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动物医生手册》第155页(1133字)
本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病原分牛、羊、猪三型,在某些情况下能互相传染,人也可感染。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和自然交配,由皮肤、眼结膜、呼吸道和蜱、蚊等媒介也可传染本病。
(1)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两周,长的可达半年。本病牛、猪、羊临诊症状基本相似,多数为隐性经过,症状不明显。部分病例关节肿胀、疼痛,出现跛行。母畜流产为本病的主要表现,以怀孕后期多见。流产前食欲降低,起卧不安,阴唇和乳房肿胀,阴道潮红,流出灰黄或灰褐色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流产胎儿多为死胎,多数母牛流产伴发胎衣滞留或子宫炎。公畜除关节炎外,往往侵害生殖器官,睾丸发炎肿大,阴囊增厚,性机能降低,甚至不能配种。
(2)病理变化 流产时的胎衣水肿并有出血点,表面附有纤维蛋白絮状物或脓液。胎儿皮下、肌间胶样浸润,肺紫红色,肝脾肿大,胃内有白色或黄色絮状物,胃肠膀胱有出血点。
(3)诊断 本病的临诊症状、流行特点均无明显特征,只能作初步诊断的参考。确诊必须进行细菌学、血清学和变态反应等诊断。
(4)预防
加强检疫:尽量做到自繁自养,新购入的家畜,必须隔离观察一个月,并做2次布氏杆菌的检疫,确认健康后,方可合群。对检出的病畜及阳性家畜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淘汰或严格隔离、消毒、治疗。
定期预防注射:本病常发地区,每年定期预防接种。接种方法、剂量按说明书要求进行。
严格消毒:对病畜污染的畜舍、运动场及各种用具可选用5%来苏尔液或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等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分泌物等更应妥善消毒和处理。乳汁煮沸消毒,粪便发酵处理。
病畜处理:可视病情进行隔离治疗。流产伴发子宫炎时可用0.01%黄色素、0.1%高锰酸钾液冲洗,并用抗生素治疗。
培育健康幼畜:隐性病畜在良好的隔离条件下,部分可以经2~4年而自愈。因此,一般奶牛场如隐性患病母牛多时,可用健康公牛精液进行人工授精,从而培育健康犊牛。犊牛出生后,食母乳3~5天,然后送犊牛隔离舍喂以消毒乳和健康乳。一个月后,进行两次检疫(间隔5~6周),呈阴性反应者,送入健康牛群;呈阳性反应者,送入病牛群,使牛群逐步更新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