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针与出针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第139页(1251字)

(一)留针

当毫针刺入腧穴,行针得气并施以或补或泻手法后,将针留置在穴内称为留针。留针是毫针刺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针刺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感应,延长刺激时间,便于继续行针施术,还可以起到候气与调气的作用。

针刺得气后留针与否,留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腧穴所在位置而定。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留针 有些病症,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即可出针,如感冒、发热等。小儿及精神病患者一般不便留针,点刺放血也无须留针。还有一些腧穴常用快速针刺法,也不必留针。

2.短时间留针 适用于一般性疾病,针下得气后,施行补泻手法,然后酌情留针10~20分钟。

3.长时间留针 适用于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如急性腹痛、三叉神经痛、痛经等,有时留针时间长达1小时左右。埋针也属于长时间留针,如耳针、皮内针的留针1~7日不等。

临床常用的留针方法主要有两种:

(1)静留针法:针下得气施行补泻手法后,让其自然地留置在穴内,不再行针,至时出针。临床上多用于对针感耐受性较差的慢性、虚弱性患者。

2.动留针法 在留针过程中,由于病情的需要,反复施用行针手法,或为加强针感,或为达到补泻目的而施以针刺手法,称为动留针法,亦称间歇行针法。

(二)出针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针刺治疗目的后,即可出针。出针是整个毫针刺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操作程序,预示针刺结束。出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在针刺部位,固定被刺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动作要轻巧,应随势提出,不能妄用强力,粗心大意。

(2)出针时,可依补泻手法的不同要求,分别采用疾速出针或徐徐出针,以及迅速揉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

(3)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

(4)出针后,应注意休息片,不宜做剧烈运动,观察有无晕针延迟反应现象。

(5)注意检查核对针数,避免遗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