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滴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简明禽病防治技术手册》第74页(1525字)

毛滴虫病是由禽毛滴虫寄生于鸽、火和鸡的上消化道所引起的一种寄生原虫病。本病主要侵袭鸽,引起口腔黏膜溃疡、坏死,严重者因呼吸困难、衰竭而死。本病发生于世界各地,给养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一、病原

禽毛滴虫又称鸡毛滴虫,同义名为鸽毛滴虫。此外,还有一些寄生于禽类的其他毛滴虫,如寄生于鹅盲肠的鹅毛滴虫,以及寄生于禽下消化道的毛滴虫等,这些毛滴虫对禽类的致病力均不明显。禽毛滴虫虫体呈梨形或椭圆形,大小为(5~19)微米×(2~9)微米;具有4根游离的前鞭毛;有1根细长的轴刺。禽毛滴虫通过纵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成鸽口腔、咽、食道和嗉囊等部位均可带虫,育雏时,通过哺喂“鸽乳”使雏鸽感染。鸡和火鸡则是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

二、流行病学

幼鸽通过摄入成鸽的“鸽乳”感染毛滴虫后可保持终生带虫,因此,几乎所有的鸽都是带虫者,导致鸽毛滴虫病的发病率相当高。鸡的感染多发生于1~3周龄,感染后常大批发病死亡,成鸡也能感染,但仅少数发病死亡。火鸡的发病龄期一般为16~30周龄,在夏季场地潮湿且与鸽同场饲养时容易发生本病。

三、症状与病变

鸽毛滴虫病的潜伏期为7~20天。虫体主要侵害鸽的口腔、鼻窦、咽喉和食道的黏膜表层,肝脏也常受侵害,偶尔波及腺胃和其他器官。病初在口腔黏膜的表面出现针尖大小、界限分明的干酪样病灶,在病灶的周围可能有一条窄的充血带,随病程进展病灶可扩大并连成一片。由于干酪样物质的堆积,可部分或全部堵塞食道腔,引起吞咽困难。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上述病变可扩展至食道和鼻咽部,而嗉囊、腺胃以及消化道下段通常无病变。肝脏有稀疏的黄色坏死点或广泛的豆腐渣样病变。

患鸡的口腔、食道、嗉囊直至腺胃和肌胃都可能有病变。病变可能是灰白色的结节,类似维生素A缺乏时的病变;或为黄色、坚实、无裂缝的成片的假膜。有时结节增大,堵塞食道腔,以致患禽无法进食而饿死。假膜有时表面粗糙,呈椰菜花状突出于黏膜的表面。

四、诊断与防治

1.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肉眼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再从嗉囊、食道和口腔刮取黏液,加少量生理盐水做成压滴标本,在显微镜下检查到具有运动性的虫体即可确诊。

诊断时,必须将本病与念珠菌病和维生素A缺乏症相鉴别。

2.防治 由于鸽毛滴虫病是由成鸽传给雏鸽,而其他家禽是通过摄入被病禽口腔分泌物污染的饮水和饲料而感染,因此应及时将病禽隔离,最好是淘汰已知的病禽和所有的带虫者。禽场应保持通风干燥,定期彻底消毒和清洁,注意饮水卫生,供应新鲜清洁的饮水;对已投产的禽群,应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不要中途补充新的禽只,因为后者可能是带虫者;此外,应防止鸽和斑鸠接触其他易感的家禽。

3.治疗 可用灭滴灵(甲硝唑),以0.06%溶液饮水,连服5天后停药3天,再饮5天;预防时,可用0.05%药液连续供饮7~10天;或用0.01%~0.02%结晶紫溶液,饮用1周;或用二甲硝咪唑以0.02%混饮1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