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内银行的考核办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内部会计实用手册》第393页(6367字)
一、厂内银行考核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厂内银行的结算制度,使经济责任制落实到了车间、工段等小核算单位及职工个人,大大强化了企业对内部各核算单位和个人,生产经营状况的反映、监督和控制,从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厂内银行做为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杠杆,有力地促进了内部责、权、效、利的紧密结合,把职工的物质利益直接与其生产经营效益衔接起来。这种衔接的前提,应该建立在对各项有关指标严格、准确地考核基础上,用真实可靠的数据来准确地核定职工物质利益与其生产经营状况的拟合程度。由此可以看出,考核工作对厂内银行的重要作用,表现为如下方面:
(一)考核是厂内银行中责任关系与内部核算单位利益相衔接的中介,也是将职工贡献与分配挂钩的重要手段
实行厂内银行制度,原内部各车间等单位就由单纯生产单位转化为生产经营、盈亏自负的独立核算单位。这种转化必然包含以责任、利益的制约关系为对象的控制、监督考核体系。其中考核就是根据合理的定额的奖罚标准,通过对各项经济指标和盈亏状况的严格考核记录,进而对各核算单位和个人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形式。只有通过严格的考核,让数据说话,才能克服平均主义,真正做到按劳分配,从而调动起广大职工在生产经营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真正搞活企业内部的分配机制,才能使企业这个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内部动力真正激发出来。因此可以说,科学、严格的考核机制就是能使劳动员献与劳动报酬达到尽可能完善结合的企业经营机制之一。
(二)考核完善厂内银行机制的重要步骤
厂内银行机制的建立,标志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落实到了对内部价值运行的核算环节上。但是,要形成完备的经济责任与经济利益的控制机制,还必须同时落实相应的考核体系。只有建立严格、科学的考核制度,才能使厂内银行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督、控制功能得以实现;才能使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之间的责任关系和利益关系更加明确、更加协调。因此可以说,考核工作是完善厂内银行机制的关键环节。
(三)考核能够准确及时地提供生产经营决策所需要的内部信息
任何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都不会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运转过程。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运行机制是复杂多变的,其间随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内部银行的考核机制,可以通过信息反馈功能及时发现这些矛盾和问题;并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深入分析,提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方法,从而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了依据。因此可以说,厂内银行的考核机制在堵塞管理漏洞,疏通生产经营各环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考核机制,可以逐步完善企业经济运行机制中的自我调控功能。
二、建立厂内银行考核体系的一般原则
科学的考核方法在厂内银行的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遵循正确原则的前提下设计一套科学的考核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厂内银行考核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定量化考核的原则
厂内银行结算制度本身即由对各种数量化指标的核算模式组成。从中引申出的考核指标和考核项目也比较容易实行定量化考核。但也不能不看到,由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方式和结构的复杂性所决定,被监督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易定量描述的因素。包括一些经营指标或规章制度指标,如职工的劳动态度和一些非经营性科学的工作效能等。在厂内银行的考核体系中,应尽量避免设置此类指标。如果不可避免,则尽可能将其定量化。如采用百分制等方法将其纳入定量化描述和考核体系。
(二)分层次的考核原则
厂内银行制度在将效益与利益分配相衔接的核算控制过程中,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层次。一个层次是内部银行本身对内部核算单位生产经营效益的监督控制;一个层次是对核算单位内部更小的单位或个人生产效益的监督控制。对这两大层次中包括的各项经济指标和生产经营因素的控制,都应以相应的考核和测评做保证。因此,厂内分行本身客观地存在着两种或多种考核控制层次。不同层次的考核控制模式必然存在不同的特点,在设计厂内银行考核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考核层次的不同要求,力求使考核方法科学、合理和实用。
(三)考核的及时性原则
考核的及时性原则是指,考核模式的设计应该按照厂内银行核算制的特点,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对各项指标和结算数据进行及时地考核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并迅速地反馈回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去。对很必要的核算项目日清月结,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促使广大职工真正树立起时间观念、价值观念、成本观念和效益观念。
(四)考核标准稳定性原则
不能因为出现临时性问题就改变原来具有科学测评依据的考核标准。正确的原则应该是使考核标准的待续时间和对被考核目标的评定时期长短能够正确反映核算单位和职工个人生产经营水平和效能发挥状况。也不能过于僵化,例如对原有的平均先进水平指标的考核标准,可以在执行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后,根据新的情况或平均水平发展情况制定新的标准;又如对考核目标和成果的测评时期的长短,也就根据它对单位和个人行为的影响状况(如是否造成人们的“短期行为”等)而进行适当调整。在此前提下,才能使内部银行的考核体系不断完善化。
(五)最终效益原则
考核的最终效益原则是指,厂内银行考核模式的落脚点要放在企业或核算单位及个人的最终产出和最终效益方面。实际上,由厂内银行结算制的特点所决定。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企业最终效益的实现,例如,它以内部利润为目标进行的结算活动可以为最终效益的考核提供大量的数据基础。但也不能不看到,从企业整体角度来看,这种核算中出现的大部分内部利润实际上尚未实现,因此可能出现局部的内部利润与整体最终利润的考核矛盾,例如,由于具体考核标准一般是按各核算单位的特点制定的,比较侧重于自身目标的实现,因此可能出现各核算单位或个人仅仅着眼于各自的目标而忽视全局目标及其协调性,给考核和测评带来问题。因此,考核方法的设计要注意列出协调性的考核指标,使企业的最终效益得到保证。
(六)明晰性原则
厂内银行考核的明晰性原则是指,考核方法的设计,考核指标的设置力求简单、明确地反映被考核的核算单位和职工个人的生产经营实绩。同时,也要体现出被考核的单位和个人之间,考核等级之间相对明显的差异。一些考核模式的设计把考核评价指标设得过多,把评定的指标等级划得过细,使人难于解释被考核单位或考核等级之间的差异何在,反而不能揭示被考核者与考核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失去了考核严格性意义。厂内银行的资金、厂内银行货币结算方式本身包含了一些考核指标和考核项目资料,再佐之一些必要的生产经营指标就可以简明清楚地反映被考核单位和职工个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效益实现状况。如果刻意求全,无所不包,对过多、过细的指标进行枯燥的层层分解,就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使考核本身的成本增加。
(七)平均先进水平的考核标准原则
考核标准的平均先进水平原则是指,对某一些经济指标或责任指标制定考核标准,应坚持采用平均先进水平。即对总平均水平指标以上(对成本等消耗指标来说是“以下”)的先进水平再进行平均化,并使其成为一定时期内的考核标准。按此原则制定的考核标准,才能保证考核本身具有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同时,制定考核标准还应参照国内或国外同行企业的同类指标标准,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过高或过低,控制在能够使大多数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上。
三、厂内银行考核的指标体系
建立厂内银行的考核模式,首先要确定其考核的指标体系,根据厂内银行的特点,其考核指标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满足对企业内部核算单位进行监督、控制的需要,不要满足核算单位对指标进行分解的需要,使考核目标最终落实到车间、工序、机台、个人。同时,对这些指标进行考核跟踪反馈后,还应使之能够满足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对基础数据资料的需求。
一般工业企业的经济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产品生产指标和价值类综合指标。前者包括产品产量、品种、质量、工时消耗、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等指标,还包括一些反映生产进度和均衡性等方面的指标:后者侧重于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价值运动形态,包括产值、成本、利润、资金占用等价值总量指标以及派生出来的存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社会贡献率、资本金保值增值率等经济效益指标。
其中,由厂内银行核算、监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考核指标有资金占用方面的定额流动资金占用额及周转率和内部结算利润等指标,形成厂内银行自身的考核指标系列,仅靠这些指标是不能形成内部银行制度的考核体系的,还应引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指标。根据前述考核原则,厂内银行没必要、也不可能将全部生产经营指标不分巨细统统纳入自己的考核体系,而应该以内部银行的资金周转和内部利润指标为中心,以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重要指标为辅助,对各内部核算单位和职工个人进行指标定量考核或分解指标考核。下面仅就内部银行考核体系中较适用的一些重要指标分别说明一下它们的含义和考核方法。
(一)产量指标
产量指标是厂内银行考核体系中的基础指标;是计算产值、成本等综合价值量指标和劳动生产率、内部利润率等效益指标和基本依据。工业企业的产量指标一般分为产品实物量和工业性作业的劳务量指标两大类。在内部银行考核体系中,产品的实物量指标又分为企业产成品和内部核算单位产成品两类指标。后者往往属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零部件产量,由于厂内银行划小了核算单位,因此对这一小概念的产品产量考核就更为重要。产品劳务量指标一般适用于对辅助生产单位的考核,因其不直接从事企业产品的生产活动,只提供生产性劳务,一般按定额工时进行考核,两者的考核方法一般都是将实际完成数与定额任务数相比,用计划或定额完成程度来表示。
对产量指标的考核应当注意,无论是产成品还是半成品,零部件,都必须是内部核算单位本期完成的经检验合格入库,并为下一工序的核算单位接受,办完移交手续的产品产量,所谓合格品,是指企业产品、零部件符合国家或上级部门规定的质量标准,半成品符合内部责任制规定的质量标准。但有时做为例外,一些不合格的产品、零部件,半成品能够削价销出厂外,其售价部分可以冲抵核算单位的产品成本,但仍不能计入产品完成额。此外,从厂外购入的零部件、半成品,也不能计入产品产量。
(二)品种指标
品种指标也是产品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它的考核主要是监督、控制厂内银行各核算单位之间的生产均衡性和协调性。即考核某一核算单位在内部责任制合同的制约下,能否按规定期限完成各种零部件、半成品或产成品生产任务。
对品种完成情况的考核指标主要有产品品种完成率等。它的计算方法有三种:
产品品种完成率=限定日期内实际完成的品种数÷责任制合同规定的品种数×100%
这种方法适用于考核产品品种较多、产品产量和单价大致相同的生产核算单位。
产品品种完成率=∑实际完成和各品种单位×各相应品种、产品计划产量数÷∑全部品种计划产量×相应单价×100%
这种方法适用于考核各品种产量相差较大的内部核算单位。
品种指标否决权考核方法。即为强调各核算单位之间零部件、半成品生产的均衡性和协调性、考核时以品种、指标为关键指标。某一核算单位如未能完成品种任务数,则等于自行否决了本身的奖金分配权。
(三)质量指标
一般工业企业质量指标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产品本身质量,一类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对厂内银行的各核算单位来说,除了产品返修率指标属工作质量指标外,其它如产品合格率、产品等级率、废品率等都属于产品后身的质量指标。很明显,产品质量指标除能反映出各核算单位产品的质量状况外,还与各核算单位的各类经济指标有密切关系。对核算单位和职工个人进行产品质量考核,一般是以国家或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对核算期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没有上述标准的产成品、零部件或半成品,要按内部责任制规定的标准检验。然后,与内部的各质量指标定额进行对比。超出定额规定的百分比,按考核的规定加发或扣减奖金或浮动工资。在需要特别强调产品质量的企业里,还可以实行质量否决权的考核模式。即当被考核核算单位的产品质量达不到企业规定的最低限度时,则扣减本期全部奖金额度。
(四)成本指标
在厂内银行的考核体系中,成本指标是反映各核算单位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成本指标可以分解成活劳动消耗指标,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分摊指标等等。其中内部银行结算价格的制定实际上已为成本指标的考核提供了有效方法,本章不再详述。
(五)内部利润指标
厂内银行结算制度强化了内部各核算单位的责任制。这种强化的结果最终体现在内部利润以及与之相关的奖金分成额指标上。厂内银行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指标都对内部利润的实现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内部利润是反映核算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最终效益的综合指标。
内部利润的考核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产成品或零部件、半成品的定额成本为基数;某一核算单位本期实际成本与定额成本相减的差额即为内部利润(亏损)额。这种考核方法实际上是对节约效益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