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538页(2001字)

病毒性肺炎

1.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所致。多见于2岁以内小儿,尤以2~6个月婴儿为多。发病季节随地理区域而异。主要病变在毛细支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亦可累及。临床上除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外,喘憋为突出表现。体征以喘鸣为主,肺底部可听到细湿啰音,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临床上有两种类型:

(1)毛细支气管炎:有上述临床表现,但中毒症状不严重,胸部X线以肺间质病变为主,常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周围炎,有时可见小点片阴影或肺不张。

(2)合胞病毒肺炎:病情严重,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呼吸困难明显,肺部体征出现较早,满肺喘鸣音,肺底部有细湿啰音,亦称喘憋性肺炎。胸部X线以小片阴影、肺纹理增多及肺气肿为常见。

经远期随访观察,本病继发喘息的患病率为22%~66%,值得注意。

2.腺病毒肺炎:为腺病毒所致。本病多见于6~24个月小儿,骤起稽留高热,萎靡嗜睡,面色苍白,咳嗽较剧,频咳或阵咳,可出现喘憋、呼吸困难、紫绀等。肺部体征出现较晚,发热4~5日后开始呈现湿啰音,以后因肺部病变融合而出现肺实变体征。少数患儿并发渗出性胸膜炎,X线特点:①肺体征不明显时,即可出现X线改变;②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或融合成大病灶,肺气肿多见;③病灶吸收缓慢,需数周至数月。

细菌性肺炎

1.葡萄球菌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强,能产生多种毒素与酶,包括外毒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素及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以肺部广泛出血、坏死、多发性小脓肿为其病理特点。炎症易扩散至其他部位,如心包、脑、肝、皮下组织等处,引起迁徙化脓性病变。本病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临床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多呈弛张高热,婴儿可呈稽留热。中毒症状明显,面色苍白,咳嗽,呻吟,呼吸困难,肺部体征出现较早,双肺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可合并循环、神经及胃肠道功能障碍。皮肤常见猩红热样或荨麻疹样皮疹。并发脓胸、脓气胸时呼吸困难加剧,并有相应体征。胸部X线常见肺浸润、多发性肺脓肿、肺大泡和脓胸、脓气胸等。易变性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另一X线特征。

2.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由于广泛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以及院内感染等,GNBP有增多趋势。此类肺炎多见于新生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较重,治疗困难,预后较差,以肺内浸润、实变、出血性坏死为主。大多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面色苍白,唇周发绀,病重者意识障碍,甚至休克,肺部湿啰音或实变体征。肺部X线表现多种多样,但基本改变为支气管肺炎征象,或呈一叶或多叶节段性或大叶性炎性阴影,易见胸腔积液征。

其他微生物所致肺炎

1.肺炎支原体肺炎: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MP),是介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含有DNA与RNA,无细胞壁。主要经呼吸道传染,占小儿肺炎的20%,在密集人群中占50%。常年皆可发生,流行周期为4~6年。MP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任何器官组织;另外,MP抗原与人体某些组织存在着部分共同抗原,感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多系统的免疫损害。故MP发病机制与直接侵犯及免疫损害两者均有关。以往认为本病多见于年长儿,近年婴幼儿感染率达25%~69%。常以发热、热型不定,热程1~3周,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咯出粘稠痰,甚至带血丝。肺部体征常不明显。婴幼儿则发病急,病程长,病情较重。以呼吸困难、喘憋和闻及喘鸣音较突出,肺部湿啰音比年长儿多。部分患儿出现全身多系统的临床表现,如溶血性贫血、心肌炎、脑膜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肝炎、各型皮疹、肾炎等。肺外疾病可伴有呼吸道症状,也可直接以肺外表现起病。有人提出,儿童如有发热、咳嗽,合并其他器官受累,血沉增高而中毒症状不重者,应考虑MP感染,应进一步作相应实验室检查。X线改变大体分为4种:①以肺门阴影增浓为突出;②支气管肺炎改变;③间质性肺炎改变;④均一的实变影。

2.衣原体肺炎:衣原体是一种介乎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细胞内寄生物,含有DNA或RNA。沙眼衣原体是引起<6个月婴儿肺炎的重要病原,可于产时或产后感染获得,病理改变特征为间质性肺炎。起病缓慢,先有鼻塞,而后出现气促和频繁的间断性咳嗽,一般不发热,肺部可闻湿啰音。X线呈间质性、双侧性、过度充气或有斑片阴影。有人认为,6个月以内婴儿无热性支气管肺炎应考虑本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