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出纳手册

核算的会计要素有哪些?

书籍:出纳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纳手册》第47页(7699字)

会计要素是为实现会计目标,以会计基本前提为基础,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从出纳的角度来说,其核算的对象是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作状况,核算实质是反映资金的来去脉和占用情况。为此,要表明资金状况的具体内容,便于决策者理解和利用出纳信息,就必须对会计要素进行划分和审议。

1.核算的基本要素

会计要素是确定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账户的依据,表明了会计核算内容和构成会计报表的框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分别列示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这六个会计要素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

(1)资产

资产是指各单位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本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以企业固定资产中的厂房为例,它具有如下特点:是由过去的投资或其他事项形成的;企业对其拥有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有权对厂房进行处置或使用;通过账簿记录或资产评估可以确定其价值;该厂房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经济效益。

具体来说,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所谓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资产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单独或与其他资产组合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以资产交换其他资产;以资产偿还债务等。资产之所以成为资产,就在于其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某项目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例如,货币资金可以用于购买所需要的商品或用于利润分配;厂房场地、机器设备、原料材料等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制造商品或提供劳务,出售后收回货款,货款即为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益。

②资产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但是企业所控制的。

企业拥有资产,就能够排他性地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有些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但是企业能够支配这些资产,因此同样能够排他性地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如果企业不能拥有或控制资产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例如,对于以融资租赁方式租人的固定资产来说,虽然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满,承租企业一般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应视为企业的资产。对于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来说,由于企业不能控制它,所以,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不应视为企业的资产。

③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只有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的资产,而不能根据谈判中的交易或计划中的经济业务来确认资产。例如,已经发生的固定资产购买交易会形成企业的资产,而计划中的固定资产购买交易则不会形成企业的资产。

资产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较常见的是按照流动性和按有无实物形态进行分类。按照流动性对资产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待摊费用、存货等。有些企业经营活动比较特殊,经营周期可能长于1年,如造船企业、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等,其从购买原材料至建造完工,从销售实现到收回货款,周期比较长,往往超过1年,此时,就不能以1年内变现作为流动资产的划分标准,而是将经营周期作为流动资产的划分标准。除流动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都属于非流动资产,如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按照有无实物形态对资产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如存货、固定资产等属于有形资产,因为它们具有物质实体;货币资金、应收款项、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专利权、商标权等属于无形资产,因为它们没有物质实体,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一般来说,通常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仅将专利权、商标权等不具有物质形态,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资产称为无形资产。

(2)负债

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现时债务,需要单位以资产或劳务偿付,表现为债权人对单位资产所拥有的权益。在会计核算中,以下情况不能确认为负债:企业预期在将来要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可能产生的债务,不能作为会计上的负债处理,如企业与供货单位签订的供货合同,对此企业不能将其作为一项负债;企业能够回避的义务,不能作为会计上的负债处理,如企业承担的一般保证的债务;负债金额不能用货币确切计量的债务。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清偿负债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用现金偿还或以实物资产偿还;以提供劳务偿还;部分转移资产部分提供劳务偿还;将负债转为所有者权益,如我国目前试行的国有企业债转股业务。对此,企业不能或很少可以回避;如果企业能够回避,则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负债。

②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作为现时义务,负债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结果,是现实的义务。只有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的负债,而不能根据谈判中的交易或事项或计划中的经济业务来确认负债。如银行借款是因为企业接受了银行贷款而形成的,如果企业没有接受贷款,则不会发生银行借款这项负债;应付账款是因为企业采用信用方式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而形成的,在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发生之前,相应的应付账款并不存在。

按照流动性对负债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含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暂收应付款项、预提费用和1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企业投资者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所有者权益表明企业的产权关系,即企业归谁所有。按照所有者权益的稳定程度,可分为:

投入资本。是企业收到的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

资本公积。是指企业因资本引起的积累,包括接受捐赠,股票发行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等。

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包括法定公益金、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

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尚未分配的税后利润,包括上年度累积节余的未分配利润和本年利润中扣除各种分配以后的结果。

(4)收入

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人。这种总流人表现为企业资产增加或债务的清偿,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等。基本业务收入是企业的基本营业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商业企业的商品销售收入,施工企业的建筑安装收入等。其他业务收入是指除基本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业务和活动所得的收入。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取得收入必须相应地发生一定的费用,如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耗费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要发生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用和修理费用;要支付职工的工资和其他各项生产费用。费用中能予以对象化,确定具体费用对象的,即制造成本,如制造一件产品的直接材料费;费用中不能予以对象化的,就是期间费用,如企业管理人员的工资。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当收入大于费用,其差额为利润,费用大于收入的差额则为亏损。

营业利润分为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后的余额;其他业务利润指其他业务收入减去其他业务支出后的余额。

投资净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收入减去投资损失后的余额,包括分得的利润,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股利收入等。

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种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

2.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又称会计平衡公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公式从数量上来说,表明企业的资金来源必然等于资金占用,企业经济活动的发生,只是表现在数量上影响企业资产总额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同时增减变化,并不能也不会破坏这一基本的恒等关系。例如,企业向银行贷款,从资产方面而言增加了银行存款数量,从负债方面同时增加了短期(或长期)借款的金额,等式两边金额同时等额增加。

这一会计等式,是会计复式记账、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的基础。在这一会计等式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复式记账法,记录某一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反映企业在特定时点所拥有的资产、所承担的负债及所有者的权益情况。

收入一费用=利润

这一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盈利水平。在进行核算时,由于收入不包括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处置固定资产净收入、补贴收入等,费用也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投资损失等,所以,收入减去费用并经过调整后,才等于利润。

这一公式以动态指标描述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是编制损益表的基础。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一费用)

该公式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不包括未分配利润,表明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联系情况。即企业实现利润,将使企业资产存量增加或负债减少;反之企业如果亏损,将使企业资产存量减少或负债增加。这一公式是对六个会计要素试算平衡的基础,揭示了企业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的内在联系。

3.核算的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标志式项目。会计对象是由六个会计要素组成的,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系统不断地搜集、加工、整理大量的会计信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变化,有必要设置会计科目来进行反映和监督。这些会计要素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其共性,又有其区别,会计科目就是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分门别类的确定项目,以此收集和整理会计信息,满足企业经营决策者的需求。

(1)会计科目的分类

在每一个会计科目名称的项目下,都对其规定了明确的含义、核算范围,因此,会计科目的分类必须以每个会计科目的内容为依据,才能形成一个科学、详细的分类指标体系。

①按会计要素分类:

“纲举则目张”,会计科目从属于会计要素,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可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和工业企业的成本类五种。

资产类科目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负债类科目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等。

损益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等,是构成企业损益表的基本项目,包含了会计要素中的收入、费用、利润三项内容。

成本类科目,包括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

②按从属关系分类:

就会计科目内部的统分关系分类,可分为总账科目、细目和子目三类。

总账科目,又称一级科目,它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的科目。总账科目的名称、编号、核算对象和核算具体内容由财政部统一会计制度规定,企事业单位不得任意设置或更改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

细目,又称明细科目,它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分类的科目。为了详细、具体地反映总账科目的核算内容,在总账科目下一般需要设置明细科目。明细科目从属于某个总账科目,总账科目统驭其所属的全部明细科目。

子目,又称二级科目,它是对总账科目做进一步的分类。它所提供的核算指标,比总账科目详细,比细目概括。并不是每个总账科目都需要下设子目,只有在总账科目所统驭的细目比较多时,才需要设置子目。如商业企业的库存商品,因为细目比较多,就需要按库存商品的大类设置子目。隶属于“库存商品”的“服装”、“家电”、“文具”等二级账户,在二级账户下再按具体的品种规格设置明细科目。

(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为了便于国家宏观管理对会计信息的综合汇总和分析利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统一规定了各行业及股份制企业的会计科目、各单位一般不得随意改变会计科目的名称、编号、核算内容和对应关系,但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质量和对外提供统一会计报表的前提下,各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会计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在设置企业核算的会计科目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设置会计科目,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本着全面核算其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及结果的目的来确定应该设置哪些会计科目。例如,工业企业是制造产品的行业,根据其业务特点,工业企业的会计科目首先应该反映产品的生产过程及成本费用的分配情况,在此前提下再根据企业生产产品的特点及规模大小决定总账科目的具体设置和明细科目的核算层次。

设置会计科目必须满足经营管理的要求。会计科目的作用就是科学合理地反映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设置会计科目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要求: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满足国家宏观管理要求;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包括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企业内部各部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够为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根据实际工作环境确定会计科目,例如,一个企业预收货款发生量极少,为简化核算可以将“预收账款”科目合并在“应收账款”科目中反映。在实践中要防止两种倾向:其一是防止会计科目过于简单化,过于简单化则不能准确地提供详细的分类信息,不能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其二是要防止会计科目过于复杂化,不但会增加会计核算工作量,而且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设置会计科目要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了便于在不同时期分析比较会计核算指标和在一定范围内汇总核算指标,就应保持会计科目相对稳定,不能经常变动会计科目的名称、内容、数量,使核算指标保持连续性,如确有经营管理的需要或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应对其变更的原因、影响和时间期限加以备注说明。

(3)会计科目表

出纳人员应当对会计科目有全面地认识,这样进行会计核算时,才能有的放矢,顺利完成任务,详见有关会计制度,现在此不再赘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