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293页(3670字)
泌尿道感染又称尿路感染。是由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根据病原体侵袭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肾盂肾炎(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及尿道炎(下尿路感染),临床上由于对感染部位不易定位,故常统称为尿路感染。一般病程在6个月以内称急性,在6个月以上称慢性。80%~90%首次泌尿道感染是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急性尿路感染经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后多能迅速恢复,但半数患者可有复发或再感染。
本病属中医“下焦湿热”“淋证”“腰痛”等范畴。主要因湿热之邪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常,不能化气行水,于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腰为肾之外府,故肾盂肾炎常伴有腰痛。若湿热过盛,相互郁蒸,则有畏寒、发热。湿热郁滞化火,损伤血络,迫血妄行,可出现血尿。如治疗不当,湿热羁留,湿可困阳,热可伤阴,以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常见于慢性肾盂肾炎。
【辨证论治】
(一)下焦湿热 常见于急性泌尿系感染或慢性泌尿系感染急性发作。脏腑辨证属膀胱湿热或小肠湿热。
〔证候〕尿频、尿急、尿痛,常伴有畏寒、发热、腰痛、疲乏等。舌尖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八正散(汤)。
【歌诀】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联,
甘草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痊。
趣记:黄(大黄)山(山栀)边(萹蓄)区(瞿麦),等(灯心草)六一(六一散,即滑石、甘草)通(木通)车(车前子)。(引自董汉良《方剂记忆法》,略加整理)
〔按语〕本方集多种清热、利水、通淋药于一体,适宜于膀胱湿热证。方中瞿、萹利水通淋、清热凉血,共为主药。车、滑、灯清热利湿、通淋;甘草梢缓急止痛,用其梢可引药力至前阴。栀子、大黄清热泻火,泻热下行;方中配伍大黄,既导湿热从膀胱出,又能直下大肠,分消湿热,于群走前阴药中,用大黄直攻后窍,使前阴与后阴均利,乃设方之妙。原方有木通,因具有较明显的肾毒性,故未选用。热重者加①、②,血尿明显加③、④,尿痛较着加⑤、⑥。大便溏稀,可去栀子、大黄。以上诸药中萹、大、芩、蓟均有抗大肠埃希菌的作用,栀、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全方具有利尿、抗菌、泻下、排石、防石的作用。
(二)肝胆郁热 常见于小儿急性泌尿系感染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其泌尿道症状不明显的病例。
〔证候〕寒热往来,食欲减退,口苦呕吐,烦躁不安,胸胁胀痛,大便秘结;伴有或不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舌苔黄腻。脉弦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
【歌诀】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趣记:黄(黄芩)子(栀子)龙(龙胆草)推木(木通)车(车前子),当(当归)地(生地)卸(泽泻)柴(柴胡)草(甘草)。(引自董汉良《方剂记忆法》,略加整理)
〔按语〕本方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方中龙胆草在上能清肝胆之火,在下能泻肝胆湿热,为“凉肝猛将”,方中之主药;芩、栀助龙胆草,能清上导下,并泻三焦之热;泽、车清利膀胱湿热,使从小便而出;火盛必伤阴液,故用归、地养血益阴;柴胡清热疏肝,能引诸药归经肝胆,与黄芩配伍,既解肝胆之热,又增清上之力。甘草和中,缓苦寒之品,防其伤胃。原方有木通因具有较明显的肾毒性,故未选用。如膀胱湿热明显,可加白茅根及广谱抗菌、清热祛湿、兼能止血尿之地锦。以上诸药中龙、栀、芩为广谱抗菌药物。本方泻肝火、利湿热之力甚强,其泻中有补,扶正祛邪,为泻肝之良方。但因苦寒可败胃,尤其对脾胃较弱的小儿,不宜久用。
(三)肝肾阴虚,湿热留恋 多见于慢性泌尿系感染或急性感染后期。
〔证候〕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腰背酸痛,口苦咽干,尿少色黄,或有尿频、尿急、尿痛。舌质深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弦数。指纹淡紫。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知柏地黄丸(见第七章口腔炎节)熟地改生地,加黄芩、银花。
〔按语〕知柏地黄汤滋阴泻火,方解见第七章口腔炎节。加用芩、银清热解毒,两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大肠埃希菌的抗菌作用亦较强。
(四)脾肾阳虚 多见于慢性泌尿系感染。此种类型又称“虚寒淋”。
〔证候〕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或数年。症状轻重不一,久病可见消瘦、苍黄、乏力、怕冷、肢冷、腰酸痛;或仅有尿液化验阳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指纹淡。
〔治法〕健脾温肾。
〔方药〕参苓白术散(见第七章腹泻节)合附桂八味丸(见第六章支气管哮喘节)。
〔按语〕对本型患儿临床辨证时,若偏于脾阳虚,可选用参苓白术散为主,酌加附子、肉桂;若偏于肾阳虚,可以附桂八味丸为主,酌加健脾益气药;若脾肾阳虚均较明显,可以两方合方加减。若出现泌尿系感染的急性发作症状,则应按上述下焦湿热或肝胆郁热进行辨证论治。
【单验方】
1.蒲地汤 我们应用蒲公英、地锦、萹蓄、车前草、海金沙各6~10g。治急性泌尿道感染有一定疗效。前4味药均有抗大肠埃希菌的作用。
2.消炎利尿汤 金银花、蒲公英各10~15g,瞿麦、萹蓄各6~12g,当归5~10g,滑石、车前子各4~6g,栀子4~6g,大黄1.5~4g。有人报道治泌尿道感染35例,其中32例治愈。此方即八正散减木通、甘草、灯心草,加银花、蒲公英组成。
3.马齿苋 小儿用干品30~100g(鲜品加2倍),红糖30~100g。若为鲜品,洗净切碎与红糖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煎,煎沸半小时,趁热服下,服后睡下盖被出汗。如属干品,先浸泡2小时后再煎。某部报道治泌尿道感染53例均愈。实验研究表明,本药有抗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的作用。
4.二白汤 白花蛇舌草、白头翁、黄柏、鱼腥草、金银花、石韦、车前草。全方诸药均有抗大肠埃希菌的作用。
【体会】泌尿道感染主要为湿热蕴结下焦所致,故总的治则为清利下焦湿热,最常用的方剂是八正散。我们对急性泌尿道感染首选此方。部分小儿膀胱湿热证候不明显,主要表现是发热或寒热往来,则可能属肝胆郁热所致。应同时清泻肝、胆及三焦湿热。至于病成慢性,则应以扶正为主,复发时则以祛邪为主。临床小儿急性泌尿道感染,无论用八正散加减或用西药治疗,在开始时均较易控制症状。然而在首次发作之后则常易于反复发作,对此类病例,我们采用交替、轮流使用中西药物(称为车轮疗法)持续治疗约3个月左右,常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在发作间歇期应用补肾或健脾温肾的方法,增强患儿体质,常能使间歇期延长或停止复发。在临床工作中,对小儿泌尿道感染,应注意它与泌尿系畸形,特别是膀胱、输尿管反流密切相关,且易反复发作,部分患儿可造成肾瘢痕形成。有报道,在伴有广泛肾瘢痕的患儿中,3%~10%发展为终末肾衰竭,部分发生高血压。对此类患儿,往往在临床上有气滞血瘀的表现,应及早应用益气活血、祛瘀通络的药物(如黄芪、丹参、益母草、当归、川芎、红花、赤芍、桃仁、牛膝、地龙、稀莶草、穿山龙等)以期减少肾瘢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