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麻醉科手册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书籍:麻醉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麻醉科手册》第292页(11675字)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俗称腰麻。

【适应症】 下腹部、下肢及肛门会阴部手术。并发呼吸道疾病,如肺结核、气管炎、糖尿病、肝肾功能不良者也适用。

【禁忌症】

一、显着心脏代偿功能不全。

二、显着动脉硬化、高血压、舒张压高于100毫米汞柱。

三、脊椎畸形或并发严重腰背痛。

四、穿刺部位感染。

五、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前角灰白质炎,脊椎结核,脊髓肿瘤等。

六、休克。

七、重度贫血(血红蛋白8克%以下)。

八、消瘦、恶液质、衰弱。

九、高龄病人。

十、腹内压显着增高者,如腹腔巨大肿瘤、中期至足月妊娠、大量腹水等。

【解剖生理】

一、椎管内有脊髓及包裹脊髓的脊膜。脊膜分三层,即软膜、蛛网膜和硬脊膜。软膜覆盖脊髓表面,与蛛网膜之间形成蛛网膜下腔,其中充满脑脊液。蛛网膜外周为硬脊膜,两者几乎紧贴,其间的潜在腔隙为硬脊膜下腔。硬脊膜与椎管骨壁之间,构成硬脊膜外腔,其中充满疏松的脂肪结缔组织和丰富的静脉丛。

二、脑脊液总量约为100~150毫升,分布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在后者中含25~35毫升。脑脊液的酸碱值为7.4(与血液相近),比重为1.003。

三、脊髓自枕大孔开始,下端终止于第二腰椎上缘,幼儿则终止于3~4腰椎。为避免刺伤脊髓,腰麻穿刺点在成人不应超过2~3腰椎间隙,一般常规选用腰3~4或腰4~5间歇进行穿刺;小儿更应降低穿刺间隙,详本章第四节。

四、脊神经根分前根和后根,均裸露浸泡于脑脊液中。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后,直接作用于前后根上。前根由运动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传出纤维组成,阻滞后可产生肌肉松弛、血管扩张、肠蠕动亢进和心律减慢。后根由感觉神经纤维和交感神经传入纤维所组成,阻滞后产生感觉消失。

脊神经根中包含三种神经纤维,交感神经纤维最细,感觉神经纤维稍粗,运动神经纤维最粗。一般神经纤维愈粗,所需的麻药浓度愈高,麻醉潜伏期愈长。所以,腰麻注药后,一般交感神经纤维阻滞最快且最广,次为感觉神经受阻滞,运动神经纤维阻滞最晚、范围也最小。临床上所指的麻醉阻滞平面,是指痛觉消失的阻滞范围。

五、正常脊柱有四个生理曲度,即颈曲、胸曲、腰曲及骶曲。颈曲和腰曲的活动度较大,胸曲和骶曲的曲度儿乎不受身体姿势的影响。仰卧位时,颈曲的第三颈椎和腰曲的第三腰椎所处的位置最高,而胸曲的第五至六胸椎和骶椎所处的位置最低。为此,当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后,较容易集中于上述最低处。

如果手术台取水平位,当病人侧卧时,在男性病人常因肩宽而骨盆窄,脊柱易向尾端倾斜;在女性病人则相反,肩窄而骨盆宽,脊柱易向头端倾斜。一般麻药易向稍低侧移动,所以在腰麻实施前,应注意男女病人的上述特点而予适当调整。

六、脊神经在体表皮肤上的分布范围较有规律,也较固定(图15、16)。为此,当腰麻注药后,通过测验皮肤痛觉消失区,即可推算出蛛网膜下腔中脊神经被阻滞的范围。为便于记忆,根据体表解剖标志,将脊神经在皮肤上的支配区列表详见表8~1。

图15 脊神经在皮肤上的分布区(女性)

图16 脊神经在皮肤上的分布区(男性)

表8~1 脊神经在皮肤上分布区的解剖标志

七、交感神经被阻滞后,血管扩张,血管容积迅速扩大,有效血容量呈相对不足。当阻滞平面在胸6脊神经以下,血压可借上半身未被阻滞的周围血管收缩而获得代偿,血压一般不致于下降。但在贫血或动脉硬化者,则也易出现血压下降。当阻滞平面超过胸4脊神经水平,则血压几无例外地会下降、血流缓慢、回心血量减少。此时,如果取头高足低体位,血液将流向下半身,则回心血量更减、血压将更急剧下降;相反,如果改为头低足高体位,并抬高下肢,使回心血量增多,则血压即可迅速上升。所以,腰麻用药后,血压容易随麻醉阻滞范围的高低及病人的体位而改变。

八、腰麻后,只要膈神经(颈2~3脊神经)未被阻滞,则仍能保持基本的呼吸交换量。但当血压下降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则可引起继发性呼吸中枢缺氧而发生呼吸障碍。所以,在腰麻过程中维持血压正常极为重要。

九、腰麻时交感神经被阻滞后,副交感神经处于相对优势,由此可引起心脏、呼吸量及胃肠功能的影响,表现脉率减慢,心搏出量减少、脉压缩小、血压下降;屏气或呼吸激动;恶心、呕吐等。此时可用阿托品、度冷丁和异丙嗪等以抑制迷走神经的作用;或以普鲁卡因封闭有关部位以谋解除。

十、临床上根据腰麻后麻醉阻滞平面的高低,将腰麻分为以下几类:

(一)全脊髓麻醉:系全部脊神经被阻滞,为腰麻的严重事故,需立即进行抢救。

(二)高平面腰麻:指胸4以下的脊神经被阻滞,适用于施行上腹部手术,但应慎重采用,容易发生呼吸和循环的抑制。

(三)中平面腰麻:指胸6以下的脊神经被阻滞,适用于施行中下腹部手术。

(四)低平面腰麻:指胸10以下的脊神经被阻滞,适用于下肢手术。

(五)鞍区麻醉:指骶尾神经被阻滞,适用于肛门会阴区手术。

十一、腰麻后可用针刺皮肤试痛的方法来测知麻醉阻滞平面。在试痛测验的同时,须注意观察运动神经麻痹的进展情况,由此可帮助推测感觉的消失平面,例如:①足趾不能活动,示麻醉平面已超过骶神经;②不能屈膝,示麻醉平面已超过腰脊神经;③腹直肌松弛,示麻醉平面已达胸7脊神经以上;④深呼吸时上胸部不能起伏,示麻醉平面已达胸2~3脊神经以上。

十二、麻醉平面的调节,应在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几分钟的时间内进行,尽量控制在手术所需要的最小而有效的范围内,以避免对病人不必要的生理扰乱。调节麻醉平面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麻药的比重:重比重液向低处移动,轻比重液向高处移动。根据这个原理,事前调节好麻药的比重,即可控制麻药在脑脊液中的移动方向。

(二)病人的体位:麻药的比重和病人的体位是调节麻醉平面的二个主要因素,一般应在注药后5~10分钟之内予以充分利用。超过上述时限,麻醉平面已经固定,则体位调节的作用就很小。

(三)麻药的剂量:剂量越大,平面越广;反之,则越窄。麻药剂量的大小,对麻醉平面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四)麻药的容积:如果剂量和容积都很小,则麻醉平面就难以扩散;反之,则极易扩散。

(五)穿刺针斜口的方向:对麻醉平面的调节和扩散有一定影响。

(六)麻药注射的速度:如果穿刺针斜口向尾端,且注入速度很慢,则麻醉平面不易过分上升;反之,则极易迅速向头端扩散。

(七)麻药本身的性能:如利多卡因水溶液或纽白卡因等易使麻醉平面过度上升,操作时应予注意。

【麻醉前准备】

一、病人的准备 同第六章第一节。此外,尚应准备穿刺部位的皮肤。

二、麻药的准备

(一)腰麻常用麻药的种类和剂量,详见表8~2,可根据手术种类和手术时间长短酌情选其一。

表8~2 腰麻常用麻药的剂量表

(二)麻药的比重:所配制的麻药,其比重较脑脊液重者为“重比重液”;与脑脊液比重相等者为“等比重液”;较脑脊液轻者为“轻比重液”。利用重比重液“下沉”,轻比重液“上浮”的特性,配合体位的调节,可使注入蛛网膜下腔的麻药,被控制向一定方向移动,从而能有控制地调节麻醉平面。

2.5%普鲁卡因,1%地卡因生理盐水溶液及0.5%纽白卡因生理盐水溶液,其比重与脑脊液的比重相等,即为“等比重液”。临床上,凡高于上述浓度者,都是重比重液;低于上述浓度者,均属于轻比重液。下面列举几种临床常用的重、轻比重的腰麻药物配方:

1.5%普鲁卡因重比重液:

普鲁卡因 150毫克

脑脊液 2.7毫升

0.1%肾上腺素 0.3毫升

也可用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代替脑脊液溶解普鲁卡因。

2.0.33%地卡因、葡萄糖、麻黄素重比重液(也称1~1~1溶液,或D.G.E.溶液):

1%地卡因 1毫升

10%葡萄糖液 1毫升

3%麻黄素 1毫升

3.0.25%纽白卡因、葡萄糖、麻黄素重比重液(也称2~1~1溶液):

0.5%纽白卡因 2毫升

10%葡萄糖液 1毫升

3%麻黄素 1毫升

注:纽自卡因商品为0.5%生理盐水制剂,每安瓿为10毫克,属等比重溶液。

4.利多卡因重比重液:

2%利多卡因 3~5毫升

10%葡萄糖液 0。5毫升

3%麻黄素 0.5毫升

(或1%新福林 0.3毫升)

5.0.1%邦妥卡因轻比重液

邦妥卡因结晶 10毫克

注射用水 9.5毫升

0.1%肾上腺素 0.5毫升

6.0.15%纽白卡因轻比重液:

0.5%纽白卡因 2毫升

注射用水 4.2毫升

0.1%肾上腺素 0.5毫升

(三)配制麻药应注意的事项:

1.配制麻药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以防脊髓腔感染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截瘫等严重并发症。

2.上列麻药配方中均加用肾上腺素、麻黄素或新福林等血管收缩剂,其目的在延长麻醉作用时间,但其用量必须用1毫升注射器精确核量,避免过量,否则有可能引起脊髓供血障碍而发生截瘫事故。

3.麻药中加入5~10%葡萄糖的目的主要为提高麻药的比重,其用量必须按上述配方严格执行。葡萄糖浓度过高,同样会引起截瘫。

4.腰麻所用麻药的酸碱值如果超过8,可导致麻醉无效。为此,必须注意配制麻药所用的溶液,其酸碱值必须标准。此外,所用的注射器和针头必须在消毒前洗净,并保证没有碱性物质附着,最好用干蒸消毒。如果采用煮沸消毒,使用前应以无菌蒸馏水反复冲干净。

三、器械的准备 腰麻穿刺包一个,包括消毒钳、洞巾、手套各一,40毫升药杯一只,20~22号穿刺针一枚,5、2、1毫升注射器各一付,皮内及皮下注射针头各一个,砂轮一枚,纱布等。

【操作方法】 腰麻操作方法列举以下几种:

一、普鲁卡因重比重液腰麻

(一)适用范围:1小时左右的下腹部、下肢或肛门会阴区手术,如阑尾、疝等手术。

(二)方法步骤:

1.病人取侧卧位,手术侧在下方位,利用手术台将脊柱调整为水平位。按二侧髂嵴最高点的联线与脊柱正中线相交之点,定为腰4~5棘突间隙或腰4棘突。常规选用腰3~44~5间隙进行穿刺。待脑脊液畅流后,取脑脊液3毫升溶解普鲁卡因结晶150毫克。

2.将配妥的5%普鲁卡因溶液2~3毫升,以每2~3秒钟注射1毫升的速度注入蛛网膜下腔。注药前先将穿刺针的斜口根据手术部位的高低,做好相应的调整。

3.注药后,如系下腹部手术,宜随即改为仰卧头低5~10度斜坡体位,并每隔1分钟测试麻醉平面一次,待麻醉平面升达超过手术切口以上2个脊神经平面时,立即将手术床改为水平位或头高5~10度斜坡位,借以阻止麻药继续上升。上述测试和调节麻醉平面的操作,必须在注药后5分钟内完成。5分钟以后,由于麻药已与脊神经根结合,如再作调整,往往无效。

二、地卡因重比重液腰麻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中平面腰麻(胸6脊神经平面);可施行2~3小时的一般普外、泌尿、妇产及骨科等中下腹部及下肢会阴区手术。

(二)方法步骤:

1.腰穿成功后,将1~1~1溶液2.4~3毫升,在30~60秒钟内注毕,然后轻轻地将体位改为水平仰卧位(注意切勿任意抬动腰部躯体,以防麻药过度扩散)。

2.本溶液的麻醉诱导时间为5~10分钟,即麻醉平面的出现远较普鲁卡因者慢,麻醉平面的固定需15分钟,为此,在控制和调节麻醉平面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特点。如果拟施行中平面腰麻,当测出痛觉消失范围已达胸10平面时,应立即改取头高10~15度斜坡位,否则易出现麻醉平面过度升高的危险。如果拟施行低平面或鞍区麻醉,注药后可立即改为仰卧头高10~15度体位。

3.其他操作同上述一法。

三、鞍区腰麻(鞍麻)

(一)适用范围:肛门会阴区手术。

(二)方法步骤:根据手术时间的长短,选用不同的麻药,例如:

1.普鲁卡因鞍区麻醉:适用于1~1小时的手术。病人取坐位,在腰4~5或腰5~1间隙进行穿刺。穿刺针斜口向地,以5%普鲁卡因重比重液1~2毫升,在一分钟内缓慢注毕,让病人保持坐位3~5分钟后改为手术姿式。

2.1~1~1地卡因鞍区腰麻:用1.2~1.8毫升(含地卡因4~6毫克),其他操作同上法,注药后应让病人保持坐位10分钟后再改为手术姿式,保持头高5度斜坡位。麻醉可维持2~3小时。

3.2~1~1纽白卡因鞍区腰麻:用1.2~2毫升(含纽白卡因3~5毫克),其他操作同上法,注药后让病人保持坐位10分钟后再改为手术姿式,保持头高5度斜坡位。麻醉可维持3~4小时。

四、单侧腰麻 使麻醉作用尽量局限于手术侧,称为单侧腰麻,主要为:①延长麻醉作用时间;②使手术侧的麻醉更完全;③减轻或避免因麻醉引起的呼吸或循环扰乱。

(一)适用范围:一侧的手术,如下肢、阑尾、疝、输尿管、腰交感神经切除、肾切除等。

(二)方法步骤:有下列四种常用的方法。

1.5%普鲁卡因重比重液单侧腰麻:取侧卧位,手术侧在下方,调节脊柱呈水平位,施行腰穿。将穿刺针斜口对向地,以5%普鲁卡因重比重液2~3毫升,于15~30秒钟内注毕。注药毕继续保持侧卧位5分钟,利用体位及时调节手术侧的麻醉平面,下肢手术不需超过胸10,下腹一侧手术不需超过胸7。麻醉平面固定后,改为手术体位。

2.1~1~1重比重地卡因溶液单侧腰麻:用1.2~1.8毫升(含地卡因4~6毫克)在15~20秒内注毕。注药后保持侧卧位10分钟,及时调节麻醉平面后,改为手术体位。麻醉作用维持2.5~3小时。其余操作同上法。

3.2~1~1重比重纽白卡因溶液单侧腰麻:用0.6~1毫升(含纽白卡因3~5毫克)在15~30秒内注毕。其他操作同上法。

4.0.1%邦妥卡因轻比重溶液单侧腰麻:病人取侧卧,手术侧在上方,调节脊柱呈水平位,或头低5度斜坡位,施行腰穿。调整穿刺针的斜口向天,以每5秒钟注射1毫升的速度注入麻药6~10毫升(6~10毫克)。注药后仍保持侧卧位10分钟,及时调节麻醉平面。本法的麻醉作用较易完全局限于单侧,可于2~4分钟出现作用,维持2~3小时。

五、利多卡因腰麻2~4%利多卡因水溶液因其比重为1.002~1.005,与正常人脑脊液的比重相似,用它施行腰麻,麻醉平面很不易控制,容易过度上升。如果用2%利多卡因5%葡萄糖混合液,加麻黄素15毫克,比重可达1.020。这样,麻醉平面较易控制,麻醉作用时间可达2小时。如果手术时间长,可将麻黄素改为3毫克新福林,则麻醉作用可维持达3~4小时以上。利多卡因不能直接高压消毒,否则药液逐渐变黄,麻醉性能减弱,作用出现慢,术后头痛、头晕并发症增多。一般以煮沸消毒二次即可。

(一)适用范围:同其他腰麻方法。

(二)方法步骤:腰穿后以2%利多卡因混合液3~5毫升(60~100毫克)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按重比重液原则调节麻醉平面。注药后5~15秒麻醉部位有发热感,1~3分钟痛觉消失,2~7分钟下肢运动麻痹。麻醉平面多在20分钟左右固定。

六、局麻与腰麻复合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腰椎间盘探查术。本手术中往往需要利用“椎旁压痛法”以再次进行脱出髓核的定位核实检查。如果单纯使用硬膜外麻醉、腰麻或全麻,则无法提供上述的手术要求。采用局麻则可提供术中脱出髓核定位检查的条件,但在牵拉脊神经根时,必然引起病人难以忍受的疼痛。为解决术中既能正确定位,又能避免脊神经根痛,可采用局麻与腰麻复合的麻醉方法。

(二)方法步骤:手术取侧卧位,腰部垫软枕。先以0.25%普鲁卡因(加肾上腺素)200~300毫升作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开始手术,分离半侧骶棘肌后,即进行脱出髓核的定位。定位明确后,切除半侧椎板进入椎管,在寻找脱出髓核及牵拉脊神经根之前,在腰3~44~5间隙,以2%普鲁卡因2~4毫升用细针直接缓缓注入蛛网膜下腔进行腰麻,5~10分钟即产生麻醉效果,麻醉作用可维持40~60分钟。需要时可重复注射一次。

【并发症】

一、血压下降 为腰麻最常见的并发症。

(一)原因及征象:

1.麻醉平面过高:超过胸4脊神经平面者往往发生血压下降,多在注药后5~30分钟内出现,多数为逐渐下降,少数可呈突然骤降,往往伴发恶心、呕吐和不安,甚至意识消失。

2.适应症掌握不恰当:详见前述。

(二)处理:血压逐渐下降而伴有心率减慢者,可立即肌注麻黄素30毫克;如系突然骤降者,改为静注麻黄素15毫克,然后再肌注30毫克。同时应加快输液100~250毫升及吸氧。在血压下降的同时伴有脉率增快者,以改用甲氧胺10~20毫克肌注或静注为宜。如果尚未开始输液,可先将双下肢抬高以升压,同时迅速进行静脉穿刺输液。

二、呼吸抑制

(一)原因及征象:主要因麻醉平面过高,引起全部肋间肌麻痹所致,表现为胸式呼吸消失,潮气量减小,说话无力,鼻翼煽动,发绀,同时伴发血压下降。如果麻醉平面已高达颈髓,可因膈神经被阻滞而引起膈肌麻痹,病人往往表现呼吸微弱、烦躁,随即呼吸停止。

(二)处理:吸入高氧,最好用简易呼吸器面罩吸氧,并作扶助呼吸直至肋间肌张力恢复,同时提升血压。呼吸停止时,需施行紧急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多数在20分钟内呼吸逐渐恢复正常,在处理呼吸的同时,要积极升压以预防发生心跳骤停。

三、恶心、呕吐

(一)原因和征象:因血压骤降及呼吸抑制,继发性引起急性脑缺氧,兴奋呕吐中枢,可出现恶心、呕吐。因手术牵拉内脏或胃肠道蠕动亢进(交感神经麻痹),或因麻醉剂不纯而刺激脑膜,均可引起恶心、呕吐。

(二)处理:针对原因处理,首先处理血压和呼吸,其次可施行内脏神经封闭,静注度冷丁25毫克、异丙嗪12.5毫克。

四、头痛 为腰麻后较易发生的并发症,引起头痛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有三种可能:①脑脊液漏出过多;②麻药的化学刺激,使脑脊液吸收率增速;③血液、脂肪粒刺激脑膜。前二种原因的结果均造成脑脊液减少,脑压降低而引起颅底的血管和脑膜受到牵拉,由此产生头痛。

(一)征象:头痛多发生于术后1~2天,常于坐起时加剧,伴有眩晕、恶心、呕吐、厌食,平卧后可减轻。一般持续2~3天或5~7天而自愈,少数病人可持续更长的时间。

(二)处理:腰麻后头痛的处理方法较多,但疗效均不确切,应强调重视预防。一旦发生后,可作如下处理:①绝对卧床、低枕;②口服APC等止痛剂;③静注50%葡萄糖40~60毫升,每日二次;④能饮水者,鼓励多饮;⑤针刺治疗:合谷(双)、太阳(双)、丝竹空、攒竹、风池等穴,多1~2次见效。也可根据头痛的部位分别取穴:前额痛针头维、印堂;顶部痛针百会;枕部痛针风池、天柱;颞部痛针太阳、头维。

(三)预防:预防腰麻后头痛的措施主要有:①所用的麻药需要纯粹;②穿刺中避免将消毒液误带入蛛网膜下腔;③避免穿刺出血;④尽量缩小硬脊膜上的穿刺孔等。其中尤以后者是一个极重要的措施,具体可采用下列二法:

1.利用“自然背位”进行腰穿:传统的腰穿体位是将脊柱尽可能的向后弯曲(即“过度弯曲背位”),这样硬脊膜的纵行结缔组织被绷紧伸张,当穿刺针割断这种绷紧的结缔组织后,后者可向周围收缩,结果使穿刺孔形成较长的裂缝,或呈星状裂隙,愈合较慢,脑脊液就不断的外漏,头痛的发生率就高。如果利用“自然背位”,硬脊膜就无这种绷紧伸张现象,穿刺孔就小,头痛发生率就显着降低。

自然背位的安置法:病人侧卧,背部处于自然、舒适位,髋及膝关节稍弯,以能支持侧卧位为准。用20~22号穿刺针,一般并不增加穿刺的困难。

2.利用24或25号细针进行腰穿:当24或25号细针穿过硬膜之前,将针尖斜口调整到与脊柱纵轴平行,然后再刺过硬膜。这样穿刺孔可达到最小程度,且是分开而不是切断硬膜纤维。当针退出后,硬膜纤维可望自行闭合而不遗留小孔,脑脊液就不再漏出,这样头痛发生率可显着降低,从10~35%降低到0.13~0.26%。由于24或25号针太柔软,进行腰穿有相当困难,可采用下法解决:病人取过度弯曲背位,先用18~20号短斜口单次硬膜外穿刺针施行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取出针芯,用10厘米长24~25号细针,沿硬膜外穿刺针推入。调整细针的斜口,使与脊柱的纵轴平行,然后刺过硬脊膜,回抽有脑脊液后注入麻药,然后将两针一起拔出。

五、脑神经麻痹 腰麻后偶尔有第六对颅神经(外展神经)麻痹,一般多发生于术后2~21天,前躯症状多有剧烈头痛、羞明、眩晕,然后出现复视和斜视。可对症治疗:注射维生素B1,针刺治疗。多在一个月内自行恢复,很少有永久性麻痹。单纯腰穿后也可能发生这种并发症,因此与腰麻本身关系不大。

六、下肢瘫痪 很罕见,但可能发生,详第十四章第十六节。

【注意事项】 强调严格的无菌操作。严格掌握适应与禁忌。重视腰麻后血压、脉搏和呼吸的密切观察。尽可能避免造成腰麻失败的原因,常见的原因有:①阻滞平面过低;②穿刺针尖的斜口,仅一半在蛛网膜下腔,一半在硬膜外腔,致使麻药剂量不足;③病人的脑脊液酸碱值超过8,注入麻药易发生沉淀而失效,尤以地卡因或纽白卡因为然。注射器煮沸消毒时,水的碱性太大,也会使麻药失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