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质量管理概况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山大学出版社《质量工作者手册》第528页(1089字)
前苏联政府重视提高产品质量,把这项工作列为经济政策的中心。早在1925年,前苏联就成立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后改设为国家标准化、计量与计量工具委员会),对各种重要的工业产品建立统一的标准规格,以便各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但直到50年代,保证产品质量的主要手段还是质量检验。从50年代初开始,前苏联学者开始研究统计的质量控制,在机械工业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出版的代表着作有布拉琴斯基的《机器制造的现场统计管理》、杜布维可夫的《质量管理的科学组织原理》。1967年在全国推广萨拉托夫制度。萨拉托夫制是杜布维可夫在萨拉托夫州一家飞机制造工厂试验时采用的方法,又称“制造无缺陷的一次合格产品体系”,其特点是根据产品的一次合格率来判定产品的制造质量。1967年,里沃夫州电报器材,在萨拉托夫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无缺陷劳动体系的方案,以质量综合系数为基础,把执行工人在工作中可能产生的错误、过失,按照事前编制的缺陷表进行分类,强调要在生产的所有阶段上和所有部门中管理产品质量。以上两种质量管理体系尚不能解决与质量有关的全部问题,前者对产品的研究、试制重视不够,往往致使产品在成批生产中出现许多设计不够完善的地方。后者只能查清某些疏忽的事实,难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1971年,里沃夫州的仪表生产联合公司企业,与全苏标准化科学研究院、全苏物理与无线电技术测量科学研究所合作,提出了以贯彻协调的企业综合标准为主的质量管理新体系,即产品质量综合管理体系,对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检验,直至使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管理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工艺设备,把企业领导、各级管理人员及广大工人都纳入保证产品质量的轨道。这种产品质量综合管理体系,与全面质量管理有相似之处。
前苏联政府重视发挥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对质量管理的宏观控制、指导作用,注重将质量监督、标准和计量管理结合起来一起抓。设立正部级国家质量与标准化委员会,产业部门和地方政府设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全国设立52个直属的标准计量中心,172个国家监督实验室,1987年又实行产品质量国家验收制度,向数千个大中型企业派驻国家验收员。国家监督的主要任务是,由各部主管机关、企业单位来保证及时采用并严格遵守标准、技术条件和计量法规,保证国内量值统一;分析标准和测试手段的科技水平,并在制订标准时,促进更有效地利用科技新成果。但是,前苏联政府靠强化上级的外部的压力,而忽视遵循质量工作本身固有的规律来抓质量,致使产品质量提高缓慢,造成经济发展迟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