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213页(6033字)
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损伤,占老年骨折的5.6%,但也见于青壮年或儿童。
【病因病理】
老年人由于活动减少,性激素水平下降及营养吸收不良等因素,常见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有时仅受轻微外力便可引起骨折,如平地滑倒、床上跌下,大粗隆部着地;或下肢突然扭转等间接或直接外力均可引起骨折。青壮年及儿童由于股骨颈部致密坚韧,一般不易骨折,骨折多系强大暴力所致,如车祸、高处坠下等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致伤,除股骨颈骨折外,常合并它处骨折,甚至内脏损伤。偶有电休克可引起的双侧股骨颈应力骨折;因过度过久负重,逐渐发生骨折之“疲劳骨折”或应力骨折。此外,还有照射性骨折和病理骨折。
1.按骨折部位分类
股骨颈骨折可分为头下型、经颈型和基底型。前两者骨折线在关节囊内,故又称囊内骨折;后者因骨折线的后部在关节囊外,称囊外骨折。而股骨头的血供主要依靠关节囊和圆韧带的小动脉,如损伤其中之一,可通过另一血管的吻合枝代偿,维持股骨头的血运。如股骨颈骨折线位置越高,越易破坏股骨头颈的血运,因而不但骨折难愈合,且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中,以头下型骨折多见,这类骨折对股骨头血供损伤严重;经颈型对股骨头血供的破坏仅次于头下型,故这两型骨折并发症多。基底型骨折因骨折线部分在关节囊外,局部血运破坏少,因此,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较低。
2.按骨折作用力的方向和着力点分类
股骨颈骨折分为外展型和内收型。外展型骨折是在股骨干急骤外展及内收肌的牵引下发生的。此种骨折多为无移位的线状骨折或移位较少的嵌插骨折,骨折位置稳定,血运破坏较少,故预后较好,愈合率较高。内收型骨折是在股骨干急骤内收及外展肌群(臀中、小肌)牵引下发生的。此类骨折很少嵌插,骨折远端多内收上移,移位较大,血运破坏较多,故预后差,愈合率较低,股骨头坏死率较高。
3.按骨折错位程度分类
即Garden分类,分为四型:Ⅰ型为不完全骨折,在正位片上股骨头倾斜,也称为嵌入骨折。Ⅱ型为完全骨折而无移位。Ⅲ型为骨折部分移位,股骨头外展,股骨颈轻度外旋及上移。Ⅳ型为完全移位。GardenⅠ、Ⅱ型不需整复,可采用保守治疗,有可能骨折自行愈合,发生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的机会较少。但GardenⅡ型要防止骨折再移位,可考虑原位穿针内固定。Garden Ⅲ、Ⅳ型一般都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
4.按骨折线的倾斜度分型
Pauwels于1935年所提出的以骨盆为标志的测量法不太准确,已被Linton(1944)以骨折线与股骨干的垂直线交角测量法所代替。该法分为三型:Ⅰ型,Linton角<30°,最稳定;Ⅱ型,Linton角在30°~50°之间,稳定性较差;Ⅲ型,Linton角>50°,极不稳定
股骨颈骨折愈合较慢,平均需5~6个月,有时移位骨折愈合可达1年之久。骨折不愈合发生率较高,平均为15%左右。造成骨折不愈合的原因较多,除骨折本身的原因,如骨折部位、骨折类型、骨折移位程度等因素外,骨折复位是否准确、内固定是否坚强、术后锻炼和护理是否恰当等,均可影响骨折愈合。况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至今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据文献统计,坏死率一般在20%~30%。初期多发生在股骨头的外上方,因为外骺端动脉在骨折时最易受伤,使股骨头外上部血运受破坏,且外上方是股骨上端的主要负重点,所以坏死骨先表现在股骨头的外上方。其它无血运障碍区伤后因废用性骨质吸收而骨质疏松,坏死区的骨质则保持相对致密。以后坏死区与周围骨质分离,或因受压而塌陷、碎裂。股骨头坏死出现的时间最早在伤后2~3个月,最迟可达4年。
【诊断】
1.症状:外伤后患髋疼痛,不能站立和行走,有时疼痛沿大腿内侧向膝部放射。但少数病人仍可以站立、行走,但有髋部疼痛。
2.体征:患肢多呈短缩、屈髋、屈膝、内收或外旋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无移位和嵌插型骨折,患肢畸形不明显。腹股沟中点附近压痛,大粗隆和患肢纵轴叩击痛。患髋功能障碍,拒触、动。测量患肢绝对长度较健侧短,Shoemakersign(+),Kaplan交点偏向健侧脐下,Bryant三角底边缩短,大转子在Nelaton线之上。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若临床症状可疑,X线照片未发现明显骨折线,可先按骨折处理,待卧床治疗2~3周后再行摄片,此时骨折部骨质发生吸收现象,骨折线才清晰显示出来。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新鲜无移位骨折。一般仅需局部制动,卧床休息,患肢适当外展,穿“丁字鞋”以避免患肢外旋。或采用患肢皮肤牵引固定,以对抗髋部肌群的收缩及适当防止外旋。对非手术治疗的病人要做到三不:即不下地、不侧卧、不盘腿。6~8周后可扶双拐,在患肢不负重的情况下下地活动。定期拍片复查,至骨折坚固愈合,股骨头无缺血性坏死现象时,始可弃拐负重行走,一般约需6~8个月。对不能充分合作的少儿,可上单腿石膏裤固定2~3个月。
(二)手术治疗
由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以早期手术治疗为妥,目的是使骨折早期得到坚强固定,力求早期下地活动,最大限度的防止和避免发生各种致命并发症,使患者早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1.复位方法
良好的复位是骨折愈合的关键。复位不良将影响骨折的接触面,降低骨折的稳定性,阻碍股骨头血运的重建。复位后骨折端要求接近正常或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Garden提出用X线正侧位摄片上骨小梁排列模式作为是否达到复位的指数,即Garden对线指数。在正位片上,股骨头内侧骨小梁的中心轴线与股骨干内侧皮质形成的角度不小于160°,不大于180°,若角度小于160°,示有不可接受的内翻,若大于180°,则示有严重的外翻。侧位片上股骨头与股骨颈轴线应呈一直线,骨折端向前成角应限于20°以内,若股骨头前倾或后倾,如呈小于150°角,即示有不稳定的复位。常用的复位方法有:
(1)手法复位法:应在麻醉下施行轻柔牵引手法进行复位。病人仰卧,助手按住两侧髂骨嵴,医者用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另一前臂套住患肢腘窝部,使髋、膝均屈曲至90°,沿股骨干轴线向上牵引,然后依次内旋、外展并伸直髋关节,透视下复位满意即可进行固定。切忌暴力牵引或牵引过度,手法复位不应多次重复。
(2)骨牵引逐步复位法:术前在病房采用骨牵引于1~2周内逐渐达到复位。牵引重量一般4~8公斤,牵引方向应和股骨头的变位方向一致。牵引2~3日后床边摄片,根据X线片调整牵引重量和方向,直到复位满意,即可准备进行内固定手术。
(3)骨折台快速牵引复位法:麻醉下将病人放在骨折台上,会阴部用立柱挡住,两足固定在骨折台的足托上,旋转骨折台的螺旋,使患肢在适当位置向下牵引,以纠正患肢短缩畸形,然后将患肢外展内旋,使骨折面扣紧,即可复位。
(4)切开复位:适用于闭合复位失败,或需要同时进行植骨者。根据所选择手术方案采用不同入络,一般采取WatsonJones切口或Smith-Petersen切口进入,直视下复位。
2.固定方法
(1)经皮滞留螺纹钉内固定:该钉是用TC4高强度钛合金加工而成,长度为75~105mm。术前可根据X线片初选出长短适中的螺纹钉两枚备用,然后在电视X线机下进行体表定位,并在体表标记出进针的正确位置。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将选用之螺纹钉与持钉杆拧紧固定成一体,以增加钉的长度。按定位标记,分别于大粗隆下不切开皮肤与股骨干成30°~40°角,依次将两枚螺纹钉拧入,进入一定深度后,透视或拍摄X线片以检查螺纹钉的位置,要求正位片示近侧一枚在股骨颈纵轴或稍偏上,远侧一枚在股骨距稍上方。侧位片示两枚螺纹钉均在股骨颈中轴上。位置满意后,即可将持钉杆拧松退出。
该固定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此钉强度高,比普遍医用不锈钢钉强度高约60%;且钉体直径小,手术创伤小;生物相容性也好,能与周围骨组织紧密接触,固定期间不易出现松动、退钉现象。
(2)三翼钉内固定:自1929年Smith-Petersen创用,明显提高了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该法被沿用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有应用。但在临床应用中常出现一些问题:①三翼钉过长或过短。成人所用三翼钉长度一般在9~11cm,合适的三翼钉长度是钉尾外露小于1cm,钉尖位于股骨头关节面软骨下0.5cm,三翼钉过长则钉尾外露太多,容易对筋膜产生摩擦而出现局部疼痛,太短则不能有效固定骨折断端;②骨皮质劈裂。打三翼钉时如入口过小或粗暴急躁,容易引起转子下骨质劈裂;③骨折端分离。三翼钉打入通过不同密度的骨质时,会出现断端分离;④导针变形或折断。导针过细则会出现弯曲或折断;⑤股骨头旋转。复位成功后,如导针未打至髋臼骨内,则在打三翼钉时,容易导致股骨头旋转;⑥打钉位置不佳。三翼钉的位置应尽可能斜、靠近股骨距,否则不能更好承受压应力。因此,使用三翼钉时要求技术操作正确,以降低骨折不愈合率及股骨头坏死率。
(3)多针(或钉)内固定:该法是根据股骨上端骨结构和生物力学原理采用多针(或钉)内固定,以代替单一内固定物的方法。不少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认为多针内固定方法比其他任何形式的内固定抗压力、抗张力及抗旋转力强,且操作简便,可经皮置入,感染机会少,损伤小,破坏股骨头血运轻,并发症少。但该形式内固定在固定期间存在退针的可能,现有些学者应用钩尾弧形及松质骨螺纹钉可避免这种可能的发生。
(4)镍钛记忆合金螺丝钉内固定:该钉用镍钛合金制成。在钉体中线用线切割方法,将钉远端1/2长度纵形切开,经热处理成记忆性能,冷冻备用。该钉一般有8cm、8.5cm、9cm、 9.5cm四种型号,常用者为8.5cm及9cm各一枚。拧入该钉时需两枚螺纹导针定位,导针位置要求与经皮滞留螺纹钉的导针位置相同,位置满意后作皮肤切口直到骨质,将备用钉依次迅速拧入断端。32℃时该钉线状纵形切口自动变形张开,对骨组织产生压力,起到抗应力、抗旋转扭力和加压作用,能有效地控制骨折端的旋转和位移,有效地固定骨折断端。
(5)滑动式内固定:此类装置是由固定钉与一带柄的套筒两部分组成,固定钉可借助周围肌肉的收缩在套筒内滑动,当骨折线两侧有吸收时,钉向套筒内滑动缩短以保持骨折端密切接触,早期负重更有利于骨折端的嵌插。近年来多采用Richards加压滑动螺丝钉,另外还有Pugh钉、Brown钉等类型。
(6)加压内固定:最常用的加压装置为AO松质骨螺丝钉,此外还有Charnly带弹簧的压缩螺丝钉和Sigpert螺丝栓等,能使骨折端互相紧密嵌插以促进骨折愈合。但加压螺丝钉存在着操作复杂,打人困难等不足之处。
(7)外固定器固定:目前常用的有力臂式外固定器、起重机式固定架等。此类固定方法操作较为简便,损少小,固定牢固,不易出现退针现象,可早期下地活动。但对断端无加压作用,有针道感染的可能。
3.内固定同时植骨
本法适用于陈旧性和愈合较为困难的股骨颈骨折,于内固定同时植骨。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经造影和骨扫描证实,植骨块血运较丰富,骨瓣周围成骨细胞活跃,并向四周扩散,以爬行替代方式修复骨折,以促进骨折愈合。植骨方法有:(1)游离植骨:由大粗隆下向股骨头方向钻隧道越过骨折处,将所取的胫骨、腓骨条或松质骨植入,方向与内固定物平行;(2)带肌骨瓣植骨:本法既能填补股骨颈骨缺损,增加内固定的稳定性,又为缺血的股骨头、颈提供了充足的血运、活性骨结构和成骨效应细胞。常用的是带股方肌、股外侧肌蒂骨瓣植入,亦有用缝匠肌骨瓣植骨者,据报道亦有较好疗效。
4.截骨术
本法适用于部分陈旧性或愈合较为困难的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坏死或股骨颈无明显吸收者。截骨的目的是改变患肢负重力线,消除或减少断端的剪切力。截骨的具体方法较多,但技术操作复杂、创伤大,且截骨术失败,其补救措施极为复杂,故采用该法要特别慎重,要严格选择其适应证。
5.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适用于老年头下型(包括颈中型)伴严重移位的新鲜股骨颈骨折。自假体置换应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并发症,如假体松动、断裂、髋臼磨损、中心性脱位等。因此,选用该法,要严格遵守其指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髋臼骨质完整,关节面光滑,无明显骨质增生迹象;(2)股骨干骨质无明显疏松、萎缩。当髋臼条件不理想时,宜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