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脊柱骨折脱位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正骨手册》第166页(3931字)
(一)病因
1.绝大多数是间接暴力所致。如高处坠落,足、臀部着地,使躯干猛烈前屈,产生屈曲性暴力,亦可因弯腰工作时,重物打击背、肩部,同样产生胸腰椎突然屈曲,所以屈曲型损伤最为常见。亦有少数为伸直型损伤,患者自高空落下,腰背背伸直立落下或中途背部有阻挡物而使脊柱过伸,是为伸直型骨折,较少见。
2.直接暴力所致的胸腰椎损伤较少,如工伤或交通事故。
3.肌肉拉力,如横突骨折或棘突撕脱性骨折,系因肌肉突然收缩所致。
4.病理性骨折,即脊椎原有肿瘤或其他骨病,其坚固性减弱,轻微外力即可造成骨折。
(二)分类
1.屈曲压缩型骨折 最为常见,暴力类型:屈曲+压缩。其前柱在压力下崩溃,后柱受到牵张,中柱作为活动枢纽,椎体后缘的高度不变。Ferguson又将其分为三类:Ⅰ类为单纯椎体前方楔形变,压缩不超过50%,中柱与后柱均完好。Ⅱ类是椎体楔形变伴椎后韧带复合结构破裂,并有棘突间距离加宽、关节突骨折或半脱位等。Ⅲ类为前、中、后三柱均破裂,椎体后壁虽不受压缩,但椎体后上缘骨折,折片旋转进入椎管,侧位X线片上可见到此折片位于上椎与骨折椎的椎弓根之间。
2.爆裂型骨折 也很常见,暴力类型:垂直+压缩。此为垂直压缩暴力所致,受伤的瞬间脊柱处于直立位。伤椎前、中柱均破裂,椎体后壁之高度降低并向四周裂开,两侧椎弓根的距离加大,椎体后壁骨片膨出或倾斜进入椎管,常致硬膜前方受压,但后纵韧带有时仍完整。其后柱亦可受累,椎板发生纵形骨折。爆裂骨折可表现为一个椎体的全面破碎,或只是椎体的上半部或下部粉碎,也可能合并旋转移位,或表现为椎体一侧严重压缩。
3.屈曲牵张型骨折 暴力类型:屈曲+牵张。此类损伤见于乘坐高速汽车腰系安全带,在撞车的瞬间患者躯体上部急剧向前移动并前屈,以前柱为枢纽,后柱与中柱受到牵张力而破裂张开。此即为典型的Chance骨折。折线横行经过伤椎棘突、椎板、椎弓根与椎体,折线后方裂开。亦可能是经过韧带结构破裂,即棘上、棘间韧带与黄韧带断裂,关节突分离,椎间盘后部破裂。
4.屈曲旋转型骨折 暴力类型:屈曲+旋转+压缩,此种骨折脱位为脊柱骨折脱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前柱受到压缩力与旋转力,中柱与后柱受到牵张力与旋转力,常致关节突骨折或脱位。下一椎体的上缘常有薄片骨折随上椎体向前移位,前纵韧带从下椎体前面剥离,后纵韧带亦常破裂,椎体后方骨片可进入椎管。极不稳定,几乎均伴有脊髓或马尾损伤,常发生进行性畸形加重。
5.剪力型骨折脱位 暴力类型:一般为水平剪力。椎体可向前、后或侧方移位。常因过伸使前纵韧带断裂,椎间盘前方撕裂,发生脱位而无明显椎体骨折。移位超过25%,则脊椎的所有韧带均断裂,常有硬膜撕裂或瘫痪。
(三)临床表现 胸腰椎损伤是严重的外伤,但损伤的部位、程度、范围及个体特征性不同,临床症状和体征有相当大的区别,临床时应细心。
1.外伤史明确,如自高空落下或弯腰工作时,重物打击背、肩部,或有严重的交通事故、工伤等。
2.腰背部疼痛,往往程度剧烈,不能起立,翻身困难,搬动病人时常感疼痛程度增剧。
3.体征有骨折部有明显后凸畸形,压痛及叩痛。若棘突骨折、棘间韧带断裂,而局部有血肿形成者,其压痛程度尤为明显;若单纯椎体骨折者,其压痛往往较轻,但一般叩击痛较为明显,尚必须注意在多发性损伤病者,有时因注意力集中在其他部位,胸腰椎的压痛可以不明显,或甚轻,易被漏诊。
4.腰背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重者病人不能站立或坐起,轻者亦应有明显活动受限、腰背部肌肉痉挛,应细心检查。
5.就诊较晚者即出现腹胀、腹痛,胸腰椎损伤后,常因后腹膜血肿刺激自主神经(植物神经),致肠蠕动减弱所致,再者疼痛刺激亦影响肠蠕动,故伤后数日内可出现腹胀、腹痛,大便秘结等症状。
6.出现神经症状,胸腰椎损伤的病人可能同时损伤脊髓或马尾。其主要症状是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和膀胱直肠功能均出现障碍,其程度随脊髓损伤的程度和平面而异,可以是部分性,可以是完全性,亦可以是单纯马尾损伤。
(四)诊断 根据外伤史、症状、体征,结合X线片、CT或MRI诊断一般较易。其中CT可以确定骨折的碎裂程度、骨块的移位方向和硬膜脊髓的受压程度,亦可以行CT重建观察椎管情况。MRI可以显示椎管的情况及脊髓的损伤程度,有条件时可以做。
(五)治疗
1.稳定性骨折的治疗 根据前面骨折稳定程度判断方法,结合CT、MRI,对骨折进行判断其稳定程度及是否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稳定骨折治疗方法如下:
(1)平卧硬板床配合伤椎部垫高 对于压缩少于20%的骨折及年老、骨质疏松者,伤后给予平卧硬板床,配合伤椎部垫2~3个厚约5cm棉制软垫,使脊柱过伸,起自动复位并维持复位的作用。配合五点、三点练功增加腰肌力量和协助复位。药物给予镇静止痛、活血化瘀、理气通便和接骨续筋之剂。
(2)过伸位牵引下手法复位腰椎牵引带牵引,配合平卧硬板床,配合伤椎部垫垫 对于压缩少于50%(或60%~70%但无椎管内占位者)的骨折,伤后在助手对抗过伸位牵引下行骨折椎从后向前按压,使骨折椎复位,复位完毕后行腰椎牵引带牵引、平卧硬板床、伤椎部垫高。3天后在牵引间隙配合五点、三点练功增加腰肌力量和协助复位。药物治疗同上。
2.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 不稳定性骨折是指该节段的稳定因素造成严重破坏,如不经完善固定,即有移位倾向,有可能加重脊椎畸形或造成脊髓和马尾神经损害。
(1)过伸位牵引下手法复位腰椎牵引带牵引、平卧硬板床、伤椎部垫高 对于压缩少于60%的骨折、无神经脊髓损伤症状的骨折及年老、骨质疏松以及不愿接受手术者,在和患者家属、患者讲清楚及有手术准备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此法。
(2)切开复位内固定 由于椎弓根固定技术成熟,对于不稳定性骨折一般采用后路内固定术。选用器械较常用的有:AF、CD系统。亦有早期采用前路手术者,但大多数主张早期不宜采用前路。前路器械有Kaneda、Zplate等。下面重点介绍后路椎弓根固定方法:
①椎弓根进针点的定位方法 一般按“两线一点法”即通过横突中心的横线和上关节突连线的垂线,两线相交之点即为进针点(钉点)。由于胸椎和腰椎小关节方向不同,腰椎上下小关节方向在矢状位,即上关节突在上一椎的下关节突外侧,定位时在上关节突下方有小副突,它与通过横突中心的横线相交之点即为进钉点;在胸椎由于上下小关节方向在接近冠状位,即上关节突在上一椎的下关节突下略外侧,加之横突方向向后外侧而不单纯向外侧,因此进钉点在横突基底部中线的偏上一点(约1mm)。由于神经根在椎弓根内下方出椎间孔,因此进钉时为了避免对它造成损伤或压迫,进针的方向宁可稍偏外而不可偏内,宁可稍偏上而不可偏下。
②进钉方法 在腰椎把上下小关节突咬除一部分使之平坦,在进钉点按T9~L1与矢状位成0°~5°、L2~L5成10°角度开口,然后用攻锥逐渐进入,同时用“T”扳手置于上下关节突上以标出进针的上下方向,边进边用探子探查深度和孔的四壁是否为骨质,一般进入3cm左右,用直血管钳临时插入孔中止血并定位用,后经拍片证实后,经丝攻拧入合适的椎弓根钉。在胸椎在咬除横突后在进钉点按T9~L1与矢状位成0°~5°角度开口,然后用攻锥逐渐进入,同时用“T”扳手置于上下关节突上以标出进针的上下方向,边进边用探子探查深度和孔的四壁是否为骨质,一般进入2.5cm左右,用直血管钳临时插入孔中止血并定位用,后经拍片证实后,经丝攻攻丝后拧入合适的椎弓根钉。在S1椎,进钉点选在腰5下关节突下缘并向头侧倾斜30°~50°方向进入。
③AF与开口CD角度选择 在胸段及胸腰段AF选6°,在腰椎一般选12°。CD由于为人工弯曲,在胸段及胸腰段弯曲角度较小,在腰椎弯曲角度较大。CD尚有能多阶段固定的优点。
在胸腰椎损伤后路固定中,只要掌握了椎弓根钉进钉的方法,其他操作因器械而异,是比较好掌握的。本书不在一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