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最新药物手册》第490页(1848字)
【药理】干扰素(IFN)是宿主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或干扰素诱生剂等激发后,通过受阻遏的基因开放而产生的糖蛋白。无抗原性而有高度种属特异性,只有人的干扰素才对人有效,不被免疫血清中和,也不被核酸酶破坏,但可被蛋白酶灭活。根据来源不同,分为α、β和γ三大类。α-干扰素为人白细胞产生,又称白细胞干扰素。由于其蛋白分子的变异和肽类氨基酸序列第23位和第34位的不同,又分为α-2a、α-1b、α-2b等。β-干扰素为人纤维母细胞产生,又称人纤维母细胞干扰素,其结构与α-干扰素相似。α-干扰素和β-干扰素统称为Ⅰ型干扰素。γ-干扰素由特异性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也称免疫干扰素或Ⅱ型干扰素,其结构与Ⅰ型不同。目前作为商品出售的干扰素有:来源于人血的天然淋巴母细胞样干扰素,是一种含有全部22个亚型的高纯度人白细胞干扰素,如惠福仁(Wellferon)。另一种为基因重组干扰素,如α-2a(罗扰素、因特芬)、α-1b(赛若金)、α-2b(安福隆)等。IFNα和IFNβ具有共同的受体。IFNγ的受体与IFNα和IFNβ的受体不同。
多项研究表明,干扰素一旦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就会在细胞间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包括对某些酶的诱导作用,阻止受病毒感染细胞中病毒的复制及保护未感染的细胞免遭病毒的攻击。此种免疫调节活性亦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同时增强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毒性,所有这些活性均可使干扰素发挥其临床功效。此外,一些新的研究表明,IFN对内皮细胞和血管生成具有特殊作用,能抑制内皮细胞增长,它们的一些抗肿瘤作用被认为与抑制血管生成有关。
①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具有双向免疫作用,可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过度反应接近正常水平。干扰素是自然杀伤细胞强有力的诱导剂,在体内外皆可促使NK细胞的成熟与活化,增强NK细胞活性。此外,干扰素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细胞毒功能。γ-干扰素本身即具有明显的巨噬细胞激活因子的作用。活化的巨噬细胞又可产生干扰素,然后再相继活化T细胞、NK细胞,发挥作用。②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直接溶癌,降低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暴露肿瘤特异性表面抗原等。近年研究表明,干扰素有抑制细胞癌基因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促进“逆转”等作用。③抗病毒繁殖:干扰素不是直接中和或杀伤病毒体,而是作为诱生剂,启动细胞内抗病毒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质,从而阻止感染性病毒颗粒的形成,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干扰素口服不吸收,但可通过粘膜吸收。肌内或皮下注射,α-干扰素吸收率在80%以上,而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的吸收率较低。T1/2与给药途径有关。健康人300万IU的IFNα-2a,im,Tmax为4~8h,Cmax为55.57IU/ml,T1/2为5.39h;sc,Tmax为7.3h。α-干扰素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由粪便排泄。
【不良反应】①流感样症状:90%以上的患者用药后出现该症状,包括发热(80%~90%)、疲乏及寒战(>50%),IFNα-2a似乎较IFNα-2b发生率低,sc比im症状发生率相对低,并与剂量相关。但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该症状发生率会降低。②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约40%,与剂量有关。③神经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嗜睡和精神紊乱,发生率为40%,随给药时间延长,神经系统反应会降低。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是可逆的,通常停药1~2周后完全恢复。④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但发生率不高(22.7%),且抑制程度较轻,停药后很快恢复。⑤其他:少数患者用药后出现低血压、心律不齐或心悸等,极少数出现一过性肝功能损害,表现为ALT和AST升高,一般不需停药。偶见皮肤干燥及皮疹。
【注意事项】严重心脏病或癫痫及中枢神经功能紊乱者禁用。严重骨髓抑制患者、小儿及孕妇应慎用。有明显过敏体质者,必须使用时,应先作皮试(1∶100稀释,sc),阴性者方可使用。使用过程中如发生过敏,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干扰素能改变细胞代谢,与催眠药、镇静剂合用时,要特别小心。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慎用。定期进行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以及神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