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支气管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简明禽病防治技术手册》第8页(2202字)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疾病。其特征是咳嗽、喷嚏、气管啰音和呼吸道黏膜呈浆液性卡他性炎症。雏鸡通常表现流鼻液、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有时会发生死亡;产蛋鸡则以产蛋量减少和蛋质下降较为常见。发生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还会出现病鸡肾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内有尿酸盐沉积等病理变化。

一、病原学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由于该病毒的基因组核酸在复制过程中易发生突变和高频重组,所以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血清型众多。

二、流行病学

鸡是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自然宿主,各日龄的鸡均易感,但以雏鸡和产蛋鸡发病较多,尤其40日龄以内的雏鸡发病最为严重,死亡率也高。本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消化道传播。传染性支气管炎在鸡群中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病鸡带毒时间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不高。本病一年四季流行,但以冬春寒冷季节最为严重。过热、拥挤、温度过低、通风不良、饲料中的营养成分配比失当、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及其他不良应激因素都会促进本病的发生。

三、临床症状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本身变异快、血清型多造成的,其次也与环境中的其他致病因子混合感染、不良的饲养管理因素有关。

1.呼吸型 鸡群往往发病突然。病鸡食欲废绝、羽毛松乱、体温升高、怕冷扎堆,甚至引起死亡。主要表现为张口呼吸、咳嗽、呼吸啰音;常见流鼻液、流泪、频频甩头等。成年鸡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后的呼吸道症状较轻微,产蛋性能的变化明显,产蛋量下降,畸形蛋增多。康复后的蛋鸡产蛋量很难恢复到患病前的水平。

2.肾型 主要发生于2~4周龄的鸡。最初表现短期的轻微呼吸道症状。之后鸡群会突然大量发病,出现厌食、口渴、拱背扎堆等症状,同时排出水样白色稀粪,死亡率约30%。产蛋鸡感染后也会引起产蛋量下降。

四、病理变化

不同的临床型有不同的病理变化特征。

1.呼吸型 幼雏主要病变表现为呼吸道有浆液性、卡他性和干酪样分泌物,上呼吸道因此会被堵塞。鼻窦、喉头、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增厚。气囊轻度混浊、增厚。产蛋鸡则多表现为卵泡充血、出血、变形、破裂,甚至发生卵黄性腹膜炎。若在雏鸡阶段感染过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则部分鸡成年后输卵管发育不全。

2.肾型 主要病变表现为肾脏苍白、肿大、小叶突出。肾小管和输尿管扩张,沉积大量尿酸盐,使整个肾脏外观呈斑驳的白色网线状,俗称“花斑肾”。往往出现一侧肾高度肿大,同时另一侧肾萎缩。

近年来,有关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引起肌肉、肠道,甚至腺胃等组织、器官发生病变的报道不断出现,但尚待进一步证实。现有的研究数据表明,除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毒株本身的致病作用外,环境中的一些诱因(如寒冷、饲料成分不当、滥用药物、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等)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变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有很大影响。如果将异常的临床表现或病理变化都归咎于传染性支气管炎毒株变异本身,则容易对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五、诊断与防治

1.诊断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病史、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要借助于病毒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一系列实验室检测方法。

2.防治 预防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应主要从改善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条件,减少对鸡群的应激因素,以及加强免疫接种等综合防治措施方面入手。

在免疫方面,一般对肉鸡可在7日龄左右通过滴鼻点眼的方式接种H120弱毒疫苗,25~30日龄时用H52弱毒苗加强免疫一次。对蛋鸡和种鸡群还应于开产前接种一次传支油乳剂灭活疫苗。本病高发地区或流行季节,也可将首免提前到1日龄,二免改在7~10日龄进行,方法同上。对于饲养周期长的鸡群最好每隔60~90天用H52苗喷雾或饮水免疫。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发病鸡群应注意改善饲养管理条件,降低鸡群密度,加强鸡舍消毒,同时在饲料或饮水中适当添加抗菌药物,控制大肠杆菌、支原体等病原的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对肾脏病变明显的鸡群要注意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并适当补充K+和Na+。这些措施将有助于缓解病情,减少损失。由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可造成生殖系统的永久损伤,因此对幼龄时发生过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种鸡或蛋鸡群需慎重处理,必要时及早淘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