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复苏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临床普外科手册》第13页(2371字)
【呼吸道护理】 为继续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选择下列措施:
1.插入口咽和鼻咽导气管。
2.气管内插管: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能获得最佳的肺泡通气和供氧。如有条件在心肺复苏时,应立即进行气管内插管。
3.气管切开术:此方法有创伤性,要有一定的外科基础,且操作较费时,故仅适用于不宜行气管内插管者,或需长期呼吸机辅助呼吸者。
【呼吸器的应用】
1.简易人工呼吸器:以呼吸囊-活瓣-面罩装置最为常用,适用于现场抢救,也可替代呼吸机作较长时间的人工呼吸。
2.各型麻醉机:各种类型的麻醉机都可用于人工呼吸。
3.多功能呼吸机:分定压型、定容型和定时型3种。不仅能取代患者的自主呼吸,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某些呼吸病理生理状态,因而具有呼吸治疗作用,使用时均需先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
【重要脏器功能监测】
1.动脉穿刺置管:既能监测动脉血压,又便于动脉血样采集。
2.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既能监测中心静脉压,又能通过中心静脉快速补液或给药。
3.留置导尿管:可监测尿量、尿比重及尿成分,有助于判断肾血液灌注及肾功能变化。
4.动脉血气分析:是监测呼吸功能的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复苏时应保证患者的氧分压在正常范围内,至少不低于8.0kPa(60mmHg);二氧化碳分压不高于5.3kPa(40mmHg)。
5.心电监护:可鉴别心跳骤停的原因是室颤还是室性停搏;同时可识别复苏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以指导治疗。
【胸内心脏按压】 适用于胸外心脏挤压属于禁忌或完全无效时。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切口位于左侧第4肋间,起源于距胸骨左缘2cm处,止于左腋前线。切开软组织,并切断第3、4、5肋软骨进胸。术者将手伸进胸腔并握住心脏,以大鱼际部位紧贴心室前面作节律性按压,按压频率为60~80次/min,直至心跳恢复。
【药物治疗】
1.肾上腺素:是激发心脏复跳的最常用、最有效药物。每次剂量为0.5~1mg(稀释至5~10ml)静脉或气管内注射,必要时每5分钟可重复注射1次。
2.阿托品:常与肾上腺素联用以恢复心跳。用量为1mg,静脉或气管内注射,必要时5分钟后可重复给药。对心跳恢复后心动过缓者,首剂可予阿托品0.5mg静注,每隔5分钟可重复注射,直至心率恢复达60次/min以上。
3.利多卡因: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最常用药物。尤其适用于治疗室性早搏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并可用作药物除颤。首剂为1mg/kg缓慢静脉注射,5~10分钟后可重复给药。必要时可以2~4mg/min的速度静滴。
4.溴苄铵:主要用于治疗室颤,多次电除颤无效者可予溴苄铵5mg/kg静注,然后进行电除颤。如仍无效,可增加到10mg/kg,每15~30分钟重复给药。总量可达30mg/kg。
5.碳酸氢钠:是复苏时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药物。常用量为5%碳酸氢钠注射液60~100ml,静脉注射或滴注,必要时可重复给药1次。需作血气分析监测,根据碱剩余来计算其用量,用药时应保证呼吸道通畅。
6.钙剂:可增加心肌应激性和收缩力,在注射肾上腺素数次后心脏仍未复跳时,可缓慢静脉注射10%氯化钙注射液5ml或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
【心室纤颤和电除颤】 心室纤颤简称室颤,可以是心跳呼吸停止的原发病因,也可以是心室停搏和心肌缺血缺氧以后的继发性变化。室颤有粗颤和细颤之分,细颤时电除颤不易成功,在粗颤时常有效。初期复苏的各种措施,加上肾上腺素的注射一般均能将细颤转变为粗颤。电除颤是治疗室颤的有效方法,目前常用直流电除颤。
1.胸外除颤:除颤时将一电极板置于靠近胸骨右缘的第2肋间,另一电极板置于左胸壁心尖部。除颤时电极下应垫以盐水纱布或导电糊,并紧压于胸壁。所用电能成人为200J(瓦·秒),儿童为2J/kg。电击一次无效时,应继续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并于数十秒后重复除颤1次,并可将电能加大到300J。
2.胸内除颤:适用于开胸作胸内心脏按压时。除颤时将用盐水纱布包好的电极板浸湿紧压于左右心室壁进行除颤,所用电能为30~60J。一次除颤不成功,应继续按压心脏,并重复除颤。
【起搏治疗】 临时性或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安置主要适用于复苏后伴有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或心跳虽已恢复,但心率缓慢需以异丙肾上腺素才能勉强维持心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