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第314页(5250字)

葱,指大葱,生长在南方的香葱(火葱)与大葱同属不同种,一般药用同等看待,效用无异。

大葱在北方为二年作物。先一年种子生长的细小植株称为小葱。

麦秋后,或在大田,或在菜田定植小葱,分垄、深培土,至深秋,即长成粗大植株,即称为大葱。大部分大葱掘出存贮,为主要蔬菜,也是主要药用的植株,其长圆柱状鳞茎多呈白色,即最常用的葱白。小部分大葱生长不甚茁壮,不再掘出;或掘出时折断,部分鳞茎留在田地中。田地中遗留的葱经冬并不冻死,来年春暖,重新萌发长叶,一般茎不再伸长,叶亦弯曲,随后生出花茎(花葶)、花序。习称为角葱,味多辛辣,除农家自己食用外,一般少上市,在市场售卖价较廉。商人或早时掘出冒充小葱或大葱,或摘去花茎、花序冒充冬贮大葱。冬贮大葱重新定植,将在春夏之交陆续长出花茎、花葶及花序,然后开花、结子,即葱实、葱子。此时的葱白多干瘪,且多纤维,不中食。也有商人掐去花葶充未开花大葱售卖。此时正式的葱叶已不多,葱白也失去肥厚、多浆状态,除非不得已,最好不用这时的葱白入药。葱的须根民间也药用,称“葱胡子”、葱须。

早在《神农本草经》,已有葱实、葱茎(即葱白)入药。到了宋代,《证类本草》已分作葱实、葱白、葱根、葱汁四个部分。葱白为常用中药,辛温,入肺、胃经,发表、通阳、解毒。为常用的发表、通阳方剂的引药。

1、伤风、感冒

自古,民间就有葱白治感冒的方法。晋《肘后方》卷2葱豉汤:“伤寒有数种,庸人不能分别。今取一药兼治者:若初觉头痛、内热、脉洪,起一、二日,便作此汤方:葱白一口、豉一升(绵裹)(晋制:一升约为200ml),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又方:“葱白一握,切,米三合、豉一升,以水一斗煮米少时,下豉后,纳葱白令大熟,取三升,分温三服则出汗。”宋《活人书》卷18:“连须葱白汤:治伤寒已发汗或未发汗,头疼如破:生姜二两(宋制:一两约合37g),连须葱白寸切半升(宋制:一升约664ml),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作二、三服。”又,同书卷19方:“葱白一物汤:治妊娠热病(主安胎,若胎已死者,服之须臾,胎出):葱白二把,以水一升,煮令熟,服之取汗,食令尽。”“葱白豉汤:治妊娠热病:葱白二两半、豉半斤(宋制:一斤约600g),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作二服,取汗为度。”这里所说伤寒、热病都是中医所说外感发热疾病,非是现代医学所称伤寒病。

明《本草纲目》卷26引《濒湖集简方》治感冒风寒初起,用葱白一握、淡豆豉半合(明制:一合约合107ml),泡汤服之,取汗。

徐俊本《常见病简易方药》则用葱白50g、淡豆豉15g水煎服。与《濒湖集简方》类似。又方:连须葱白10根、生姜3片,煎汤,或加入红糖适量,调服。清《良朋汇集方》卷1治感冒:葱白头二、三根生嚼,热酒下之,汗出即愈。

河北省《祁州中医验方集锦》治疗伤风感冒:用干葱一棵,将葱白用火烧熟后,剥去黑皮,捣烂,再用半碗开水冲服。见汗则愈。又方:葱白三寸,生姜、茶叶、核桃仁各10g,同煎水,去渣,加入红糖15g服。

又,《常见病简易方药》治感冒外治方:葱白头、生姜各15~30g、食盐3~6g,共捣如糊状,加白酒一盅调匀,用纱布包之,涂擦前胸、后背、手心、脚心及腘窝、肘窝,擦一遍后,嘱患者安卧。部分病例半小时许,汗出,热退,自觉症状减轻,次日可完全消失。治疗107例,一般用一次,少数用二次,均在1~2日内见效。

清《外治寿世方》卷1治感冒风寒作痛:橘子叶、老姜、葱头不拘多少,和酒炒热,用布包裹,于患处频频熨之,“其病若失”。

2、伤科诸病

唐《备急千金要方》卷25凡金疮若(或)刺疮痛不可忍,百治不差者方:“葱一把,以水三升(唐制:一升约600ml),煮数沸,清洗疮,止痛良。”所谓金疮,一名金创,专指金属利器、兵刃(刀、剑、斧等)所致创伤。明《普济方》卷310“治伤损皮肉破及刀伤:急用未经水葱白细切,炒极热,裹伤处,血止痛定。”又,治打扑损伤:“以葱新折者,便入炉火中煨,乘热剥劈开,其间有涕,便将罨损处,仍多煨取续上易热者。”(引崔给事云:玩耍伤某人拇指,指甲擘裂,用此法须臾不痛。)又,卷311治闪肭(肭,古指行太急促,音niu,当即今之坳字)及伤折,“用葱白入盐,擂烂,炒,乘热敷。”

清《外治寿世方》卷3治闪拗手足:生姜、葱白捣烂,和面炒热,罨之。明《卫生易简方》卷9治骨折,用葱白、砂糖等分,烂研敷之,“痛立止,仍无瘢痕。”清《救生集》卷4引此方治“金疮或磕损、折伤出血不止,疼痛难忍者。“又,治打扑伤损:用带须葱烧熟,热捣烂,罨上,冷则换。清《良朋汇集方》治杖伤:“用童便、黄酒饮之,免血上攻心。即用葱切烂、炒熟,搭杖处,冷则再易。止痛消肿,散瘀血如神。”《普济方》卷305引《永类钤方》治棒疮,“用连须葱煨热,搽,甚妙。”《万病回春》卷8神效葱熨法:“治跌扑损伤:用葱白细切杵烂热敷患处,如冷,易之。肿痛即止,其效如神。”类似验方还很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葱止痛愈创的功能值得推重。清人《救生集》卷4记录这样一件事:“昔推官宋作定验两处杀伤,气偶未绝,急令保甲急取葱,放锅内炒热,遍敷伤处。继而呻吟,再换葱白敷之,伤者无痛矣。会以语乐平县令鲍芹。及再会,鲍曰:‘葱白甚妙。乐平人好斗,多伤。每有杀伤,公事未暇诘问,先葱白敷伤处。活人甚多。’”可以佐证。

葱白又是治疗骨折要药。《普济方》卷310治脑骨破及骨折、清《外治寿世方》卷3治脑破骨折(两方实际相同):“蜜和葱白捣匀,厚敷立效。”。《普济方》卷309接骨方(一名煨葱方,一名仁存方):“治脑、四肢骨碎及打伤瘀血不止,治指拇并爪甲因伤擘裂:用葱一束,布袋盛,釜中悬,煮熟取出,截去根白,以葱青叶手乘热擘开,内涎就于伤频贴,以骨接不痛为度。如骨碎难接,用糯米粉热汤搜和成饼。乳香糁之,加盦上方,煨透。乘热捶葱,葱碎,贴患处。一方炒热,罨伤处。”又,接骨方:“用豆粉炒,将葱白、生姜擂烂,再同于铫内炒熟,敷,冷则换。”

3、感染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葱在体外对多种致病菌的生长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对志贺氏痢疾杆菌也有抑制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47;(3、4):71~75)。国外也有类似研究报道。唐《食医心镜》治赤白痢疾以葱一握细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本草纲目》卷26引本方作“葱白”、“日日食之”。《圣济总录》卷189治赤白痢,葱粥:葱(切碎)二茎、粳米(淘净)三合(宋制:一合约66ml)。以水煮粥熟,放温,空腹食。

乳痈(吹乳、乳吹、妒乳、乳腺炎、奶疮):《种杏仙方》卷3用葱白切烂、炒熟,帛包,熨乳上,冷则易之。《鲁府禁方》康集卷3治吹乳、乳痈神方:用葱根捣烂,铺乳患处,上用瓦罐盛火,盖葱上,一时蒸热,汗出即愈。清《验方新编》卷26引此方,不包,用葱连根捣烂敷上,用瓦罐盛炭火置葱上,一时蒸热,汗出即愈。“稳而神效。”又,葱熨法:“治流注及妇人乳吹、乳痈及便毒初起:葱白捣烂,炒热,布包,熨患处,冷则易之。再熨,再易之。数次,肿痛即止而愈。”可知,不一定用瓦罐盛火而熨,只要葱是烂碎的、热的均可,布包、帛包也都可以。又,《验方新编》卷18治乳痈,以葱白一斤(清制:约600g)捣烂取汁,以陈黄酒分两次冲服。外用麦芽一两,虾酱少许,煎汤洗。

宋《圣济总录》卷128则用熏法:治乳痈结硬疼痛方:“和泥葱半斤,细锉,以水四升,(宋制一升约合664ml)煮十数沸,于瓷瓶子内盛,熏乳肿处,冷即再暖,以差为度。

痈疽:《普济方》卷286治痈疖肿硬、不变色者,乌金散:“米粉四两(明制一两约合37g)、葱白一两,同炒黑,杵为细末,醋调,贴一伏时换一次,消。”

《验方新编》卷24治搭手、发背、臁疮方:葱白一斤、石灰二斤、齿苋一斤,三味湿捣如泥,作饼阴干,研细末,调贴疮上。

《圣济总录》卷135治灸疮血不止(灸疮原为灸后感染生疮,此方应适用于烧、烫伤感染)“用葱白一握,绞取汁,涂傅疮上,日三、五度。”又,治恶毒风肿及白虎风痛(白虎风即历节、历节风,约相当现代医学的痛风),葱熨方:酽醋(取三年者)五升、葱白(切)三升,相和煮沸。滤出葱,用熟布帛热裹,当肿上熨之。冷,即更煮,依前熨,以差为度。

4、霍乱(急性胃肠炎)

《肘后方》卷2治霍乱烦躁,卧不安稳方:“葱白二十茎、大枣二十枚、水三升,煮取2升,顿服之。”《普济方》卷203引本方,谓出本草,“以葱二十茎、大枣十枚”“煎取二升,分服。”《太平圣惠方》卷47治霍乱心烦,坐卧不安:葱白七茎,切,大枣十枚,切。相合,分为二服。每服,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分温三服。

5、其它

宋《圣济总录》卷134治寒冻肿痒,羊肉汤洗方:羊肉、葱并细切,各半斤(宋制:半斤约合300g),以水五升(宋制:一升约合664ml)煎至三升,去滓温洗,日三、两度。又,葱叶一握,细切,以水三升,煎至二升,去滓温洗,日三、两度。

《普济方》卷38引《百一选方》治肠风下血,用葱须,新瓦上焙干为末,每服二、三钱,米饮调下。

《太平圣惠方》卷96治“小便淋涩,少痛:青粱米(即小米)半升、葱白半斤,去须,切。于豉汁中煮作粥。空腹量力食之。”又方:“治小便赤涩,脐下急痛,葱粥:葱白十茎,去须,切;黄乳三合,粳米三合。先以乳炒葱令熟,即入米、水,依寻常煮粥食之。”

葱叶萎软已不堪食用,仍可利用:

《备急千金要方》卷22治代指(中医病名,指(趾)甲内急性化脓性感染)“取萎黄葱叶煮沸,渍之。”《普济方》卷300治手足皲裂血出痛方:“用葱叶萎黄及箨(tuò音拓,笋壳,此处应指干葱皮)煮以渍洗之。即瘥。”

葱叶中的浆汁呈胶冻或稀胶液状,一般习称葱涕。《备急千金要方》卷24“瞰(啖,音dàn淡,吃或给人吃)葱涕治诸毒。”又,卷25治惊疮血出不止“取葱汁,涂疮上,即止。”

葱叶烧灰:《普济方》卷406治大人、小儿缠丹(即现代医学所称带状疱疹)初发便用,子清调和,数涂之。

俗传,葱与蜜相反,同服有毒。但也有不少方药专用这个配伍治疗恶症,大约就是“以毒攻毒”之义。前面介绍治脑骨破及骨折方是利用这一配伍。《本草纲目》卷26引《全幼心鉴》治小儿虚闭(即虚秘,因虚不大便),用“葱白三根煎汤,调生蜜、阿胶末服。仍以葱头染蜜,插入肛门,少顷即通。”也是利用这一配伍。又,引《杨氏》方治小儿秃疮:“冷泔水洗净,以羊角葱捣泥,入蜜和涂之。”

引《永类方》治便毒(即横痃,梅毒发于右腿合缝间)初起,用葱根和蜜捣敷。又,引《圣济录》治疔疮恶肿:“刺破,以老葱、生蜜杵贴两时。疔出,以汤洗之。”《疡医大全》卷8痈疽初起:连葱须用白蜜捣极烂,敷之露顶,如重换二、三次即消。《良朋汇集方》八返膏:贴疔疮神效:“羊角葱心捣烂,加生蜜合膏贴之。”《验方新编》卷24治一切肿毒验方:葱白七根、蜂蜜一两,同捣烂敷之。也都是利用这一配伍。这些都是外用药。据现代研究,葱、蜜配伍,如果内服,并不安全。有可能产生毒害。原则上应避免入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