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出版社《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第51页(5937字)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因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微生物直接感染而引起的心瓣膜或心室内膜的炎症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脾肿大、贫血、血尿和栓塞等,血培养阳性。该病属中医“温病”范畴。

1 诊断标准

1.1 病名诊断

1.1.1 临床表现

1.1.1.1 心脏外表现

发热:为本病最常见的症状,一般90%左右的病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热,热型多不规则,热度多在37.5℃~39℃之间,伴全身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盗汗,进行性贫血,全身疼痛等。部分病人不发热,多见于有严重并发症(如顽固性心力衰竭、休克、尿毒症、严重脑出血)及老年患者。

杵状指,无紫绀:多发生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程晚期。

皮肤黏膜病损:由感染毒素作用于毛细血管,使其脆性增加、破裂出血或由微血栓引起。

瘀点:多分布于前胸、手足背皮肤、口腔和眼结膜,瘀点中心呈灰白色,持续数天。

0sler小结:多在手指或足趾末端的掌面出现,呈紫或红色,稍高出皮面,直径小的为1~2mm,大的5~15mm。

Janeway结:在手掌或足底出现,为直径1~4mm无痛的出血性或红斑性损害,现已很少见。

1.1.1.2 心脏病变的表现

心脏杂音:心脏听诊可闻及除原有心脏病性质改变外,新的杂音,或正常心脏可闻及杂音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心力衰竭:病程中由于瓣膜严重损坏、穿孔、破裂、腰索撕裂、乳头肌受损和心肌受累而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为致死的原因,发生率为39.5%~85%。

心律失常:当感染累及心肌可发生心律失常,多为早搏,波及交界区和束支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病程中出现新的心脏阻滞,常预后不良。

1.1.2 发病特点:本病易在原有心脏病基础上发生,如原无心脏病,则易见于接受长时间静脉治疗、静脉注射麻醉药品成瘾,由药物或疾病引起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

1.1.3 检查项目:血培养是诊断本病的直接证据,血培养应尽量争取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24~48h内抽血4~6次,每次10ml或更多,发热时或体温正逐渐升高时采血阳性率较高,疑为真菌感染应做真菌培养。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一般增高至(10~20)×109/L,有时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可见核左移。

参考检查项目有尿常规、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超声检查。

1.2 分类诊断

1.2.1 栓塞分型

1.2.1.1 脑动脉栓塞

脑栓塞:症状取决于受累的动脉,常发生于大脑中动脉,可引起偏瘫、失语等。

弥漫性栓塞性脑膜炎: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潜在性细菌栓塞引起,临床表现与化脓性脑膜炎或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脑脊液压力多属正常,蛋白定性阳性,白细胞计数在(1~5)×109/L之间,糖和氯化物定量正常,细菌培养阴性。

脑出血:由细菌性动脉瘤破裂而致弥漫性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头痛等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

1.2.1.2 肾栓塞

局灶栓塞性肾小球肾炎:由于肾脏巨大的代偿能力,临床不易见。

弥漫性肾小球肾炎:近年认为是由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可能性大,可引起肾功能衰竭。

1.2.1.3 脾栓塞:可有左上腹突然剧痛,可放射至左肩及心前区,改变体位或深呼吸加重,有局部压痛及脾区摩擦音。

1.2.1.4 四肢动脉栓塞:受累肢体突然疼痛,局部发凉、苍白或紫绀,动脉搏动消失,继之发生坏疽。

1.2.1.5 肺动脉栓塞:多见于患本病的先天性心脏病者,表现为突发胸痛、气急、紫绀、咯血、严重心律失常、休克。胸部X线检查可呈大片楔状阴影。

1.2.1.6 冠状动脉栓塞:表现为心肌梗死,可引起突然胸痛、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造成迅速死亡。

1.2.1.7 肠系膜动脉栓塞:出现腹痛、肌紧张,有时误诊为急腹症而手术,应注意鉴别。

1.2.2 分期(暂缺待补)

1.2.3 分级(暂缺待补)

1.2.4 分度

轻度:日常体力活动不受限或稍受限。心功能Ⅰ、Ⅱ级。

中度:日常体力活动受限。心功能Ⅲ级。

重度:日常生活受限。心功能Ⅳ级。

1.3 证类诊断

1.3.1 热在肺卫证(ZBRF61)

主症:发热微恶风寒,时有心悸,身痛无汗。

兼症:咽痛咳嗽,痰黄,口微渴。

舌脉:舌尖、边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1.3.2 热入气分证(ZBRV10)

主症:高热,心慌气促,汗大出。

兼症:面赤,心烦,喜冷饮,口渴。

舌脉:舌质红,舌苔黄干或黑有芒刺,脉洪大重按无力。

1.3.3 热在营血证(ZBRYA1)

主症:高热不退,夜间尤甚,心悸不安,或神昏谵语。

兼症:肌衄鼻衄,吐血咯血。

舌脉:舌红绛,苔黄少而干,脉细数。

1.3.4 阴虚内热证(ZYYR10)

主症:低热,五心烦热,盗汗。

兼症: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形体消瘦。

舌脉:舌淡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无力。

2 疗效标准

2.1 疾病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理化检查基本恢复相应水平。

有效:症状有所好转,理化检查结果有所好转。

无效: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均无好转。

加重: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均恶化。

2.2 证候计分评定

2.2.1 计量评分

2.2.1.1 发热

6分:体温波动在39℃以上。

4分:体温波动在38℃~39℃。

2分:体温波动在37.5℃~37.9℃。

0分:体温在37.5℃以下。

2.2.1.2 心悸

4分:无明显诱因而发,症状重,持续时间长,影响生活和工作者。

3分:或有诱因或无诱因发作,症状经常出现,不影响生活和工作者。

2分:症状间断出现,时轻时重,不影响生活和工作者。

1分:有诱因而发,症状轻,偶尔出现,持续时间短。

2.2.1.3 盗汗

4分:夜间汗出,或白昼入睡汗出,程度重,浸湿衣被及枕巾。

3分:夜间汗出,经常出现,程度较重。

2分:夜间汗出,时轻时重。

1分:夜间汗出,程度较轻,衣物潮。

2.2.1.4 口渴

4分:口渴,需饮大量水,饮后不解。

3分:口渴,需饮较大量水,饮后不解。

2分:口较渴,稍饮水即解。

1分:口渴不欲饮。

2.2.2 证候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差≥70%。

有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差≥50%而<70%。

无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差<50%。

加重:治疗后证候积分超过治疗前者。

3 分证论治

3.1 热在肺卫证

治法:疏风泄热,辛凉解表。

主方:银翘散(《温病条辨》)。

药物:金银花15g 连翘12g 板蓝根15g 炒栀子10g 竹叶6g 芦根30g 荆芥穗10g 薄荷(后下)6g 蒡子10g 桔梗10g 杏仁10g 前胡10g 淡豆豉10g 甘草5g

3.2 热入气分证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生津。

主方:白加人参汤(《伤寒论》)。

药物:生石膏30g 知母9g 粳米9g 甘草6g 人参6g 大青叶30g 金银花30g 连翘15g 黄连10g 花粉15g 栀子10g 竹叶10g。

3.3 热入营血证

治法:清营泄热,凉血护阴。

主方:清营汤(《温病条辨》)和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

药物:广水牛角10g 生地30g 玄参10g 竹叶12g 金银花30g 连翘15g 黄连10g 麦冬15g 丹参12g 赤芍10g 丹皮10g

3.4 阴虚内热证

治法:滋阴透热,凉血活血。

主方: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药物:青蒿10g 鳖甲20g 生地15g 知母10g 丹皮10g 赤芍12g 地骨皮10g 白薇10g

4 成药应用

4.1 热袭卫表证

4.1.1 同仁牌银翘解毒丸:解表清热。1次1丸,每日2次,疗程4周。

4.2 气分热盛证

4.2.1 同仁牌牛黄清心片:清心解热。1次5片,每日2次,疗程4周。

4.3 热入营血证

4.3.1 地坛牌清开灵注射液:清热解毒。1次20~3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

4.4 阴虚内热证

4.4.1 玛奇卡牌杞菊地黄胶囊:滋养肝肾。1次4粒,每日2次,疗程4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