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内科药物手册》第67页(819字)
氨基糖苷类,又称氨基糖苷氨基环醇类,其特点是水溶性好、性质稳定、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需氧菌、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均有作用。
氨基糖苷类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药物与细菌的30S核糖体亚单位结合,形成无功能的70S起始复合物,抑制蛋白合成,同时也造成遗传密码译读的错误。药物进入敏感细菌内透过质膜须经主动转运,现已发现两个能量依赖时相(Energy Dependent Phase,EDP),分别为缓慢(EDP-Ⅰ)和快速(EDP-Ⅱ)摄取相。氨基糖苷类与核糖体结合后,能加速对该抗生素的摄取(EDP-Ⅱ相),使质膜不断破坏,通透性失控,导致细胞死亡。无氧、低pH、高渗、钙、镁等二价阳离子能抑制本品通过细胞膜的主动转运过程,减弱其作用。随着本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的普遍出现,主要是产生药物灭活酶(钝化酶),对抗生素摄取的减少,细菌核糖体的改变等途径产生耐药性,本类药物间存在部分交叉耐药。
本类抗生素治疗指数(治疗剂量/中毒剂量)较其他抗生素为低,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耳毒性。耳毒性反应可在治疗中或停药后出现,为不可逆且有累加蓄积性,与剂量有关,但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耳毒性反应也具有遗传背景,由线粒体介导,对氨基糖苷类易感患者,正常剂量时即可发生耳毒性反应甚至致聋,对于家族曾有氨基糖苷类致聋的患者禁止使用。本类抗生素对肾脏近端肾小管有毒性作用,出现蛋白尿等,慎与强效利尿剂合用。神经肌肉阻滞也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共有的不良反应,慎与骨骼肌松弛剂合用。为了扩大抗菌谱,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常与另一类抗生素合用,以期取得协同作用。本类抗生素可与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共价键结合,使活性减低,因此静脉注射液中两者不可混合,应分别用药,但对于肾功能衰竭患者,仍有体内发生拮抗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