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甲蝶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肿瘤科药物手册》第79页(1576字)
【别名】:甲氨蝶呤,氨甲叶酸,4-氨基N10-甲基叶酸
【制剂规格】:
片剂:2.5mg;粉针剂:5mg,20mg,50mg,100mg。
【药理作用】:
本品为抗叶酸类抗肿瘤药,与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有高亲和力,可竞争二氢叶酸与DHFR结合,阻止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使细胞内有毒的抑制底物多谷酰二氢叶酸大量堆积,嘌呤核苷酸和胸腺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因一碳基团不能转移而停止。DNA和RNA的合成中断,产生细胞毒作用。本品选择性差,毒性大,抗瘤谱狭窄。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S期,对G1期和G1/S转换期亦有一定作用,对处于对数增殖期的细胞作用最强。
本品口服易吸收。本品静脉注射后血中药物呈三相形式消除:先为快速分布相,接着是主要反映肾清除率的第二相,T1/2为2~3h,最后为终止相,T1/2为8~10h。本品分布体腔(如胸腔、腹腔)缓慢,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小量本品可经胆管从粪便排出。<适应证>=主要用于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脑转移癌、白血病侵犯脑和脊髓、成骨肉瘤。此外,对恶性葡萄胎、头颈部癌、乳腺癌、膀胱癌、睾丸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癌和支气管癌也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
急性白血病,口服:0.1mg/kg,每日1次,总量100~150mg为1疗程。静脉注射:0.4mg/kg,1~2次/周。脑膜白血病,鞘内注射:每次5~15mg,1~2次/周,直至脑脊液中细胞数恢复正常。绒毛膜上皮癌,口服或肌内注射:每次15~30mg,每日1次,连用5d,然后间歇5~7d使骨髓功能得到恢复,再重复用药,一般需3~5个疗程。乳腺癌,静脉注射:当与环磷酰胺和氟尿嘧啶合用时的剂量为40mg/m2,1次/周,连用2周,间歇2周,再重复用药。恶性淋巴瘤或成骨肉瘤,用大剂量本品加醛氢叶酸救援疗法:本品7g/m2或更高,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中静脉滴注,于4~6h滴完,随后用醛氢叶酸钙肌内注射,每次3~15mg,每6h1次,共3d;在静脉滴注前后必须大量补给水分使尿液碱化,防止在肾脏内形成结晶堵塞。头颈部癌,静脉注射:每次20~40mg,1~2次/周。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在血浆中与清蛋白的结合可被磺胺类药物、水杨酸类药物、苯妥英钠、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等置换出。长春碱类、阿糖胞苷、柔红霉素可增加细胞摄取本品,而青霉素、羟基脲、巯嘌呤、卡那霉素、皮质激素、博来霉素则减少细胞摄取本品。本品与门冬酰胺酶同用会降低疗效,但如使用本品24h后再给门冬酰胺酶,则可增效而减少毒性和不良反应。合用氟尿嘧啶会产生拮抗作用,但如在用本品4~6h后用氟尿嘧啶,则产生协同作用。本品与降低肾血流药物(如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肾毒性药物(如顺铂)或弱有机酸合用,会延缓药物的排泄,导致严重的骨髓抑制。氨苯蝶啶、乙胺嘧啶等亦有抗叶酸作用,与本品同用可增加本品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主要为对骨髓和胃肠道上皮毒性。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严重时全血象下降,病人可有自发出血和危及生命的感染危险。胃肠道反应主要为口炎、胃炎、腹泻,严重时有便血。其他有脱发、皮炎、间质性肺炎、肾毒性、缺损性卵子或精子发生、流产、畸胎等。长期连续给药有时可致腹水。鞘内注射较大量本品可引起抽搐,还常会引起脑膜炎和脑脊液炎症反应,而癫癎发作、昏迷和死亡罕见。
【注意事项】:
肾功能不全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