:为高幅,正弦样的单一节律的δ波和θ波,多以阵发形式出现,成人以额部多见,小儿以枕区多见,此波来自皮层下中线结构,故多见于后颅凹和中线病变。

梳形节律:又名中央区α节律,μ节律,为7~11Hz,波幅20~80μV的节律波,中央区明显,肢体活动时受抑制。

入波:又称枕叶机能性棘波,为持续时间250ms的正相三角形慢波,多见于观看复杂的图画时。

K波(kapa)为6~14Hz的节律波,出现于精神活动如心算时,额、颞部最明显。

手套波:为睡眠时出现的两侧同步手套形波,以额、顶区为显着,见于帕金森氏综合征。

(三)正常成人EEG

正常成人EEG的基本波由8~13Hz的正弦形的α波和14~28Hz的β波组成,α波的频率以9~10Hz为多见,α波在各个脑区均可出现,但以枕、顶叶最明显,波幅不超过100μV,平均为50~70μV,α和β呈节律性有规律的变化,α波幅由低逐渐变高而后又逐渐变低而形成一纺缍状,每一周期中间为β节律,每一周期为1~10秒,通常为2~3秒,称为α波的调幅现象,α波睁眼时被抑制,正常人80%以上均是以α节律活动为主。

β节律主要见于颞、额区和α波调幅的周期间歇期,波幅在50μV以下,6%~10%的正常人的脑电图背景脑波以β波为主。

正常人颞、额区有少量低幅不规则的θ波及低幅δ波。

(四)正常儿童脑电图

胎儿在神经细胞的尼氏小体及神经细胞核基本成熟时开始有脑电活动,新生儿的脑电为低波幅,不规则的0.5~2Hz,波幅为10~20μV,上面重叠有α、β波的似基线不稳的低幅δ波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频率加快,波幅增高,脑波频率的变化与脑成熟呈正相关,1岁以内的小孩,背景脑波以δ、θ波为主,2~3岁小儿δ波逐渐减少为θ波所代替,后头部可见α波脑波不稳定且易变;6岁开始α占优势,θ波急速减少;9岁后顶部波幅有降低倾向;10岁以上脑波与成人相似,18岁才能形成稳定的α波,儿童大脑皮层的发育是逐渐的,但并非均速,根据脑波频率变化的特点可看到几个加速期,一个是5~6岁,一个是13~14岁,儿童枕部α波在9岁时成熟,额区成熟于11岁,整个大脑成熟于13~14岁。

(五)异常脑电图

1.正常节律(α、β波)在全脑区或局部脑区的减弱或消失,两半球的活动不对称。

2.脑波频率较正常年龄组变慢,在全脑或局部脑区出现δ、θ活动增多。

3.全脑或局部脑区出现异常活动如棘波,锐波,棘慢波综合,锐慢波综合,阵发性δ、θ活动,懒波等。

根据脑波变化的情况可以分为广泛和局限性异常,广泛异常按其程度又分:(1)广泛轻度异常:基本节律以α波为主,但α波较正常有减弱,表现为α指数下降,α节律不规则同时混有少数5~7Hz低幅θ波约占25%以下,(2)广泛中等度异常;θ波明显增多占25%~50%,双侧脑叶有阵发性θ波或短程,爆发性δ活动,α指数在50%以下,(3)广泛重度异常:正常的α波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而代之以θ、δ活动,脑波的节律呈高度紊乱,全脑呈现长程的δ活动或有暴发抑制波出现。

局限性异常是指病变局限在一侧半球或某个脑区,按其病变轻重程度不同和脑波的不同可以分为:(1)δ波病灶:病理波主要以δ波为主,δ波出现于脑实质受严重破坏的区域,多见于生长发育较快的脑质瘤,脑脓肿,脑软化,脑炎等,频率越慢提示破坏性越大。(2)θ波病灶:病理波以θ波为主,多见于破坏性较小的良性肿瘤及脑血管病,早期转移瘤,硬膜下血肿,中度脑挫伤,局限性脑炎,脑血管畸形等。(3)懒波病灶:表现为病灶区α波频率被抑制变慢,波幅降低,正常的α、β波减少,两侧的电活动明显不对称,正常生理波受到抑制,多见于枕叶良性肿瘤,硬膜外血肿,脑缺血等,其次懒波还表现在睡眠中出现12~14Hz的纺缍波在局部脑区减弱或消失,闪光刺激时病变区不能同步。(4)病变区出现棘波、棘慢波、锐波、锐慢波病灶,多见于外伤性癫痫,脑炎后遗症患者。

(六)脑电图的临床应用

由于脑电图是反映大脑机能状态的无创性的检测方法,因此凡是影响大脑功能的各种疾病均可做脑电检查,在脑功能的科研中它也是必不可少的客观指标,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多最有意义的如下:

1.癫痫的诊断、分类治疗及科研

由于癫痫是大脑皮层异常放电所致临床发作的疾病,患者就诊多在发作间歇期,而在间歇期中脑电图能记录到癫痫的异常波时即可明确癫痫的诊断,其次,由于脑电图上呈现异常放电的类型不一样,可帮助临床确定癫痫的类型,如是全身性的脑电出现的是全脑两侧半球同时出现异常致电,是局限在某个脑区的则说明癫痫源病灶起源于某一局限的脑叶,不同类型的癫痫,其脑电图上呈现的异常波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类型的癫痫在治疗上采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要根据每个患者脑电变化的特征确定癫痫类型和治疗方案,内科治疗中不同类型的用药种类也不一样,外科治疗中手术方式也要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既使在手术中也同样要在脑电图的监测下来进行手术,因此脑电图对癫痫是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脑电图上的异常波主要是棘波、棘慢波、锐波、锐慢波、阵发性单一节律的慢波(δ、θ),在不同类型的癫痫这些异常波出现的形式,部位不同,根据其表现确定其癫痫类型如失神发作,脑电图表现为全脑两侧同步的高幅3Hz的节律性棘慢波放电。

2.颅内占位病变(肿瘤、脓肿、血肿)的定位诊断

颅内占位病变是病变区由于局部脑细胞缺氧、水肿、细胞坏死、EEG上显示局灶性的慢波(δ、θ),根据局灶性改变进行定位诊断,在无CT检测的地方可首先用EEG进行筛选和追踪。

3.脑血管疾病脑功能的评价

在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EEG可作为一个动态监测的指标,作为脑卒中预测的指标之一,定期的EEG检测,早期发现脑缺血所致脑功能的异常变化,脑卒中发生时则可根据脑电图变化的情况对脑功能损伤的部位,程度,对脑功能进行客观的评估。

4.脑炎的早期诊断,疗效,预后评估。

5.脑外伤脑损伤,脑功能,预后的评估。

6.大脑弥慢性病变(脱髓鞘病)脑功能评价。

7.肝性脑病的早期诊断。

8.代谢性脑病的脑功能评价。

9.手术及麻醉监测。

10.重病监护。

11.药物监测。

12.昏迷及脑死亡评定。

上一篇:脑脊液检查 下一篇:神经内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