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家的论述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东方出版中心《实用高血压病防治手册》第102页(754字)

高血压作为现代医学一个病的名称或一种症状出现在临床上,古代的医学家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是无法对其认识的,在古代的医学着作中也无法找到直接的论述。鉴于高血压病的主要症状是眩晕、头痛,所以在古代医学着作对眩晕、头痛的描述中,能找到类似高血压的表现;而对高血压的发病、发展机理,在中风病因病机的分析中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论述都为现代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对眩晕头痛的论述

“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素问·五脏生成篇》)内经中已指出了此类病症的基本病理特征。“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将此类病症定位于肝。但对产生此病病因的认识仅局限与外淫致病的观点。金元以后,各家对眩晕的病因探讨也不断地深化,刘完素以风立论,朱丹溪则强调以火论晕,张景岳力倡“无虚不作眩”之说以及明清时代以瘀论晕等。这些论述体现了该证的肝阴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的特征,不仅丰富了对眩晕症的辨证论治,也在病因学上实现了以外因致病到内因致病认识的转变。

(二)对中风病机的分析

“眩运(晕)者,中风之渐也”(朱丹溪《丹溪心法·头眩》),朱氏观察到了“眩晕”与“中风”的关系。叶天士则更系统地阐明了这一关系,“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头为六阳之首,……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临证指南医案·眩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