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冬眠疗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科手册》第361页(1086字)
人工冬眠疗法,对抢救神经科危重病人有一定价值。病人在冬眠状态时,脑耗氧量减少,代谢降低,有利于减轻脑水肿以及抗休克等。
一、适应症
(一)重症颅脑外伤。
(二)重症脑出血。
(三)其他重症脑病。
二、冬眠合剂
(一)冬眠合剂Ⅰ号:氯丙嗪50毫克,异丙嗪50毫克,唛啶(度冷丁)100毫克。
(二)冬眠合剂Ⅱ号:海特琴0.3~0.9毫克,异丙嗪50毫克,唛啶100毫克。
(三)冬眠合剂Ⅲ号:金雀花碱0.2~0.3克,普鲁卡因3~5克,硫酸镁6克。
(四)冬眠合剂Ⅳ号:乙酰丙嗪20毫克,异丙嗪50毫克,唛啶100毫克。
尚可直接用氯丙嗪50毫克,加于250毫升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三、操作方法
先用合剂全量的1/2,肌肉注射,然后再用全量的1/4~1/8静脉注射,待病人出现嗜睡,并且呼吸平稳后,开始降温,可将冰袋置于颈、头部、双侧腋下、腹股沟处。要求体温每20分钟内下降1℃,若病人出现寒战,多示药量不足,可再加量,也可加用水合氯醛,苯巴比妥辅助,使体温下降到34℃为宜,一般不应低于32℃。注射半小时到1小时后,再给1/4~1/2量,以后3~6小时,可据病情需要给1/4~1/2量,注意血压勿下降过低。进入冬眠后,每15分钟测体温、呼吸、脉搏、血压1次,体温稳定后,可半小时测1次。此期间,鼻饲混合奶,以维持营养,但应注意出入量与电解质平衡。冬眠持续一般不超过5天。复温时,药量可渐减,以防止反应性体温回升过高。
四、常见合并症
(一)心血管系: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
(二)呼吸系:肺炎较常见。
(三)膀胱感染与褥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