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经费管理的方法是什么?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会工作手册》第496页(3649字)
(1)确定工会经费管理体制,划分各级工会经费留成比例,使各级工会明确自己的财力有多少,根据自己的财力安排工作与活动。
(2)制定收支预算科目,按年编制收支预算,规定预算审批权限。收支预算科目是工会经费科学分类的规定,工会对此不分类,对经费收支中存在的问题就无法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也无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收入不分类,只知道收入总数,而2%经费收多少,事业收入是多少,则不知道,各项经费收足了没有就难以了解;支出不分类,只知开支总数,而人员工资开支多少,组织群众文体活动用了多少,办职工教育用了多少,上交上级工会多少则不清楚,怎么进行工作指导和管理?所以,收入和支出必须科学分类,订出收支预算科目,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科目还必须由全国总工会统一制定,不能由地方工会各行其事。这样各地编制预算的口径才能统一,管理水平才能相互比较,将经费管理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制定收支预算科目的原则是,按照整个工会工作和群众活动的不同性质分类,要适应工会各方面(部门)的需要,服务于工作。科目名称要准确反映其核算内容,要简明易懂,不仅工会财务干部看了一目了然,工会内部做其它工作的同志,也比较容易掌握,不致错误理解。这样才适合要求。
收支预算科目确定之后,就可以进行编制预算的工作了。预算一般每年编制一次,凡是独立核算的工会组织和事业单位都应分别编制。根据工会系统各单位的性质不同,工会预算可分为三类:一是基层工会预算,二是单位预算,三是本级预算。
基层工会预算在工会的整体预算中占的比重最大,是工会预算的基层环节。
单位预算指的是工会事业单位的预算和县以上工会机关预算。如文化宫、俱乐部、业余学校等事业单位的预算叫单位预算。市工会机关本身的预算(不包括下级和直属事业单位)也叫单位预算。
本级预算指的是有经费留成,并作为一级管理经费的县市以上工会汇总起来的预算。其内容包括经费分成比例规定本级留的经费,本级政府补助,上级工会补助,本级的事业收入,所属事业单位上交收入等;支出包括本级机关和所属无留成比费的工会组织,直属事业单位的费用,对下级的补助,上解经费等。如北京市总工会,把本机关的预算(由机关行政处负责编制执行),劳动人民文化宫的预算,市工会干校的预算,工人体育场的预算等以及区县局上解的经费,市政府和全总补助的经费,对下级工会的补助,上解全总的经费汇编起来之后的预算,就是本级预算。
编报预算还必须明确审批权限,即谁来审批预算。全总关于审批权限的现行规定是:(一)省、自治区和按产业系统管理经费的全国产业工会的本级预算由全国总工会审批。(二)省级工会机关的预算,直属事业单位的预算,由省级工会审批。(三)市、地、州、县工会的预算按省级工会规定的办法审批。(四)基层工会预算的审批办法由省级工会和市、县工会规定。
科目定了,预算做了,审批权限明确了,经费管理的主要方面就可运转起来。
(3)执行预算的基本方法
一是基层工会预算确定之后,工会委员会应当采取措施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收入计划,花钱办事要征求积极分子的意见,把钱用好。
为了收好会费和用好经费,不少基层工会把会费的一部分或全部留给车间分会使用,少数基层工会还把拨交经费的一部分也交给车间分会掌握使用,以鼓励车间分会管理经费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样做,是个发动群众管好经费的好办法,工会活动更能适合职工需要,灵活多样,群众满意。例如国营山西机床厂工会实行这个办法以后,会费收入、拨交经费收入的收交率达到了100%,上解经费也达到100%,职工文体生活更加活跃,每个车间都有了活动室,工人说工会活动多了,工会的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了。
二是县市以上工会机关执行预算的好做法也是发动群众,调动各部门管理经费的积极性。办法是实行经费包干,即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和机关的水电、房修费由机关统一办理开支;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业务资料印刷费、邮电费,甚至事业活动费等,由机关对各部门订出费用指标包给各部门,超支不补,节余可以留用。这个办法是变财务部门一家管经费为各部门共同管经费,对节约开支,用得适当都有较好的效果。对完不成任务,或者采取转嫁开支的做法实现包干结余,不仅不能奖励,还要进行批评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包干指标要定得合理,应当是比较先进的指标,否则就起不到节约支出的作用。
三是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会计审核报销制度和报销手续,要有物资的验收保管制度、领用制度,这也是经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单位预算包干管理办法。
从1980年开始财政部对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了预算包干,结余留用办法,工会系统大多数单位执行了这个规定。
为什么要实行预算包干?过去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统收统支,“吃大锅饭”,不能调动单位的积极性。具体地说,就是年初核定预算,年末结余上交的办法,这种办法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单位不注意组织收入,花钱不注意节约,钱不够就伸手向上要;二是快到年终钱未花完,为了避免上交就突击花钱。实行预算包干就可避免这种弊端,达到增收节支目的。
预算包干办法的主要内容有:
“全额预算包干”,也叫大包干,即除去基本建设投资以外,其它所有经费定一个包干数字,超支不补,结余留用。这种办法在政府部门实行的较多。全国总工会工总财字[1985]一号文件,对工会干部学校,职工业余大学也规定可以实行预算大包干的办法。具体做法是主管工会年初根据学校前几年的实际收支水平,并参照政府办的同类学校年平均收支水平,计算出一个全年补贴总额,由学校包干使用。执行过程中非因重大原因不追加、不追减、年终发生超支不补,有结余留学校支配。学校在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和后勤任务的条件下,可从年终结余中提取10%的奖励基金。
“部分预算包干”,也叫小包干。即在年初核定预算的基础上,对其中一部分项目实行包干,另一部分项目仍然是实报实销。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包干项目有结余留单位使用,超支也不再补助;非包干项目有结余仍要上交。包干部分与非包干部分不能互相流用。县以上工会机关,多数采用这种办法,主要是对公用经费包干,人员经费和房修费不包干。年终收支有结余,可建立三项基金:机关发展基金占60%,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共40%。
定向包干补助。主要是对有收入的事业单位实行这种办法。如有的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人员工资由主管工会包干补助,其它各项开支由单位收入中解决,收入多就多办事多开展活动。收入少活动的开展和工作就要受到限制,用这样的办法鼓励其增收的积极性。年终有结余也可提三项基金。
(5)经营承包管理方法。
从1984年第四季度开始,在国家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工会的文化事业出现了经营承包的改革形势。经营承包虽然是在预算包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已经超出了预算管理的范围;它与预算包干的区别在于不仅包经费,而且包工作,包业务,把人事调配权,业务活动的安排权,和经费使用权下放给事业单位,把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与增收节支联系起来,使责、权、利挂钩,进一步调动了单位和职工的积极性。全国总工会1985年1月的一号文件颁发了《县以上工会事业经营承包责任制的若干规定》(试行),对承包办法做了具体规定。几年的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措施受到了广大事业单位的欢迎,事业单位的服务项目和活动项目增加,服务态度好转,业务收入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但是这项改革开始不久,问题还不少,如定额指标不够合理,编制定员没有很好解决,少数单位有提高收费标准,转嫁开支等现象。全总1988年总结了这方面经验,修订了承包办法,我们相信这项改革定会继续深入,更好地显示出它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