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79页(1315字)
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为补益药,又称补虚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类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有:①能增强机体各种免疫功能,有些药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②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使过度亢进或低下的病理反应恢复正常。③调节和促进糖类、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④能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提高学习和记忆功能。⑤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改善内分泌功能低下,如促进垂体分泌ACTH,兴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增多,某些药尚有雄性激素样作用或糖皮质激素样作用。⑥有些药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降压或收缩血管升压、抗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⑦增强骨髓造血功能,减轻辐射对造血的损害作用。⑧延缓衰老。中医学认为,对实邪未尽的患儿,应予慎用补益药,以免病邪留滞;邪实正虚者,亦可在祛邪的基础上酌加补益药,以扶正祛邪。对久病沉疴,初有起色,胃气初复,虚不受补者,应先开胃和中,兼以清淡平补之品缓缓调理,切忌大量峻补。本类药味厚者居多,宜文火久煎,若需久服,可制成丸剂、膏剂服用。
(一)补气药 又称益气药。性味多甘温,能治疗气虚病证的药物,具有补肺气、益脾气的功效,常用于中气不足、肺气虚与脾气虚。若兼有阳虚、血虚、阴虚者,应分别配用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气能生血,亦能生津,故在治疗血虚或阴津不足时,若配以补气药,可提高疗效;气能摄血,当补气药与止血药同用时,可治气不摄血之出血症。
(二)补阳药 又称助阳药、壮阳药。是治疗或改善阳虚病证的药物,具有补肾阳、振心阳、益脾阳的功能。适用于肾阳不足、心阳不振、脾阳虚弱。此类药多温燥,凡有阴虚火旺的症状则应慎用。
(三)补血药 又称养血药。是用于治疗血虚病证的药物。常用于肝血虚、心血虚。其中有不少药兼有补阴之功,可作滋阴药使用。常与补气药、养阴药同用。此类药多滋腻,食少便溏者不宜用;脾胃虚弱者,应与健胃和中消食之品配用,以免影响食欲。
(四)补阴药 又称养阴药、滋阴药。是能治疗阴虚病证的药物。具有滋肾阴、补肺阴、养胃阴、益肝阴的作用,适用于肺胃阴虚和肝肾阴虚之证。本类药大多甘寒滋腻,对脾肾阳虚、痰湿内阻、食少便溏等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