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整骨手册

骨骼解剖

书籍:整骨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整骨手册》第2页(9008字)

全身共有骨206块。骨块之间借关节及韧带连结成骨骼,构成人体的骨架(图1~1)。骨架有维持体形、支撑体重、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在骨骼肌收缩的作用下,通过骨骼的杠杆作用,使人体各关节发生运动。

图1~1 人体骨骼解剖

一、上肢:

(一)肩部:

1.上肢带骨及其连结:上肢带骨由肩胛骨和锁骨构成,通过韧带与肱骨、胸廓连结在一起,构成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及肩肱关节。在上肢带骨中,肩胛骨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活动能改变肩胛盂的方向,可直接影响肩肱关节的活动。

2.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构成。关节盂浅,呈椭圆形,盂的周缘被纤维软骨环所围绕,借以增加关节盂的深度。关节盂前缘塌陷、撕裂或缺损,是造成习惯性肩关节脱位的原因。肱骨头关节面呈半球状,较关节盂的面约大二倍(图1~2),所以关节稳定性较差。肩关节囊附着于关节盂周缘和肱骨解剖颈上,在关节中立位时,其下方形成皱褶,外展时皱褶舒平。如皱褶发生粘连,必将影响肩关节外展活动。肱骨大结节在外,小结节在前,其间构成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起始于关节盂上缘的盂上粗隆,并穿过关节囊。关节囊的滑膜层形成滑液鞘,包绕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经过结节间沟,可随肱骨内收、外展和旋转活动而上下滑动。中年以后,由于骨质增生可使结节间沟变窄,这是容易造成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诱因。肩关节上方有喙肱韧带,起自喙突根部外侧缘,斜向外下方,桥架在结节间沟之上,在肱骨大结节前面与冈上肌腱愈合,其前缘、上缘游离,后缘、下缘与关节囊相连,犹如关节囊之顶盖。肱骨外旋时,其韧带伸展,有限制肱骨外旋和防止肱骨头向上方脱位的作用;肱骨内旋位时,韧带纤维短缩,使肱骨头处于内旋位。当肩关节周围发炎时,此韧带固定在缩短位,因而外展外旋受限。

图1~2 肩关节前侧观

盂肱韧带:为肩关节囊前壁的增厚部,位于关节囊的内面,分为上、中、下三种,起于关节盂边缘,止于肱骨小结节及解剖颈处。其中以盂肱中韧带最为重要,有加强关节囊前壁的作用。如果此韧带缺如,关节囊的前壁变得薄弱,则肩关节易经此脱位。

3.胸锁关节:由锁骨的胸骨关节面与胸骨柄的锁骨切迹和第一肋软骨构成(图1~3)。关节内有一纤维软骨盘,当锁骨在肩部运动时,可发生旋转和滑动,以协同肩关节的各种活动。当此关节强直,肩肱关节活动受限时,切除锁骨内端可以改善其功能。

图1~3 胸锁关节前侧观

4.肩锁关节:由肩峰内端与锁骨肩峰端构成(图1~4)。可使肩胛骨垂直向上或向下,以及使肩胛骨关节盂向前或向后运动。肩锁关节的稳定性主要依靠喙锁韧带。在整复肩锁关节脱位时,该韧带必须予以修复,否则即使整复亦不稳定。

图1~4 肩锁关节前侧观

5.肩胛胸壁关节:肩胛骨与胸后壁间不具有解剖学上关节结构之形态,只在肩胛骨与胸壁间有一间隙,其间充满着板样蜂窝组织,肩胛骨借以沿胸廓而活动。带动肩胛骨运动的肌肉,大部附着于肩胛骨上,任何单一方向的运动,均由相互协同和拮抗肌共同完成,故单个神经损伤所引起的单个肌肉功能障碍对肩胛骨运动影响不大,但斜方肌和前锯肌例外。

6.肩部肌肉:

(1)三角肌:位于肩部皮下,坚强有力,呈三角形。底朝上,尖朝下,起于锁骨外1/3前缘肩峰和肩胛冈部,以扁腱止于肱骨干的三角肌粗隆部(图1~5)。其肌束分为前、中、后三部分。中部纤维和冈上肌协同作用,可使上臂外展;前部肌纤维可使上臂内旋及屈曲;后部肌纤维可使上臂外旋及伸展。三角肌和小圆肌由腋神经支配。肩关节脱位有时可合并腋神经损伤,引起三角肌麻痹,使肩关节丧失外展功能。

图1~5 三角肌前外侧观

(2)肩袖: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所组成(图1~6),四腱以扁宽的腱膜牢固的与关节囊相连,止于肱骨结节,有悬吊肱骨、稳定肱骨头、协助三角肌外展肩关节的功能,其中尤以冈上肌的作用最为重要,在上臂开始外展运动时,首先必须由冈上肌将肱骨头稳住在肩胛盂内,三角肌才能发挥作用。冈上肌收缩,可使肱骨外展,肩胛下肌收缩,可使肱骨内旋。如肩袖肌肉瘫痪,则肩肱关节必然发生半脱位。

图1~6 肩袖解剖

(3)胸大肌:胸大肌(图1~7)共分三部分,①锁骨部,起自锁骨内侧1/2的前面;②胸肋部,起自胸锁关节到第六肋软骨之间的胸骨前面半侧,和上六个肋软骨的前面;③下部为腹部,起自腹直肌鞘前叶。三部分肌纤维向外集中,分别移行为坚韧的腱膜,在三角肌前缘及肱二头肌长头之间,止于肱骨结节间沟外侧唇,可使肱骨内收及内旋。

图1~7 胸大肌

(4)肱二头肌:有长短二头,长头以腱性起自肩胛骨的盂上粗隆及关节盂的后缘,向下越过肱骨头,经结节间沟、结节间韧带的下面,穿出关节囊。短头起自喙突,长短两头于肱骨中点处互相愈合,形成肌肤,向下移行抵止于桡骨粗隆的后部(图1~8)。此腱有悬挂肱骨头,防止向外向上移位,和使前臂旋后及肘关节屈曲的作用。因肱二头肌长头腱在结节间沟中紧贴肱骨,故当肱骨外科颈骨折时,骨折端有时可致该腱断裂,影响肩部运动和稳定。

图1~8 肱二头肌起止点

7.肩部各关节的运动:肩部关节的运动比较复杂,既有单独运动,又有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如上臂之外展、前屈活动,则须由肩肱关节和肩胸关节联合组成,在最初外展30度和前屈60度以后时,该二关节活动比例为2:1,即每抬起15度,其中10度系肩肱关节的活动,5度系肩胛骨的活动。正常的肩胸关节有60度活动范围,肩肱关节有120度活动范围。肩胛骨丧失活动时,其肩部的活动幅度可较正常活动范围减少1/3。反之,如肩肱关节活动丧失,肩胛骨活动正常时,则肩关节只有外展60度的活动范围。正常的胸锁关节有40度活动范围,肩锁有20度活动范围。肩胸、胸锁、肩锁三个关节,对整个肩关节的运动关系密切,因此,在处理肩关节损伤时,必须有整体观念,注意保留该三个关节活动功能,不宜作关节融合术。

(二)上臂:

1.肱骨:肱骨干为一长管状骨(图1~9),下1/3渐成扁平状,并向前倾。肱骨头周缘稍细而呈沟状的部分,称为解剖颈。大小结节下方较细,是密质骨与松质骨的交界处,称肱骨外科颈,易发生骨折。肱骨中段有一条自后上方斜向前下方的桡神经沟,桡神经自腋部分出后,绕经肱骨中段后侧,进入螺旋状桡神经沟中,与肱骨干紧密相贴,故该部骨折易损伤桡神经。

图1~9 肱骨

2.肘关节: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尺桡骨上端的关节面构成(图1~10)。肱骨下端扁宽向前方弯曲,与肱骨干约成25~30度的前倾角,前有冠状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骨质薄弱,易发生骨折。冠状窝下方内侧为滑车,亦称内髁,和尺骨半月切迹构成肱尺关节。外侧为肱骨小头,呈半球状隆起,与桡骨小头凹构成肱桡关节。桡骨小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骨切迹,构成尺桡近侧关节。由于肱骨下端的横轴与肱骨干不相垂直而向下方倾斜,因此在肘伸直位时,前臂外倾约15度,此谓之提携角或外偏角。两侧之隆起部为内、外上髁。外上髁为前臂伸肌群附着部,内上髁为前臂屈肌群附着部,后面有一纵形骨沟,称为尺神经沟,有尺神经通过。当内上髁骨折时,易造成尺神经损伤。

图1~10 肘关节

肘关节肌肉及肘窝:前臂旋后肘关节伸直时,在肘前面可看到三个肌肉隆起,中间为肱二头肌,近肘窝部变为一窄腱,在它的深面为肱肌,内侧为旋前圆肌、桡侧屈腕肌及掌长肌,外侧为肱桡肌及桡侧诸伸肌,内、外侧肌肉隆起,向下交合之处代表肘窝之尖,它的基底为肱骨两上髁之间的连线,形成尖向下底朝上似三角形的肘前窝。自肱二头肌腱内侧发出之腱膜,横行向内,呈薄板状,横架于肘窝前,向下移行为前臂筋膜,其间有肱动脉和正中神经通过。在肱骨髁上骨折时,向前移位的骨折近端或肘前窝内的血肿,可刺伤或压迫被挤压在筋膜和骨折端之间的血管、神经,引起前臂缺血性坏死或神经损伤。

(三)前臂:前臂有桡、尺二骨,二骨干均有向背侧凸出的弧度,其角度平均为6.4度,桡骨干还有突向桡侧的弯曲,其角度平均为9.3度。二骨借上下桡尺关节及悬张于其间的骨间膜相连。由于尺骨较直,桡骨的生理弯曲较大,故前臂的旋转功能,主要是由桡骨围绕尺骨旋转运动。其旋转轴,上自绕骨头中心,向下穿过尺骨茎突。活动时,桡骨头在尺骨桡切迹里旋转,而桡骨尺切迹则围绕尺骨小头旋转。旋转幅度,一般为150度左右。在骨折整复时,必须注意恢复桡骨的生理弯度。

骨间膜为一坚韧的纤维组织,附着于桡尺骨间嵴(图1~11),近侧缘位于桡骨粗隆远侧2.5公分处,远侧与桡尺侧关节囊相融合。纤维走行方向,由桡骨斜向内下,抵止于尺骨,对维持前臂旋转功能起重要作用。前臂在中立位时,骨间隙最大,骨间膜伸展,其紧张度上下一致。旋前或旋后位时,骨干间隙缩小,骨间膜松弛,其上下松紧不一致,两骨间的稳定性消失。因此,在治疗桡尺骨干双骨折时,要置前臂中立位固定,以增加复位后的稳定性。

图1~11 骨间膜

(四)腕部:由前臂远端及8块腕骨组成(图1~12),其中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及腕掌关节。桡骨下端膨大部分,松质骨较多,在与桡骨干的交界处易发生骨折(Colles骨折)。桡骨下端关节面分成两个部分,桡侧部略呈三角形,与舟骨接触。尺侧部呈方形,和月骨接触,关节面之尺侧呈弧形,与尺骨头组成下尺桡关节,其桡侧向远端延伸为桡骨茎突。正常的桡骨下端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度,向尺侧倾斜20~25度,因此,桡骨茎突比尺骨茎突长1~1.5公分。当桡骨下端发生骨折时,关节而的角度即发生改变,如无良好复位,则可造成腕功能障碍。尺骨下端呈柱状,末端稍膨大,尺骨头背侧向远端延续为尺骨茎突。尺骨头的桡侧有半环形关节面,与桡骨下端形成下桡、尺关节。尺骨茎突,在前臂旋前位较旋后位时明显,当下尺桡关节脱位,在前臂旋前位时显着地突向背侧。8块腕骨排列成两行,近排有舟骨、月骨、三角骨、豆状骨,远排有大多角、小多角骨、头状骨、钩状骨。舟骨为近排腕骨中最长最大的骨块,掌侧宽,背侧窄,当腕部活动时,承受外力最大,腕背伸时,其近端一半为桡骨远端所覆盖,当跌倒手掌扑地时,外力可使舟骨与桡骨远端猛力相撞而造成骨折。如舟骨腰部发生骨折,当腕部活动时,骨折线所承受的剪力很大,加上舟骨周围有5个关节面,仅背侧的一小部分及掌侧舟骨结节处有韧带附着和营养血管进入,血供较差,故近侧骨块易发生缺血性坏死和骨折不愈合。

图1~12 腕关节

(五)手部:手部有5个掌骨,14个指骨(图1~13)。在5个掌骨中,拇指掌骨短而粗,基底与大多角骨呈鞍形的关节面连接为第一掌腕关节,它是拇指外展对掌运动中起主要作用的关节。拇指占全手功能的50%,其余4个掌骨与远排腕骨组成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掌腕关节,除第五掌腕关节有轻微活动外,其它均不能独立活动。五个手指除拇指为两节指骨外,其余均为三节。近侧指骨与掌骨连接,构成掌指关节,指骨与指骨间,构成指间关节。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都有关节囊,在关节囊的两侧,各有侧副韧带,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在2~5掌骨头间有掌骨头横韧带,将4个掌骨连在一起,防止侧方分离。在上述关节中,掌指关节侧副韧带,起于掌骨头背侧小凹,斜行越过掌指关节,止于第一指骨基底两侧的结节部,当掌指关节伸直时,韧带松弛,手指可作侧间活动;当屈曲时,韧带紧张(图1~14),不能侧向活动。如掌指关节在伸直位固定过久,可致侧副韧带挛缩而引起关节强直,故掌指关节的固定位置,必须保持在半屈曲的功能位,这是整复固定时必须注意的。

图1~13 手部骨骼

图1~14① 掌指关节伸直位侧副韧带松弛

图1~14② 掌指关节屈曲位侧副韧带紧张

二、下肢:

(一)髋部:

1.髋关节:髋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构成。髋臼呈倒杯形的半环凹,关节面为马蹄形,其下有一缺口,称髋臼切迹,附于切迹间髋臼横韧带上。髋臼周缘镶有软骨,称为髋臼软骨盂唇。股骨上端包括股骨头、股骨颈和股骨大小粗隆。股骨头呈半球形,顶部略后方有股骨头凹,为股骨头圆韧带附着处。圆韧带系一束三角形略扁的纤维带,起于髋臼切迹及横韧带,止于股骨头凹。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形成一个向内倾斜的角度,称为内倾角或颈干角,儿童时期平均约为152度,成人约为132度。内倾角大于正常为髋外翻,小于正常为髋内翻。另外,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有一向前的倾斜角,称为前倾角或扭转角,平均为13度。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或矫形手术时,应注意恢复这两个角度的正常数值,否则必将影响髋关节的功能。大粗隆和小粗隆是股骨颈基底部的两个隆起,大粗隆位于股骨颈基底的外后上方,是臀中、小肌和骨盆肌的附着处,小粗隆位于股骨上端后内侧,是髂腰肌的附着处。股骨头的血运主要来自三个途径(图1~15)。

图1~15 股骨头血运供应

(1)由旋股内、外动脉吻合部,到关节囊的附着处,分为上下两组进入股骨颈,上组叫上干骺端动脉,在滑膜与骨膜之间走行,进入股骨颈基底部的上外侧,其分支为外骺动脉,供应股骨头的外上部分;下组叫下干骺端动脉,进入股骨颈基底部的下内侧,供应股骨颈内下部的血运。

(2)来自股骨干滋养动脉,此路血运仅达股骨颈基底部,小部分与关节囊的小动脉形成吻合支。

(3)来自圆韧带的小动脉,由闭孔动脉发出的一支小动脉叫内骺动脉,与外骺动脉之间有吻合支,供给股骨头内下部分的血运。

由此可见,股骨头的血液供给,比股骨颈的血液供应为少。因此,股骨颈骨折部位越高,越易引起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也高。

(二)大腿:股骨是人体中最长最大的管状骨。骨干有微向前方弯曲的弧度,以利于股四头肌发挥伸膝作用,整复骨折时,应尽可能保持此生理弧度。骨干后方有一条纵嵴,称为股骨粗线,为肌肉附着处(图1~16)。股骨干前、后、内侧有三组丰满有力的肌群包围,其中以伸肌群最大,屈肌群次之(图1~17)。由于肌群厚,骨干细,因而股骨干骨折后,单纯夹板外固定,常不能保持骨折整复后的位置,所以,治疗股骨干骨折时,经常需要结合持续牵引治疗。三组肌群中,伸、屈肌群互相拮抗保持平衡。内收肌群由于肌肤长,收缩时所产生的杠杆作用大于肌肤较短的外展肌群,所以骨折后远折端常出现向内侧移位,当骨折整复对位后,有易发生向外侧成角移位的倾向。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防止和纠正这种倾向。

图1~16 股骨

图1~17 股部肌肉

股动静脉自内收大肌孔穿出,转至腘部时,即靠近股骨干下1/3的后方。因此,当股骨下1/3骨折,断端向后成角或移位时,易损伤腘动、静脉。

(三)膝部:膝关节为人体中关节面最大,杠杆作用最强,较易受损伤的屈戊关节。构成关节的骨端有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图1~18)。股骨下端向两侧和后方膨大,形成内、外两髁。其两髁的前、后、下面均为关节面,前面为髌面,与髌骨相关节。介于内、外二髁后面之间,有一深窝,称为髁间窝。

图1~18 膝关节

胫骨上端向两侧的突出部分为内、外髁,髁上方各有一微凹陷的关节面,在关节面之间有一隆起的骨突,称为髁间嵴突。髁间嵴突的前、后方,分别为前、后交叉韧带附着处,胫骨的内外侧髁关节面,与股骨的内、外侧髁的关节面相对应,其间有内、外侧半月板,以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

髌骨前面粗糙,后面光滑,由一纵形骨嵴,将此面分为内小、外大的两部分,与股骨髁前侧凹陷部紧密相贴,有保护股骨髁,加强股四头肌腱伸膝关节力量的作用,所以,当髌骨骨折时,是否作髌骨切除手术,须慎重考虑。

腘动脉路经腘部紧贴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的后方,当腘动脉进入比目肌的腱弓之后,分成胫前动脉与胫后动脉,位置比较固定(图1~19),故在膝部骨折与脱位时,易损伤腘动脉。作者曾遇16例因膝部骨折或脱位,造成腘动脉损伤,其中有9例不幸而截肢。

图1~19 腘窝血管

(四)小腿:胫骨干为三棱形管状骨,有三个面及三个嵴,前嵴起于胫骨结节外侧缘,终于内踝前缘,位置表浅,很易扪到,是整复骨折时的良好骨性标志。胫骨干并非完全垂直,上部略弯向内侧,下部则弯向外侧,形成胫骨的生理弧度(图1~20),整复胫骨骨折时,须注意保持此生理弧度。胫骨的营养血管只有一条,由胫骨干上1/3进入,在骨密质中下行。在胫骨中段以下骨折时,此血管必遭损伤,而致血液供应不良,故易发生骨折迟缓愈合或骨折不愈合。

图1~20 胫骨和腓骨

(五)踝部: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图1~21),胫骨下端内侧向下的骨突称为内踝,后缘向下骨突,称为后踝;腓骨下端向外的突出部分是外踝。三踝构成踝穴,距骨体位于踝穴内。距骨分体、颈、头三部,有六个关节面,颈部是主要营养血管的进出部。距骨体前宽后窄,上面有鞍状关节面与胫骨下端的凹形关节面相接,其两侧关节面恰与内、外踝的关节面嵌合。距骨体下部有三个关节面与跟骨的相应关节面对合,距骨头的关节面和舟骨构成距舟关节。

图1~21 踝关节

踝关节的关节囊前后松弛,两侧紧张,内、外侧有比较坚强的副韧带。内侧为三角韧带,分深、浅两层,起于后、内踝,浅部又称跟胫韧带,止于载距突的上部,深层呈三角形,尖朝上,基底朝下,止于距骨颈及非关节部分的全长。外侧副韧带比内侧副韧带薄弱,分为三束,即跟腓韧带(中束),及距腓前后韧带(前束、后束)。

踝关节周围有肌腱包绕,后面有跟腱,前面有胫前肌腱和伸、伸趾长肌腱及第三腓骨肌;内侧有胫后肌腱、屈及屈趾长肌腱;外侧有腓骨长、短肌腱。这些肌腱的协调动作,可使踝关节背伸、跖屈和足内翻、外翻。其活动范围,背伸可达70度,跖屈可达140度。当踝关节背伸时,因下胫腓联合韧带相应紧张,距骨内、外侧关节面与内、外踝关节面紧密相贴,因此在背伸位受伤时,易造成骨折;跖屈时,下胫腓联合韧带松弛,关节不稳,易发生韧带损伤。

(六)足部:足部由跗跖关节和跗间关节将足分为前、中、后三部。前部有跖骨和趾骨;后部有跟骨和距骨;中部有5块跗骨。舟骨与第一、第二、第三楔骨和骰骨与第三楔骨及跟骨之间,形成关节。跟、距、舟骨和骰骨组成跟距,距舟及跟骰三个关节(图1~22)。跟距关节可使足内收、内翻外展和外翻。跟骨向后的骨突称为跟骨结节,为跟腱附着处,其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30~45度的结节关节角,为跟距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图1~23)。跟骨骨折后此角减少、消失或成负角,影响足弓后臂,可减弱腓肠肌的力量及足的弹簧作用。在治疗足部损伤时,必须顾及到上述解剖生理特点。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图1~22 足部骨骼前内侧观

图1~23 足部骨骼前外侧观

上一篇:临床检查 下一篇:整骨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