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进展与展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802页(1725字)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的近况及未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是当前许多国家关注的问题。在美国,与心脏血管病、脑血管病、创伤等病死率逐年下降比较,COPD病死率反而逐年上升。1998年底发表的对我国辽宁省、北京地区和湖北省10万人调查结果显示,>15岁的人群,COPD患病率约为3%,肺心病患病率为0.7%。后者的数值高于20世纪70年代调查结果的0.46%,说明COPD仍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其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关于COPD的治疗研究,近年的焦点集中在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能否改善预后的问题上。几个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资料表明,急性加重期患者静脉给糖皮质激素可缩短病人的住院天数;缓解期病人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虽不能减慢FEVI的下降速率,但与安慰剂组相比能减少病人急性发作的次数,减缓健康状况的下降速度。当前期待进一步更大样本、观察时间更长、全球性的临床协作研究能得到类似的结果,为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中、重度COPD提供更有力的证据。肺减容手术治疗肺气肿是近年COPD治疗的另一进展。国内、外的资料表明,如能掌握好适应证,迄今其疗效大多数是肯定的,而对远期疗效的评价,由于国外1994年才开展此项工作,我国开展的时间更短、例数又不多,还需更多的工作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2.呼吸重症监护医学的进展:长期以来,呼吸支持治疗主要集中在改善通气和换气,以及呼吸肌功能的支持等方面。近年来,较多的重症患者虽进行了有效的呼吸支持,却死于组织缺氧或多器官衰竭的事实,使不少学者认识到,常规的动脉血或混合静脉血指标的测定不能反映器官和组织水平氧代谢,应将氧的运输和供应的研究深入到组织分布和细胞代谢水平。在机械通气辅助手段上,近年也进行了多种尝试,如气管内吹气、体外C02去除技术、液体通气、俯卧位通气、血管内氧合技术、氦氧混合技术、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或一氧化氮等有助于改善通气和氧合。这些技术目前多处于试验或临床小范围应用阶段,但有的已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3.肺结核的现状:我国于2000年进行了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990年至2000年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年递减率为5.4%。这固然是令人可喜的,但367/10万的患病率说明我国已处于世界高流行地区。全国结核病死亡率为9.8/10万,每年死于结核病者达13万人,为各种其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总和的2倍。青壮年结核病死亡占结核病总死亡的48%。初治结核菌对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11.0%和10.3%,继发耐药率分别高达31%和29.5%。上述事实反映我国结核病流行形势仍十分严峻,治疗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今后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中,应加强结核病的快速监测研究以提高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深入开展对耐药结合病治疗的研究,切实抓好结核病短程督导化疗的实施和结核病合并HⅣ感染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控制结核病在我国的流行蔓延。

4.呼吸系统感染面临的新挑战: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均有增无减。在我国农村,呼吸系统疾病仍是第一杀手,而呼吸系统感染首当其冲。造成这种严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病原体(SARS病毒)的出现、病原体变异等不容忽视,但核心问题还是病原菌的耐药性。随着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和数量的增多,细菌产生内酰胺酶的能力越来越强,从普通的青霉素酶、广谱酶到超广谱酶、AmpC酶等。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交叉耐药严重,以至于对在我国尚未使用的药物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耐药性。此外,细菌生物被膜的产生也常常使治疗陷入困境。针对细菌的耐药问题,一方面不断研制出高效、耐酶的新型抗菌药物和内酰胺酶抑制剂,另一方面很多国家(包括我国)制定了肺部感染诊治的指南,旨在扼制滥用抗感染药物。这些指南还将根据情况变化进行修订,若广大医务工作者能遵循指南的原则,相信若干年后难治性肺部感染的严峻局面会大大改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