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最新药物手册》第417页(1732字)
1998年10月美国首次上市。
【别名】波拉,Plavix,泰嘉,氯匹多瑞,Talcom。
【药理】氯吡格雷的活性代谢产物可选择性地、不可逆地与血小板膜表面一种嘌呤性二磷酸腺苷(ADP)受体结合,阻断ADP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cAMP依赖的PGE1刺激的舒血管物质刺激磷酸蛋白(VASP)的磷酸化,抑制纤维蛋白原受体(GPⅡb/Ⅲa)活化,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此外,氯吡格雷可降低血小板选择蛋白的表达,抑制血小板的活化,还可轻至中度地抑制凝血酶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动、静脉内血栓形成,或使形成血栓的体积减小,并抑制血小板脱微粒反应。
氯吡格雷经胃肠吸收后在肝脏内迅速代谢,血浆中原形药物浓度极低,其药代动力学资料多以主要循环代谢产物——无活性的SR26334为代表。口服给药后,F约50%。需经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可能主要是CYPlA亚家族)转化后产生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SR26334的Tmax约为1h,T1/2为7~8h,重复给药3~7d后达到稳态,此时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平均可达40%~60%。停药后,一般于5~8d内血小板聚集性(和出血时间)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首剂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300~400mg),继以75mg,qd维持,其作用可提前于给药30min内出现,2h内达到稳态水平,且耐受良好,尤其适用于紧急状况(如急性心梗、支架植入术后)。
阿司匹林并不增强氯吡格雷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但二药合用在抑制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化方面较各自单用均明显增强。
【用途及用法】用于治疗动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如缺血性中风、心梗或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等;也可用于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预防血栓形成。
po,首日300mg负荷剂量,继以75mg,qd。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4%)、中性粒细胞减少(0.04%)、腹痛(6%)、恶心和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与阿司匹林相似,但小于噻氯吡啶,迄今尚未发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报道。
【制剂】波立维,片剂,含硫酸氯吡格雷75mg,7片/盒,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制药。泰嘉,片剂,含硫酸氯吡格雷,25mg20片/瓶,深圳信立泰药业。
【临床评价】比较氯吡格雷75mg,po,qd和阿司匹林325mg,po,qd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表现为近期缺血性中风、近期心梗或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并据此分成3个亚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受试者共19185例,平均随访期为1.91年,首要终点为缺血性中风、心梗和血管性死亡的总体发生率。结果显示:氯吡格雷组首要终点事件年发生率为5.3%,较阿司匹林组的5.8%低,相对危险度降低(RRR)达8.7%(P=0.043)。
常用剂量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与噻氯匹定+阿司匹林在安全性及耐受性方面的差异比较,4周结果显示,主要终点事件(包括严重的周围或出血性并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或因研究药物导致的非心源性不良事件而提前退出研究)发生率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显着低于噻氯匹定(+阿司匹林)组(4.6%比9.1%,P<0.01)。
【注意事项】肾功能不全或有肾结石患者禁用。有血液病史禁用。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禁用。本品与肝素合用应慎用。本品高浓度时可抑制CYP2C9,使苯妥英钠、甲磺丁脲、华法林、氟伐他丁及非甾体抗炎药的代谢降低,从而使后者的毒性增强,应予注意。可增强其他口服抗凝剂的抗凝血酶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