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性肢痛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401页(1444字)

本病是因温度升高引起肢端阵发性血管扩张,皮肤发红、疼痛和皮温增高为特征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原因不明,后者主要继发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痛风、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及器质性神经性疾患等。

〔诊断要点〕

一、典型发作是肢端尤其是足部皮肤有红、肿、热、烧灼样疼痛和局部血管搏动增强。如患肢遇热、运动等可激发其发作,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甚至数日,将患肢上举或用冷水浸敷,症状则减轻或缓解。缓解时无任何异常。

二、用临界点以上的热水激发其发作,出现灼痛、皮温升高等局部症状。

三、原发者多见于青年女性,多两侧发作;继发者多在中年以后发病,常为单侧发生,症状轻。

四、慢性病程,继发性者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

〔治疗〕

一、一般疗法

(一)查明有无原发病并积极治疗。

(二)避免过暖,以防发作。

(三)发作时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冷敷等。

二、全身治疗

(一)阿斯匹林 0.3克,每日2次~3次口服。

(二)盐酸麻黄素 25毫克,每日3次~4次口服。

(三)硫酸苯丙胺 2毫克,每日3次~4次口服。

(四)氯丙嗪 50毫克,每日3次~4次口服。

(五)二甲麦角新碱 2毫克,每日3次口服,可获完全缓解,但不宜连续服用,因其可致腹膜后纤维化。

(六)0.1%普鲁卡因注射液500毫升加维生素C1克~3克静脉封闭。

三、中医药治疗

(一)辨证论治 血热型:局部肿胀发红、疼痛明显、口渴、便干、尿黄、舌质红降、脉洪数,宜清热凉血、化淤止痛,方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生地30.0克,赤芍、玄参、膝、当归、丹参各50.0克,黄柏、地各20.0克,乳香、没药各10.0克,丹皮10.0克、犀角1.0克~3.0克(冲服)〕。湿热型:足灼热疼痛、沉重,酸胀麻木、纳呆、便溏、乏力、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化淤通络。方可用四炒丸加减(苍术、牛膝、秦艽、生木瓜各10.0克,炒黄柏、独活、炒知母各6.0克,生苡仁、赤芍、生地各12.0克,忍冬藤15.0克,生甘草3.0克)。

(二)验方 罩捞藤:外洗法:生药切碎加淘米水煮沸半小时,用滤液浸患肢20分钟~30分钟,每日3次;内服法:生药15克~20克,加水200毫升~300毫升,煮30分钟,分2次~3次服用。可单用外洗或同时内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