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253页(3276字)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代谢性疾病。它是以正在生长的骨骼或骨样组织矿化(骨化)不良导致骨软化并可致骨骼畸形的疾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佝偻病多属中医“五迟”“五软”“龟背”“龟胸”“解颅”等范畴。所谓“五迟”是指立、行、发、齿、语迟;“五软”是指头项、身体、口、手足、肌肉软。本病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而致脾、肾亏虚。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无以濡养肌肉,故形体消瘦或虚胖,痿软乏力;肾主骨,肾精不足,髓不充骨,骨气不充,则筋骨不健,故有五迟、解颅等,又骨生髓,脑为髓海,故重症佝偻病往往体力与智力发育均迟缓。脾肾不足,必影响五脏功能失调,如肝不足,血不养筋,则筋缓乏力,肝肾阴虚则五心热、盗汗、烦躁;心不足则睡不安,易惊惕;肺卫不固则多汗。总之,本病属虚证。以脾、肾两虚为主,常兼有肝、心、肺三脏不足,治疗常从补法入手。

【辨证论治】

(一)肾精亏虚

〔证候〕3岁以下仅有囟门迟闭、方颅、胸、“O”型腿或“X”型腿等骨骼改变体征而无其他症状者,或仅有五迟症状。

〔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六味地黄丸(汤)。

【歌诀】 六味地黄益肾肝,怀萸丹泽地苓煎。

〔按语〕前人言:六味者,苦、酸、甘、咸、辛、淡也。地黄味苦入肾,泽泻味咸入膀胱,萸肉味酸入肝,丹皮味辛入胆,山药味甘入脾,茯苓味淡入胃。方中熟地滋补肾阴为主药,萸肉滋养肝肾,山药补脾益肾,此为三补。泽泻清泻肾火,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泻肝火,制萸肉之温;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健脾,此为三泻。本方补重于泻,寓泻于补,补而不碍邪,泻而不伤正,为治疗肾阴不足的主方。“五迟”症状较重者可加①、②以强健筋骨,或加③、④以健脾益气。实验研究表明,参、地、丹、术可提高免疫功能,参、术可增进消化液分泌。机体免疫与消化功能改善则症状好转。又用本方全方煎剂滴喂实验性佝偻病雏鸡2个月,经检测血钙、血磷,给药组均高于不给药组。另经X线照片诊断证明,给药组佝偻病发病率为16.7%,不给药组高达65.5%(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423)。

(二)肝肾阴虚

〔证候〕除上述肾精亏虚的表现外,并有阴虚内热的表现,如五心热,烦躁,口渴,多汗,尤其是盗汗与头颈部多汗或有夜寐不安,易惊惕。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六味地黄丸(见本节)加知母、黄柏、五味子、牡蛎。

〔按语〕六味地黄丸滋肝补肾。加用知、柏可去虚火潮热,味、牡固涩敛汗、安神。夜惊者可加钩藤、蝉蜕、酸枣仁;骨软无力者加杜仲、续断、膝;自汗加黄芪、大枣。此型多见于婴儿,方中知、柏苦寒,易伤脾胃,不可久用,中病即止。

(三)脾肾两虚

1.脾肾气虚

〔证候〕除具有上述肾精亏虚的表现外,伴有面黄、消瘦、倦怠、腹胀、食欲不振,或有便溏、自汗。舌质淡,舌体胖嫩有齿痕。脉沉弱。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补肾。

〔方药〕异功散(见本章疳积节)与六味地黄丸(见本节)。

〔按语〕本型脾虚症状明显,且常伴有血虚,治疗先以异功散为主,重症加黄芪或红参;或与补中益气汤及八珍汤交替使用。脾虚症状好转后再以补肾为主服六味地黄丸(汤)加减。我们临床观察到,若不先健脾益气而先去补肾,则患儿食欲更差,以致不易恢复;反之,如脾气健运,食欲好转以后再予补肾,则恢复较快。

2.脾肾阳虚

〔证候〕除上述脾肾气虚型主证外,尚有面色苍白、怕冷喜暖、手足冷等形寒之象。舌质色淡,体胖嫩,苔白润。脉沉弱或迟。指纹淡。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附子理中汤(见第四章痢疾节)。

〔按语〕本型多属Ⅱ、Ⅲ度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者,重症可加黄芪、红参。其方解见第四章痢疾及本章疳积节。

【单验方】

1.牡壮骨颗粒(冲剂) 由龙骨、牡蛎、龟板、山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麦冬、五味子、鸡内金、大枣、甘草等组成。本方为成药,新型颗粒剂还添加了生理需要量的维生素D。2岁以下,1日3次,每次服1包。主要作用为健脾补肾,益气壮骨,镇惊止汗,消食化积。实验研究表明,龙、牡、龟含有大量钙盐及镁、铝、硅、氧化铁等。全方具有增进食欲、改善睡眠、增强抗病能力和促进钙、磷吸收等作用。特别对促进钙的吸收作用尤为明显,能使钙在骨骼上沉积。

2.抗佝偻汤 方①:菟丝子、牡蛎、黄芩、苍术、麦芽;方②:龙骨、牡蛎、菟丝子、党参、白术、陈皮、柴胡、郁金、五味子;方③:黄芪、菟丝子、白术。

3.苍朴粉 苍术、鸡蛋壳(或海螺壳)炒黄,与厚朴、五味子、金线吊白米、龟板、鸡内金及怀山药等量研末,每次3g,1日3次,或各取3~10g煎服,或单用苍术煎汤代茶饮用。据研究,苍术中含有维生素B1及胡萝卜素。

4.乌螺粉 乌贼骨及海螺壳各研成粉,每次各2g,1日3次。

【体会】本病因体内缺乏维生素D,口服或肌内注射维生素D治疗病因,疗效快,且有针对性,为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新型龙牡壮骨颗粒为中药加维生素D的制剂,故临床疗效显着。单用中药通过健脾益肾,常起到改善症状与强壮身体的作用,可单独治疗轻症或辅助治疗症状明显的佝偻病。我们自1976年设佝偻病中西医结合门诊以来,发现多数患儿属肾虚、肝肾阴虚或脾肾两虚,对前两型常用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对后者则首先治疗脾虚,交替用异功散、补中益气汤及八珍汤,然后再补肾。脾肾两虚患儿因体质虚弱,常合并兼证,如夹食或夹感等,此时应首先消食导滞、和中解表,然后再行补肾。对缓解症状、增进食欲疗效较明显。上海虞坚尔教授的经验亦认为对本病当从脾肾论治。在本病初期表现为脾虚气弱者,选用归脾汤加减,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神、远志、当归、大枣、菟丝子等。在佝偻病激期,表现为肾精亏损者,选用补肾地黄丸加减,常用药: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鹿角、熟地黄、五味子、远志等。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曾报告应用苍术及辨证论治应用黄芪、菟丝子等益气补肾法治疗佝偻病。其前者(苍术)尽管化学分析未发现含有维生素D或其衍生物,但无论取其水剂、油剂或制成微囊应用,都能取得与应用维生素D时的同样效果;后者更在应用维生素D难以奏效的病例,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