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麻醉科手册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麻醉

书籍:麻醉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麻醉科手册》第554页(13961字)

简单的心内直视手术,均可在31~28℃低温麻醉下进行,阻断循环的安全时限以6~8分钟为限,最长不能超过10分钟,否则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脏器缺氧性损伤。

较复杂的心内手术如肺动脉瓣漏斗部狭窄、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氏三联症、四联症等,以及某些后天性心脏病,如二尖瓣狭窄加闭锁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冠状动脉栓塞等均须在体外循环下才能完成心内直视手术。

【特点】

一、这类病人一般都存在程度不等的心血管和呼吸功能不全,为此均应列为疑难或危重病例来处理麻醉问题。

二、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多属小儿,少年或青年。部分病人可并发发育不良、软弱、呼吸道反复感染,有的有青紫、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酸血症。

三、后天性心脏病病人,大多属成人病例,病期均长,病情较重,一般都伴有慢性心脏扩大,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甚至有呼吸困难、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等症象,大多需用洋地黄、利尿药等内科治疗。

【麻醉前准备】

一、对上述心脏病人,麻醉前应详细复习病史、检查心肺功能及化验检查、熟悉手术方案和步骤,然后拟出麻醉实施方案,做好充分的估计和准备。

二、术前夜必须保证病人有充分的睡眠,应给足量睡眠镇静药。

三、测量病人的体重,尤以小儿病例更应精确测量。

四、已用洋地黄、利尿药或心得安等治疗者,宜在术前两天停药,否则术中容易发生心律不齐和低血压。

五、长期应用洋地黄、利尿药的病人,要注意钾的紊乱,术前应口服补钾(往往血清钾可以正常,而体内总钾量是降低的)。

六、手术前应特别注意预防感冒。所以在检查病人或备皮等措施中,要密切注意保暖。手术前数日内,病人不应与呼吸道有感染者接触,并检查口腔及咽喉部是否存在感染病灶,必要时作喉分泌物培养,并提前一天开始应用抗菌素。

七、麻醉器械、心电监护仪、电击除颤器、测温器、动静脉压测定器、降温和升温设备等,均应于术前一日准备妥当。当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即开始麻醉,以避免病人情绪紧张。

八、麻醉前用药 ①成人可用异丙嗪25毫克、度冷丁50毫克和东莨菪碱0.3毫克,术前30分钟肌注,异丙嗪也可换为氟哌啶5毫克;②小儿6岁以上者同成人,剂量按年龄体重计算。6岁以内者,麻醉前除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以外,还可在病房内肌注硫喷妥钠15~20毫克/公斤体重,或安定0.5~1毫克/公斤体重肌注,待入睡后再进手术室。

【麻醉选择】 体外循环手术的麻醉方法,一般多采用低温全麻。1972年以来,我国已成功地采用针刺麻醉和中药麻醉,近几年来还应用吗啡静脉复合麻醉和神经安定镇痛麻醉。

一、低温全麻 适用于全部体外循环手术。常用的全麻药为乙醚、氟烷或甲氧氟烷,一般均结合应用静脉普鲁卡因、肌肉松弛药以及体表物理降温或血流变温。

二、针刺综合麻醉 适用于年龄在12岁以上,能合作的病人,宜用于胸骨正中切口的各种心内直视手术,尤其适用于肺动脉高压的病例。针麻手术中常需辅用某些镇痛药(如度冷丁、芬太尼、氯胺酮、吗啡等)。个别还需用安定药(如氟哌啶、安定等)。

三、中药综合麻醉 适用于心功能较良好的心内直视手术,无年龄限制,常与氟哌啶、芬太尼、肌松药以及体表物理降温或血流降温结合,有循环稳定、尿量充分等优点。

四、吗啡静脉复合麻醉 适用于各种体外循环手术,尤其是较长时间的心内手术,可结合低温进行。详见第九章第八节。

五、神经安定镇痛麻醉 适用于各种体外循环手术,尤其是老年、危重及小儿病人,可结合体表或血流降温。详见第九章第九节。

【处理要点】

一、低温全麻法

(一)麻醉诱导:应力求平顺,避免兴奋、挣扎、哭闹、咳呛、屏气,同时要尽量避免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和麻醉剂对呼吸循环的抑制。否则,瓣膜病病人易出现低血压和肺水肿;冠状动脉病病人易导致左心衰竭;间隔缺损的病人易出现严重紫绀等并发症。具体步骤如下:

1.利用紧闭麻醉机面罩吸氧“去氮”3~5分钟。不愿接受面罩吸氧者,不必勉强,可在诱导后再吸。

2.以2.5%硫喷妥钠(2~5毫克/公斤体重)静脉诱导。心功能差者,可改用安定(0.2毫克/公斤体重)或γ-羟基丁酸钠(60~80毫克/公斤体重)静注。6岁以下小儿可用硫喷妥钠肌注基础麻醉。

3.病人入睡后,静注琥珀酰胆碱(1~1.5毫克/公斤体重),施行快速气管内插管后,继以静注氨酰胆碱(0.08毫克/公斤体重)或筒箭毒(0.3毫克/公斤体重)。然后极缓慢地吸入乙醚10毫升或甲氧氟烷1~2毫升,同时静脉点滴1%普鲁卡因、0.04%度冷丁复合液,30滴/分,约100~150毫升。

4.测量食道温度(或鼻咽温度)和直肠温度后,开始施行体表降温(详见第十一章第一节)。出现寒冷反应时,立即追注氨酰胆碱或筒箭毒予以控制。食道温度降至34~32℃后,停止降温。

5.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用乙醚开放滴入法诱导至Ⅲ期2级后进行插管。

(二)麻醉维持:维持麻醉的基本原则为尽量采用最浅的全身麻醉,一般仅将乙醚或甲氧氟烷或氟烷用于麻醉初期及降温前后的阶段。一旦体温降至31℃以后,就不需要再用任何麻醉剂,一般仅需要维持控制呼吸,施行过度换气即可。

(三)体外循环过程中的处理:

1.体外转流开始前:为防止一旦麻醉转浅而出现膈肌扑动或肢体活动,可提前五分钟静注氨酰胆碱(0.06毫克/公斤体重)或筒箭毒(0.2毫克/公斤体重)。

2.呼吸管理:①体外转流开始后至阻断腔静脉及主、肺动脉之前(即并行体外循环阶段),应保持控制呼吸,借以保持冠状-肺血流循环的供氧;②阻断腔静脉及主肺动脉后(即全体外循环阶段),应立即停止控制呼吸,让呼吸囊处于膨胀状态,以使肺脏不自然萎缩,在整个全体外循环期间,对呼吸可不加任何处理;③当心内操作完毕,恢复并行体外循环后,应同时恢复控制呼吸。

3.灌注压的维持:体外转流期间应随时保持平均动脉压在40~60毫米汞柱为理想。低于40毫米汞柱者,提示灌注流量不足,此时瞳孔会不断散大,尿量显着减少。

4.体温的控制:体外循环期间均有体温继续下降的情况,尤以室温过低时为显着,应利用血流变温器控制在30℃上下。

5.心律的观察:①体外循环期间,无例外地均有心律的显着变化:自心动过缓、结性节律、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自动节律、心室扑动以致心室纤颤,最后转为心脏完全停搏。一般可不作任何处理。②由于手术误伤或误扎房室传导束,可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③由于手术损伤冠状动脉较大的分支,可出现显着的ST段低垂、QRS波增宽、T波倒置等束支传导阻滞。一旦出现上述心律变化,应及时通知手术者进行检查,并作纠正。

6.输血和补液问题:①体外转流前的失血,除非量过大,一般可应用平衡液作适当的补充,但量不宜过多。②体外转流期间可不必静脉输血或补液,仅维持静脉输液管通畅不凝即可。

(四)心脏复跳的处理:

1.心内操作完毕,于缝合心脏切口时即应开始做心脏复跳准备,包括:①提高血温;②提高灌流量;③提高灌注压;④改为并行体外循环、恢复控制呼吸;⑤随时解除左心室臌胀。经上述措施后,心脏有可能从完全停搏迅速恢复到心室纤颤,然后再自动恢复到窦性心律,也可能持续处于心室纤颤状态,需用电击解颤,促使心律转为窦性心律。

2.当心律已恢复窦性节律后,须密切注意稳定心律和巩固心肌收缩力。室性节律频繁者,可用利多卡因1~2毫克/公斤体重静注,必要时可重复注射。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者,可用小量异丙基肾上腺素静注(每次0.02毫克,可反复使用)或阿托品治疗。遇心跳无力可静注5%氯化钙5~10毫升,如有效,可继以5~10毫升。血压偏低时,应排除血容量不足,然后使用多巴胺(20~40毫克加入200毫升50%葡萄糖液中静滴,必要时可再加入间羟胺10毫克)。在处理心脏复跳过程中,一般不应滥用肾上腺素或正肾上腺素等血管收缩剂升压,否则弊多利少。

(五)停止体外循环的条件:①心跳有力,心肌红润,心肌张力良好,心脏无膨胀;②体温已升达32℃以上;③平均动脉压稳定在60毫米汞柱以上;④中心静脉压基本接近正常;⑤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六)体外循环停止后的即刻处理:

1.精确计算失血量:体外循环停止后,应立即计算失血量,并及时补回失血量,可按表13~1计算血量平衡。将计算结果再加病人血容量的10~20%,即为灌注停止后该补充的血液总量。

表13~1 血量平衡表

2.利用小量多次动脉输血,以补足血容量。停止转流后,除立即计算失血量外,尚应密切注意动脉压、中心静脉及心脏胀瘪的情况。如果动脉压低、中心静脉压低、心腔空虚,可利用心肺机的动脉泵作小量间歇分次动脉输血,每次30~60毫升。每次输血中密切注意心脏大小及中心静脉压的变化。若有心脏膨胀或中心静脉压迅速上升,应暂停输血,待情况纠正后再输,直至血量恢复正常。

精确地估计失血量对维持血容量平衡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婴幼儿更属重要。

3.肝素防凝血液的中和:体外转流停止、拔除腔静脉导管后,需用精蛋白中和肝素的作用,可按下列公式粗算其用量:

注:①心肺机预充血的肝素量为3~5毫克(4毫克)/100毫升;②预充液肝素用量为1毫克/100毫升;③病人体内的肝素用量为2~4毫克(3毫克)/公斤体重,血红蛋白量高者,肝素用量宜偏大;④体内血量成人按70毫升/公斤体重算;小儿按80~100毫升/公斤体重计算;⑤低温下用1~1.5倍,常温体外循环后仅需用0.5~0.75倍即可。

根据上列公式算出的鱼精蛋白,其中1/2经稀释后由静脉缓慢推注,余1/2可肌注或加于50~100毫升液体内于10~20分钟内静脉滴入。鱼精蛋白对心肌有抑制作用,所以一般应待循环稳定后注射,避免注射太快,否则易引起低血压、心动过缓,又要预防过量,否则反易导致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

4.输血及补液:转流停止后,利用心肺机施行多次小量动脉输血,以补充血容量外,还需通过静脉输血补液以维持血容量。血压平稳后,第一个24小时的补液量为2毫升/公斤体重/小时。

5.预防和纠正酸中毒:体外循环过程可使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酸血症,应及时预防和处理:①转流结束时,立即取静脉血查pH值、缓冲碱、标准量碳酸、剩余碱(或丢失碱)、二氧化碳结合力等,以了解酸中毒的性质和程度;②转流结束后,立即静脉滴入5%碳酸氢钠(2~4毫升/公斤体重),是否再补充,须根据血液检查结果确定;③手术后尽量延长控制呼吸的时间,以充分排出二氧化碳。

6.洋地黄类药物的应用:由于心脏的创伤,心功能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故术后常须用一定量的洋地黄类药物,但事前已用钙剂者,至少相隔2~4小时后再慎重使用。一般可静注西地兰0.2~0.4毫克,必要时半小时后可重复一次。心率在100次/分以下者可暂不使用。

7.利尿剂的应用:心肺机预充液如果采用生理盐水或乳酸钠林格氏液者,由于血液稀释,术后肾功能均较正常,排尿量也满意,但一般于4小时后尿量逐渐减少。若每小时尿量少于30毫升,须给利尿剂:①20%甘露醇,按0.5克/公斤体重作快速静脉注射。若尿量增加至30毫升/小时以上,认为有效,必要时再重复一次。因液量较大、注速也快,对心功能差的病人可改用速尿20~40毫克或利尿酸钠25~50毫克静注。②利尿合剂:配方详见第十四章第一节,作较快速的静脉滴入,只适用于血容量尚不足、心功能尚佳的情况。

(七)麻醉结束:同低温麻醉,详见第十一章第一节。

二、针麻体外循环法 针麻下体外循环手术的处理要点,基本同低温全麻法,但有其特点和优点。

(一)术前准备:

1.术前需作腹式呼吸锻炼。方法:病人平卧,胸前置沙袋(由5公斤逐渐增至10公斤),行缓慢的腹部呼吸。每日练2~3次,每次1~2小时,练习一周左右,使每分钟呼吸次数达5~10次为理想。这样,在剖胸时病人对胸部闷重感较易适应;术中一旦破损一侧胸膜,病人也易代偿。

2.年幼的病人,术前尤需注意其平时与医务人员合作的程度,做好一定的思想工作。

3.术前用药:成人鲁米那钠0.1克,东莨菪碱0.3毫克,术前30分钟肌注。

(二)穴位选取:常用的有以下几组,可任选一组使用。

1.体穴:合谷(双)内关(双)臂臑透肩(双)。

2.耳穴:胸、颈、肾、肺(左耳)。

体穴:内关(双)列缺(双)。

3.耳穴:心(左)肺(右)。

休穴:内关(左)三阳洛透郄门(右)。

4.体穴:内关透外关(双)臂臑透肩(双)。

(三)刺激方法:

1.扎针得气后,用手法捻转各针。耳针捻转90~180°,体针捻转180~360°,以病人能耐受为限。捻转诱导15分钟左右。

2.连接针麻仪,频率为200次/分左右,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限。诱导5~10分钟后,即可消毒皮肤。

3.术中根据手术刺激强弱而经常变换频率和强度,以防电适应,降低针麻效果。

(四)辅助用药:目前有二类用药方法。

1.第一类用药法:

(1)术前15分钟静脉点滴度冷丁1毫克/公斤体重,以不超过50毫克为限。

(2)胸部切口及两侧腹股沟部切口皮下,用0.5%普鲁卡因30~40毫升(加副肾素0.1毫克)局部封闭。

(3)胸骨旁或胸骨后,用0.25%利多卡因30~40毫升作局封。

(4)于锯开胸骨前及关胸时,可酌情用度冷丁0.5毫克/公斤体重或芬太尼0.1毫克。

(5)个别镇痛差的病例,可加用安定或γ-羟基丁酸钠或氯胺酮,同时面罩吸氧。

2.第二类用药法:

(1)病人进手术室后,先静脉注射氟哌啶2.5~10毫克,数分钟后扎针通电行针麻诱导(单独用氟哌啶不影响病人的神志,不影响血压、脉搏和呼吸,仅造成精神上的淡漠和运动上的安静,作用可持续5~6小时)。

(2)手术开始后,根据需要应用芬太尼,每次0.05~0.1毫克,部分病人可不用(芬太尼的作用仅半小时左右,对血压无影响,个别病人短时间心律减慢)。

(五)术中观察和管理:

1.镇痛情况:

(1)按上述针麻综合方法,病人于切皮和剥离骨膜时无不适感;用气锯纵劈胸骨时病人有灼热感;心脏操作时一般无不适感;撑开或闭合胸骨时,偶有胀感不适。

(2)在小儿病例,术中不能很好合作时,需用适当的基础麻醉。可先静脉注射2.5%硫喷妥钠2~3毫升,然后再用γ-羟基丁酸钠60~100毫克/公斤体重静脉慢注,以辅助针麻。一般一次用药可维持至心内操作完毕,以后不再追加麻醉剂,必要时以少量局麻即可完成整个手术。

2.意识状态:

(1)脑细胞对缺氧最为敏感。体外循环中病人意识昏沉,即示脑贫血或脑缺氧。体外转流期间的血压高低,与病人的意识清醒或昏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血压低时可造成脑暂时供血不足,因而病人意识昏沉。体外转流的早期,动脉平均压在50毫米汞柱以下,为时2~3分钟以上者,整个转流过程中病人的意识可表现昏沉,但一般均能于心脏复跳后2~10分钟左右又慢慢转为清醒,并不遗留并发症。

(2)为保持病人的意识,在转流期间对心肺机的要求:①必须维持动脉平均压在60毫米汞柱以上,以维持在70~100毫米汞柱为理想;②必须保证机器血的充分氧合,动脉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③要有合理的灌注流量,50~60毫升/公斤体重/分为理想。上列三点是决定意识能否保持清醒的重要因素,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在插入上腔静脉导管时,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40~80毫升,以防血压下降。

②在开始转流前,于机器预充液内加入少量升压药,如间羟胺2~5毫克。

③在开始转流之初,血压以维持在100毫米汞柱以上为理想。可先开动脉泵缓缓输入200~400毫升液体,使体内保持较高的血容量,然后再逐步缓慢开放上、下腔静脉管,后者可事前预充液体,从而避免体内血容量骤然降低,招致血压突然下降。同时也要注意机器内的预充液体,应逐渐和体内血液混合,避免在短时间内大量预充液进入体内,造成组织缺氧。

④左心引流管,须在主、肺动脉钳夹闭后开放引流。

⑤转流过程中血压有下降趋势时,即加用小量间羟胺或正肾上腺素(0.15~0.3毫克)。同时适当提高灌注流量。

⑥手术失血多时,要及时有效地回收入机器,同时应适量地多次增添机器血量,使机器血槽内血平面不下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做到灌注流量不降低。

⑦经常注意机器血的氧合情况,保持血的颜色鲜红。血色变暗,表示氧合差,病人意识即会消失,改善氧合后,又可转清醒。

⑧经常保持上腔静脉引流通畅。如有引流不畅,或引流管钳夹过多,可造成头颈部静脉淤积怒张,脑血液回流障碍而使病人意识消失,及时解除血流梗阻后,意识可恢复。

3.瞳孔的变化:瞳孔的大小可反映脑部供氧情况,是一较灵敏的指标。瞳孔大小与灌注流量呈正比关系。流量低时瞳孔散大,而提高流量后则瞳孔逐步缩小。为此,在针麻体外循环中应注意观察瞳孔的变化。在阻断循环中,保持瞳孔在0.2~0.3毫米之间较为理想。

4.血压:从针麻开始至打开心包时,血压一般比较平稳。解剖上、下腔静脉及插管过程中,血压可有明显波动,可用静注50%葡萄糖液预防,插管后,有时因阻碍静脉血回心而血压下降,此时应尽早开始体外循环,不宜久等。影响血压的其他因素及处理详见前述。

5.呼吸:

(1)锯开胸骨前,病人能保持10次/分的呼吸,锯开胸骨时往往呼吸增至20次/分左右,呼吸幅度也见增大,可给鼻饲氧或面罩氧吸入。当胸骨撑开后又减慢到10次/分左右。

(2)体外转流后,自主呼吸呈显着减慢、变浅,一般于7~17分钟内完全停止。心脏复跳后,一般于2~7分钟内自主呼吸又可自动恢复。转流期间的呼吸减弱至停止,可不作处理。心内操作完毕,开放主、肺动脉钳后,可给面罩扶助呼吸,以加强冠状血流的氧合。

(3)呼吸恢复后,开始大多表现为浅而慢的呼吸,应及时用面罩氧扶助呼吸,直至呼吸频率和幅度正常后改用鼻饲氧。

(4)自主呼吸恢复后,有时因循环功能不足,仍可导致呼吸再次停止。所以在自主呼吸恢复后,仍应密切观察循环呼吸的变化和处理。

6.心律:

(1)于锯开胸骨以后,约有2/3病例,心率超过100次/分。超过120~130次/分时,需用洋地黄或心得宁处理。

(2)在心内探查,翻动心脏及游离下腔静脉时,较易出现房性或室性早搏。

(3)体外转流开始时,心律改变不明显。

(4)主、肺动脉阻断后,心率逐渐变慢,出现过早搏动,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自动节律,一般于5~12分钟出现心室纤颤或心搏停止。

(5)开放主、肺动脉钳后,部分病例于恢复冠状循环后,心缩逐步有力而自动复跳。部分病例仅出现微弱的心室纤颤(以阻断时间长者为多见),则须通过心内注射正肾素或副肾素,并作心脏按摩,待纤颤波粗大后予以电击解颤。

主、肺动脉阻断时间长者,自动复跳率低。为此,如果阻断时间超过20分钟以上者,应作分次阻断,即每阻断20分时,开放主、肺动脉钳3~5分钟,以恢复冠状动脉灌注,然后再阻断,由此可减轻心肌缺血、缺氧,以有利于心脏复跳。

(6)体外转流停止后,2/3病例心率在100次/分以上,但手术结束时80%病人可恢复正常心电图或与术前相仿。

7.酸碱平衡:体外循环前及后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值,一般无大变化。二氧化碳结合力有轻度下降,但一般无须纠正,均可自行恢复。钾、钠、氯改变不大。

8.体温:

(1)针麻下体外转流过程中,体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一般均能自动恢复,病人也无寒冷反应。

(2)为降低机体代谢和耗氧,提高组织特别是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在针麻下也可实行不同程度的血流降温,转流期间维持直肠温度在32~34℃之间,术中无不良反应,病人也不觉寒冷,也无低温麻醉时常见的御寒反应,神志仍可保持清醒。

9.肾功能:近年来心肺机中,常用生理盐水、苏打盐水,或乳酸钠林格氏液预充机器以代替血液,进行血液稀释灌注。但在乙醚麻醉下进行稀释灌注时,由于乙醚对肾血管收缩、肾滤过率减低,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等因素,常在术后24~36小时内出现一短暂的少尿期(尿量在20~40毫升/小时),在小儿则出现两颊及眼睑部轻度浮肿,这提示在乙醚全麻下肾功能仍有暂时的抑制,此时,虽用甘露醇、高渗糖、速尿、利尿酸钠等利尿剂,有时效果仍不显着。针麻下由于针刺对肾功能的调整作用,不仅对肾的泌尿机能毫无影响,对过剩的细胞外液亦能有效地排出,且尿中红细胞也比全麻下明显减少。因此,在针麻下,尿量一般可保持在140~200毫升/小时,酸中毒也因之容易自动纠正。

三、中麻体外循环法 中药麻醉下体外循环手术的处理要点,基本同上两法,其特点和优点详下文:

(一)术前用药:

1.度冷丁25~50毫克,异丙嗪25~50毫克,速可眠50~100毫克。

2.为控制中麻后的心率,可在术前2小时口服心得安5~10毫克,或心得宁7.5~15毫克。也可在注射中麻制剂心率增快后,临时静脉注射心得宁1.25~7.5毫克,可有效的控制心率增快。

(二)麻醉方法:具体有两种,以第二法较第一法为佳。

1.中麻Ⅱ号(东莨菪碱)与冬眠Ⅰ号相配合:

中麻Ⅱ号剂量:0.04~0.06毫克/公斤体重。

冬眠Ⅰ号剂量:约为3~4毫升。

2.中麻Ⅱ号与氟哌啶、芬太尼相配合:

中麻Ⅱ号剂量:0.02~0.03毫克/公斤体重。

氟哌啶剂量:小儿0.1~0.2毫克/公斤体重。成人0.2~0.4毫克/公斤体重。静脉一次注射2.5~5毫克,一般总量为10毫克左右,最大不超过25毫克。

芬太尼剂量:每次0.05~0.1毫克,总量一般为0.2~0.4毫克,最大不超过0.7~0.8毫克。

(三)方法步骤:

1.静脉穿刺,滴注10%葡萄糖液。

2.分次静脉注射上述药物,速度宜慢。

3.以紧闭麻醉机面罩吸氧,呼吸变慢浅时,施行扶助呼吸。

4.完全入睡后,静注琥珀酰胆碱(1~2毫克/公斤体重)和氨酰胆碱(0.04~0.08毫克/公斤体重),或筒箭毒(0.2~0.3毫克/公斤体重),施行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

5.插管后,施行体表降温。

(四)麻醉中的变化和处理:

1.麻醉深度:一般维持很浅,有时仍不够深,表现血压上升现象,可在麻醉开始时适当加大冬眠药物或氟哌啶、芬太尼的剂量。但一般均无需其他吸入麻醉剂的配合。

2.血压:

(1)本麻醉法一般表现心血管功能稳定。有时因深度不够,于气管内插管、降温、切皮时往往血压上升。

(2)如果伴有血容量不足,或心房纤颤时,则血压往往下降。使用氯丙嗪或氟哌啶前都应补足血容量。对心功能良好的病人,麻醉后均可耐受10~15毫升/公斤体重的液体。这样可维持良好的血压,保证心脏血液供应,维护心功能。

(3)中麻下全身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扩大,如果血容量不足,静脉回心血量和心室充盈压力都会降低,如果同时出现低温下常见的心动过缓,或心房纤颤,即可使心排出量明显下降,从而导致低血压。此时如果直视心腔空虚,或伴有中心静脉压低,应较快速补充血容量,使心腔充盈饱满,血压才可回升。

3.心律:

(1)东莨菪碱可引起心动过速,但在麻醉前使用心得安或心得宁等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下,心动过速大多得到控制,且在降温后心率最慢时,往往血压最高。

(2)中麻下心脏复跳顺利,复跳后的心功能也易巩固,血压平稳,尿量充分,心律不齐较少见。

(3)芬太尼有兴奋迷走神经而减慢心率的作用,但可被东莨菪碱加快心率的作用所拮抗,故一般无明显影响。但有时在低温至30℃左右时,心率仍可慢于40次/分左右,可静注阿托品0.3毫克,或静脉缓慢滴注异丙基肾上腺素0.2毫克,一般均可得到纠正。

4.瞳孔:芬太尼的缩瞳作用较吗啡大25倍,与氟哌啶合用时,可大100倍。因此,虽与中麻Ⅱ号和低温并用,但瞳孔散大轻,或根本不散大,术后也无瞳孔散大、视力模糊等并发症。

5.降温:在中麻下,由于东莨菪碱和氯丙嗪引起末梢血管扩张,微循环血流改善,在体表降温时很少出现皮,可无寒战、皮肤苍白等御寒反应。降温速度也与其他吸入全麻者相仿。

6.呼吸:

(1)东莨菪碱有兴奋呼吸中枢作用,与度冷丁合用,一般呼吸无大变化。

(2)芬太尼的呼吸抑制作用很强,尤以注射过速,90%以上病人可引起肌肉僵硬、呼吸抑制,并使呼吸囊阻力明显增加,但为时较短,仅30~40分钟,且无蓄积作用,可较灵活掌握。因此,只要缓慢注药,并保证呼吸气体交换量充足,一般无害处。但当降温后代谢下降,药物分解变慢,芬太尼一次注射的作用时间至少可延长1小时以上。为此,在常温下手术结束前45分钟,不宜再给;在低温或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心脏复跳后,即应不再使用芬太尼。

7.尿量:

(1)东莨菪碱及氟哌啶都有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所以术中及术后排尿充分,在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时,利尿作用较其他全身麻醉下可更明显。由于血管床的扩张和排尿充分,可以允许充分补液而不增加心脏的前负荷。

(2)由于排尿量多,如不用留置导尿管,会引起膀胱过度充胀,后者常为中麻苏醒期烦躁的原因,及时导尿后即可安静。

(五)麻醉结束:

1.中麻冬眠法麻醉的缺点之一,是术后苏醒期长,且常同时出现谵妄、幻想、躁动等精神症状,为克服这方面缺点,均应于手术结束、循环系统稳定后用毒扁豆碱或催醒宁催醒(详见第五章第二节)。

2.中麻、氟哌啶、芬太尼法者,术后不清醒及躁动者,远较上法者为少而轻。约1/2病人手术结束时即可清醒,安静合作。半数病人术后24小时内不需用止痛剂。清醒后一般均无谵妄、躁动等精神症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