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贫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简明禽病防治技术手册》第41页(2534字)

传染性贫血是一种以侵害雏鸡为主的免疫抑制性和蛋传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鸡传染性贫血感染鸡群可引起免疫机能障碍,造成免疫抑制,使鸡群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高和某些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从而发生继发感染和疫苗的免疫失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在我国一些地区可造成雏鸡的大量死亡。

一、病原学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属圆环病毒科的禽传染性贫血型病毒,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DNA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稳定。

血清交叉中和试验表明,不同国家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分离毒株均属于同一个血清型,但不同毒株之间在致病性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异,而且它们感染特定细胞系的能力也不同。

病毒对氯仿和乙醚有抵抗力。耐酸,耐热。福尔林和含氯制剂可用于消毒。

二、流行病学

由于该病毒有耐酸,对热有抵抗力,对乙醚、氯仿不敏感的特点,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世界各国均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无血清型差异。本病毒可经蛋传播和水平传播。

本病毒可感染不同品种和各种龄期的鸡,2~4周龄以内的雏鸡更易感,雄雏可能比雌雏易感性更高,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抵抗力不断增强。在无其他病原的情况下,随鸡日龄的增长,其易感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不一致,一般为10%,亦可高达60%,存活鸡可逐渐康复。

人工接种1日龄雏鸡最易感,发病率几乎100%,死亡率可达50%;1周龄雏鸡亦可感染,但仅部分出现临床症状,一般不死亡;2周龄以上鸡接种可分离到病毒,但不表现临床症状;3周龄以上鸡对本病的易感性迅速下降。白来航鸡较其他品种的雏鸡更加易感;成鸡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产蛋期的种用母鸡感染时,虽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其产蛋量、受精率和孵化率均明显下降,孵出的幼雏中有一部分发生血细胞减少症,表现为贫血,并有较明显的发病症状。

一般认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其次是呼吸道。本病的垂直传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成种鸡感染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后,可经卵巢垂直传播,引起新生雏鸡发生典型的贫血病。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时,其致病性增强,并突破龄期及母源抗体的保护,引起疾病的暴发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三、临床症状

野外病例多发生于雏鸡和中雏,雏鸡多为经卵垂直传递或出壳后经水平传递所致,中雏则主要是传染性贫血病毒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或其他可引起免疫抑制的病原混合感染所致,发病鸡精神沉郁、虚弱、消瘦、苍白。

自然条件下,本病的潜伏期不很明确,但最早12天可表现临床症状,第3~4周死亡增加。人工感染1日龄的雏鸡,8天后可出现贫血和组织病变,第10~14天开始发病,继而死亡。

贫血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病鸡感染后14~16天贫血最严重。病鸡表现出厌食、精神沉郁、衰弱、消瘦、体重减轻,喙、肉髯和可视黏膜苍白,皮下和肌肉出血,翅尖出血也极为常见。血液稀薄,血凝时间延长,发病后5~6天病鸡大量死亡,呈急性经过,死亡率通常不超过30%,感染后20~28天存活的鸡逐渐恢复健康,但大多生长迟缓,成为僵鸡。若继发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可加重病情,阻碍康复,死亡增多。

由于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可造成免疫抑制,故感染鸡常继发产气荚膜梭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肌肉和皮下组织的坏疽性皮炎;也可使鸡群对大肠杆菌、包涵体肝炎腺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病原的易感性增高。有些鸡群在第一个死亡高峰两周后出现第二个死亡高峰,究其原因,除水平传播外,往往是由继发感染所致。

四、病理变化

单纯的鸡传染性贫血最特征性的剖检病变是骨髓萎缩。大腿骨的骨髓呈脂肪色、淡黄色或粉红色;胸腺萎缩、充血,严重时可导致完全退化,随病鸡日龄的增加,胸腺萎缩比骨髓的病变更容易观察到,法氏囊萎缩不明显,常呈一过性,有时重量降低,体积变小,而大多数病鸡法氏囊的外观呈半透明状态。病情严重者,可见肝、肾肿大,变黄质脆。有时可见到腺胃黏膜出血,以及皮下与肌肉出血。

五、诊断与防治

1.诊断 本病可用血清中和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确诊,目前较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防治 对鸡贫血病毒感染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应用抗生素可以控制因细菌引起的继发感染。

加强和重视鸡群的日常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措施,防止由环境因素及其他传染病导致的免疫抑制,及时接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和马立克氏病疫苗。引进种鸡时,应加强检疫和监测,防止从外引入带毒鸡而将本病传给健康鸡群。

疫苗免疫接种方面,目前有两种商品疫苗可供使用,一是由鸡胚生产的有毒力的活疫苗,二是减毒的活疫苗,可通过肌肉、皮下或翅膀对种鸡进行接种,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为了防止子代暴发传染性贫血,可以在开产前尽早对种鸡进行免疫。鸡传染性贫血活疫苗,用于12~16周龄种鸡饮水免疫,可使种鸡产生对鸡传染性贫血病的免疫力,防止由卵巢排出病毒;雏鸡可获得母源抗体,从而获得对该病的免疫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