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简明禽病防治技术手册》第64页(1147字)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小鸭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可引起小鸭的大批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一、病原学

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该菌血清型较复杂,国际上已确认21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血清型的变化。该菌一般对土霉素、红霉素、新霉素、盐酸林肯霉素及氟喹诺酮类药物较敏感。

二、流行病学

1~8周龄的鸭对自然感染均易感,但以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死亡率5%~75%。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发。主要经呼吸道或经皮肤伤口感染。一些诱因如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潮湿、卫生条件不好,营养缺乏,均易造成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临床症状

最急性病例突然死亡,见不到任何明显症状。急性病例表现为嗜睡、缩颈或嘴抵地面,腿软弱,不愿走动或行动蹒跚,共济失调。不食或少食。眼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常使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鼻孔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小鸭腹部膨胀。死前出现痉挛等神经症状。病程一般为1~3天。日龄较大的小鸭(4~7周龄),病程可达1周或1周以上,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

四、病理变化

最明显的肉眼病变是心包膜、肝脏表面和气囊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心包液增多,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病程长者,纤维素性渗出物机化或呈干酪样。肝脏呈土黄色或棕红色,肿大,实质较脆,胆囊肿大。

五、诊断与防治

1.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对该病可作出初步诊断,通过实验室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可确诊。

2.防治 预防该病首先要改善育雏舍的卫生条件,特别要加强通风、干燥、防寒以及降低饲养密度,地面育雏要勤换垫草。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做好消毒卫生工作,防止交叉感染。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有效措施,可使用灭活疫苗对雏鸭进行免疫接种。

药物防治能有效控制小鸭发病与死亡。可选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等药物,进行拌料,连续投喂3~4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