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实用正骨手册

骨核素扫描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正骨手册》第27页(1195字)

(一)原理 骨核素扫描是将能被骨质浓聚的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引入体内,然后从体外在γ照相机,计算机采集处理显像,用此可显示骨骼的形态、血液或代谢情况,并定出病变的部位。骨骼聚集放射性核素多少与其血流量及代谢活跃程度有关。当局部骨骼血供丰富,骨骼生长活跃或新骨形成时放射性核素聚集增加。该处骨显影密度增强(热区);当骨组织血供减少。或出现溶骨时。放射性核素聚集减少,该处骨显影密度减低(冷区)。因此当骨骼局部发生病理性改变时所致血供、代谢及成骨修复过程的变化。骨显像均可在相应部位表现为异常影像,从而对骨骼疾病提供定位诊断和疗效观察依据。

(二)骨核素扫描临床应用

1.骨肿瘤的骨显像 早期骨血流显像有助于区别骨良、恶性肿瘤,良性骨肿瘤由早期骨血流显像中病变部位不出现放射性增高或者出现放射性轻微增高。恶性肿瘤的血流显像则在病变部位见到放射性明显增高。骨显像对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治疗计划的制订、评价治疗效果和转移瘤的定位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2.骨转移瘤 骨显像较X线检查更能早期地发现骨转移瘤。这种检查方法敏感性高,使骨显像在临床上诊断骨转移瘤具有特殊价值,并得到广泛应用。骨转移瘤的骨显像征象是多个放射性增高区;孤立的转移灶很少见,仅约6%~8%的病人。骨转移增大多是摄取放射性药物增加,但也有少数病人的转移灶为溶骨性改变,出现放射性减低区。有时在同一病人即可见到放射性增加的转移灶,也能见到放射性减低的转移灶。

3.隐匿性骨折 如应力性骨折、隐性创伤性骨折,特别是X线检查易造成漏诊的手、足、颅骨、肋骨等骨折,在外伤后72小时,甚至24小时,对骨显像剂均能浓聚而显示病变的存在。

4.移植骨成活的判断 骨显像可评定移植骨的生长情况。移植骨对于骨显像剂显示热区(浓聚)或冷区(稀疏)。前者提示骨有活力,移植生长良好。若显示冷区则预示移植骨未成活。动物实验证实,在骨移植后1~48周均见到骨对示踪剂的浓聚。移植骨与正常骨的结合与不结合,在X线片做出区别前3~6周,骨显像即能区别。

5.缺血性骨坏死 骨显像在显示缺血性坏死上优于X线检查,当有明显股骨头坏死时,X线检查可能正常,骨显像较之X线检查早几个月出现异常征象,出现全部或部分放射性减低区。

6.骨髓炎 骨显像是骨髓炎早期敏感的诊断方法,通常在急性骨髓炎发病2天后,在病变部位常能见到骨显像剂的明显浓聚;少数情况下表现为放射性减少的“冷区”。

上一篇:骨科检查 下一篇:实用正骨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