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内银行的意义和性质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内部会计实用手册》第253页(6854字)

一、建立厂内银行的意义

厂内银行由产生、初步发展到巩固完善的发展过程,是与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的。厂内银行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有效的企业管理方式和方法,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产物,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推行和发展厂内银行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和推行厂内银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企业走向市场,开展公平竞争。每一个企业都是航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海洋中的一条“小船”,必须有坚强的体魄和过硬的通航能力,才能遨游在国内外市场的“汪洋”之中。也就是说,企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落实经营自主权以后必须从内部建立起具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围绕企业总体目标协调运转的内部经营机制,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信息反馈、监督和调控能力。而企业现有的侧重于事后反映功能的会计、统计、计划等经济核算体系,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强化内部管理的需要。厂内银行恰恰是引入银行职能,树立市场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具有事前反映、事中监督和调控能力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通过厂内银行可以使企业内部各个单位之间的领用关系转化为“买卖”关系,国内外市场的变化,特别是价格的升降、资金的余缺等都可以通过厂内银行影响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广大职工直接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威胁和激励,进而促使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二)发展和完善厂内银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

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企业改革,企业改革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对外要正确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要求,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这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在当前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推动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的形势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重点。

对企业内部要正确处理好企业与职工(及内部单位)之间的关系,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使责、权、利在企业内部有机地统一起来。厂内银行就是企业在改革的实践中为实现上述目的创造并发展起来的科学方法。通过建立厂内银行,将商品价值、货币交换、市场竞争等观念引入企业内部,使广大职工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敢于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职工主人翁作用。许多企业的实践证明,凡是厂内银行搞得好的企业,大都能够较好地运用好国家赋予的经营自主权,逐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较快地适应市场竞争。

(三)建立厂内银行是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必要措施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是企业改革的实践产物和重要成果,现已成为企业的一项基本的综合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对于明确职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贯彻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调动职工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考核手段和方法不完善,特别是企业内部经济核算不配套,使一些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流于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落实和巩固,产生了以“包”代“管”现象,也使企业内部责、权、利不能很好地统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企业创造性地将银行结算和信贷职能引入企业,将企业内部过去那种领用关系转化为买卖关系,并按规定的内部结算价格进行结算,划清了生产经营中企业与内部单位、内部单位之间以及职工之间的经济责任。通过指标分解可以使企业向国家的承包任务转化,企业全员承包并落实内部单位在生产经营中的权力;通过内部结算以使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营活动纳入企业经营的整体轨道;通过内部核算,特别是内部利润等经济效益指标的核算,可以使职工的劳动同所得挂钩,客观、公正、准确地考核内部单位的经营业绩。总之,通过厂内银行可以使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形成包括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核算体系在内的完善的网络体系。

(四)厂内银行是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始于50年代,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会计制度日益显露出它的局限性,并落伍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与高度集中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实行的是分所有制,分部门和分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国家对企业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过于具体和详细,限制了企业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具有明显的产品经济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成为中心环节,随着扩大企业自主权和经济责任制的推行,对财务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会计核算的重心由以产品为核算对象转到以责任单位为核算对象上来。为此,一些企业在保持原有财务会计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建立起厂内银行,使企业会计工作得到深化,适应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需要。

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国民经济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企业走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企业会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财务会计制度要适应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要适应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需要,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政府及财政部门只能以间接方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加以调控,而对于企业内部的核算制度和管理方式则不作具体规定。这样,企业必须外部面对市场竞争,内部强化管理。因此,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制度和控制制度,将更为重要,而厂内银行的职能和作用恰恰能够适应这一要求。

(五)厂内银行是缓解资金短缺、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的重要手段

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使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上一个新台阶,是缩小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这已为我国前几年的经济发展状况所证实。因此,资金问题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规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资产经营形式,依法行使经营权,即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这里所讲的财产实质上体现为企业所拥有的各类资金。十四条经营权最终都体现为对资金的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所以说,明确企业对资金的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并正确、灵活地运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是转换经营机制,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

自实行“拨改贷”以来,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所需流动资金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大都要依靠银行贷款解决。这种无偿变有偿的方式,虽然促进了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同时也造成资金严重不足,企业成本加大,企业效益通过利息转化为银行的利润。1992年全国国有银行所得税总额为国有工业企业所得税总额的一倍,就充分表明节约资金占用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极大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以及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着诸如“三角债”、“潜亏”等问题,这些问题和矛盾大都体现和集中在资金上。就企业自身而言,一方面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成本过高,供求矛盾非常突出;另一方面,资金大量无效占用、呆滞,使用效率低,周转困难。究其原因,固然有不少外部因素,但从企业内部来看,资金无效占用、呆滞以至浪费的根源主要在于:企业内部单位使用资金是无偿的,使得广大职工忽视成本效益、商品价值、质量观念,造成成本消耗大、损失成本多、产品积压等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许多企业从内部入手,建立起厂内银行,一方面将银行结算职能引入企业,使内部经济往来由领用变为买卖关系,树立了资金和货币交换意识;另一方面将银行信贷职能引入内部,对内部单位的资金使用进行控制,对资金余缺进行调节,起到了缓解资金短缺、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的作用。如北京某商业企业将所属单位对工商银行的帐户收回,统由厂内银行对工商银行,各单位资金由厂内银行调剂,在保证正常经营和发展的情况下,减少了贷款,节约了利息;河北某地运输公司有31个下属单位,原来全部在工商银行开户,经营出现公司帐户空头,而下属单位在银行帐户存款余额多达300万元,造成资金的失控和浪费,建立厂内银行以后,相对节约资金近800万元,减少利息支出近60万元。

二、厂内银行的性质

(一)厂内银行的含义

厂内银行又称内部银行。它是在加强厂内经济核算制,全面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过程中逐步完善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价值管理新形式,是传统的财会工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次重大突破。

厂内银行虽缘起于厂内经济核算制,曾作为这种制度的一种结算形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时至今日它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已从量变阶段发展到了质变阶段,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待这一新生事物,应赋予它以崭新的涵义。这是因为:

(1)由于将宏观银行的存款、贷款、结算以及发行流通手段的部分主要职能引起微观企业内部,使银行机制和财务管理机制融为一体,运用企业内部贷款和利息、内部计划价格、厂内货币资金、计划(定额)成本、内部利润、浮动工资以及资金等一系列经济杠杆,来反映、控制、监督、调节和促进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经济活动,使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国家方针、政策、法规和要求进行。

(2)大大强化了会计的事中控制职能,使之更加具体化和制度化。

(3)通过厂内银行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获得灵敏、准确、可靠的经济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并据以反映和衡量各核算单位的业绩。

(4)由于厂内银行的推行,相应地会计科目、凭证、帐簿、报表必将随之设置,改变了过去在计划产品经济条件下单纯以产品成本核算为中心的“报帐型”会计为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责、权、利相结合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全过程的“生产、经营、管理型”会计。使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健全、完善了会计核算体系。

从银行机制这一点来说,这一价值管理新形式可称为厂内银行或内部银行。之所以这样称呼并不是没有缘由的,而是凿凿有据的。诚然,它不是国家银行派出的机构,对外既不具有经济往来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又不具有法人资格,与外部银行或宏观银行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来说,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补充,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厂内经济核算体系来说,它不仅仅是指厂内银行本身,而是指包括厂部、车间、部门以及班组在内的企业内部经济核算的完整体系而言。

综上所述,厂内银行是把商品货币观念和银行机制引入企业内部,运用价值规律管理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价值管理新形式,是我国广大财会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一项出色的创造。

(二)厂内银行与责任会计

厂内银行这一价值管理新形式与西方责任会计相比,立意虽迥然不同,却有些极其相似之处。我们知道管理会计是由决策会计和业绩评价会计两大部分组成的。责任会计是业绩评价会计的一部分。它是以责任中心为主体用来计算、搜集并报告计划(或预算)与实际两方面会计资料的会计。所谓责任中心,就是在业务分部、公司建立投资中心,在企业建立利润中心,在车间、工段、班组建立成本和费用中心,各中心分别负责投资、利润、成本和费用管理的绩效,通过责任会计对各责任中心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控制,对它们的业绩进行考核,并据以实行责任奖惩,其最终目的在于划清各责任中心的经济责任,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建立厂内银行的企业,必然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实行各种形式的厂内经济责任制,对专业化车间、劳动部门、服务部门、专业化基建部门、职能科室以及工段、班组、机台直至个人建立承包责任单位或责任点。通过指标分解,层层落实,明确了企业内部上下之间的纵向经济责任关系;通过相互签订内部经济合同,明确了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横向经济责任关系。

(2)把各责任单位视为相对的独立核算单位或核算点,把它们之间过去那种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劳务无偿的供应和转移关系,变成了模拟商品交换的内部买卖关系,并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通过厂内银行(或使用厂币、厂内支票等结算工具)计价结算。

(3)厂内银行通过厂内结算,内部存款和贷款等业务,对各责任单位的生产耗费,资金占用和专用基金支出,以物资消耗定额、物资储备定额、劳动工时定额、产品数量和质量定额、半成品转移的各道工序增值定额以及流动资金定额为依据,进行严格地控制、监督和调节,并及时反映和提供这些责任单位和生产任务完成情况,成本支出情况和产品销售情况等经济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4)通过厂内银行上述业务活动,进而算清了各责任单位的内部收入和内部收益,作为评分计奖的依据,使经济责任、经济效果同经济利益得到了紧密结合。这样,就激发了企业各单位和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了责任感,从而完善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

基于上述,可以看出厂内银行与西方责任会计主要近似之处在于二者均将经济责任落实到责任层次(责任中心和责任单位),并对其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控制,对其绩效进行考核和奖惩,旨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有人将厂内银行称之为中国式的责任会计。

应该指出,厂内银行与西方责任会计也有相异之点,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前者把宏观银行的主要部分职能引进微观企业内部,将银行机制与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融为一体,充分运用企业内部一系列经济杠杆对责任单位的经济活动,不但加以监督、控制而且通过内部存款和贷款进行必要的调节;而后者对各责任中心的经济活动却缺乏这个调节作用。

(2)前者实行民主理财,开展群众核算,既有专业核算做主导,又有群众班组经济核算做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后者只有专业核算,没有群众经济核算这个概念。

(3)前者与企业经营预测和决策未能很好结合,即便有所结合,也相当松散;而后者却与之结合得很紧密。

(4)前者对各责任单位的收益、耗费和资金占用的核算与考核并未区分其可控与不可控;而后者对比要严格地加以区分,只核算与考核其中可控部分。

从以上厂内银行与西方责任会计的对比中,可见正在发展、完善中的厂内银行确实是责任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中国特色。如果说它是中国式责任会计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但就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来说,尚不失为落实、划清经济责任,明确其经济利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不可或缺的价值管理形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