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第132页(3643字)

(一)常用进针方法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见图2-10)。

图2-10 指切进针法

2.夹持进针法 又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两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长针的进针(见图2-11)。

图2-11 夹持进针法

3.舒张进针法 月左手拇、食两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让针从左手拇、食两指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见图2-12)。

图2-12 舒张进针法

4.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见图2-13)。

图2-13 提捏进针法

5.针管进针法 备好塑料或金属制成的针管,针管的长度约比毫针短2~3分,以便露出针柄,针管的直径以能顺利通过针尾为宜。针刺时左手持针管,将针装入管内,针尖与针管下端平齐,置于应刺的腧穴上,用右手示指叩打针尾或用中指弹击针尾,即可将针刺入,然后退出针管,再运用行针手法(见图2-14)。

图2-14 针管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针刺的角度 针刺角度是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针刺角度的大小,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治疗要求等情况而定。一般可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3种: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全身大部分腧穴。深刺或浅刺均可适用,尤其是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等。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的部位、骨骼边缘部位、内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的部位、为避开血管及瘢痕部位的腧穴,如胸、背部等。

(3)横刺:又称平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肤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肤肌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等(见图2-15)。

图2-15 针刺的角度

2.针刺的深度 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皮肉的深浅度数。掌握针刺的深度,应以既要有针刺感应而又不伤及重要脏腑组织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生手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怎样正确掌握针刺深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年老体弱者及小儿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深刺。

(2)体质:形瘦体弱者宜浅刺;形壮体强者可深刺。

(3)部位:头面、胸、背部及皮肉浅薄之处宜浅刺;四肢、臀、腹部及肌肉丰满处可深刺。

(4)经络:循行于手指、足趾、手腕、踝部位的经脉较浅宜浅刺;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可深刺。另外,一般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可深刺。

(5)病情:阳证、表证、新病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可深刺。

(6)时令:春、夏季阳气浮于上,腠理开疏、气浅宜浅刺;秋、冬季阳气潜于下,腠理固密、气深可深刺。

(7)针感:施针时针下酸、麻、重、胀感应强、出现快的,以及精神紧张、惧怕针刺的患者,针刺应当浅些;感应迟钝或感应弱的患者,针刺应当深些。

(三)行针与得气

1.得气 得气又称针感,即针刺感应的简称,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的一种特殊反应,亦即经气感应。

得气的标志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等自觉反应,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跳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受刺腧穴部位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二是医生对刺手指下的感觉。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生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颤动等反应。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速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就差,不得气时就可能疗效缓慢或无效。

2.行针 亦名运针,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可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种。

(1)基本手法:常用的有以下两种:①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有无、频率的快慢以及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灵活掌握(见图2-16)。②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食指、中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灵活掌握(见图2-17)。

图2-16 提插法

图2-17 捻转法

以上两种基本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辅助手法:是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①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着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循按或循摄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以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宣散气血,使针下徐和(见图1-18)。②刮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地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见图2-19)。③弹柄法: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手指轻轻叩弹针柄,使针体产生轻微的振动。此法可使经气速行(见图2-20)。④搓柄法: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向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应用。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的作用(见图2-21)。⑤摇柄法: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状。此法有行气的作用(见图2-22)。⑥震颤法: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体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见图2-23)。

图2-18 循法

图2-19 刮法

图2-20 弹法

图2-21 搓柄法(飞法)

图2-22 摇法

图2-23 震颤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