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技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784页(423字)

核磁共振成像(MRI)或称磁共振是一新兴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低温超导等技术综合发展的产物。自从80年代正式应用于临床以来,显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

核磁共振成像是运用磁场变化的原理产生影像,由于人体中存在大量的水分,若将人体置于比地心引力强上万倍的强大磁场中,经过无限电波脉动,激发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产生共振而发生磁场讯号的变化。人体器官、组织成分性质不同,产生的讯号相异,通过电脑影像处理,即可呈现人体内部器官、组织结构及病灶的立体断层切片影像。核磁共振检查具有不需侵入人体、没有辐射线伤害、精确度高、时间短等优点,同时核磁共振对脑脊髓神经系统的灵敏度极高,可辨别极小的病灶,对脑部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脊髓神经组织、泌尿生殖系统、心脏血管等,都有优于其他医学影像仪器的清晰影像及高检出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