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呼吸机的使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急症手册(修订本)》第95页(2672字)
人工呼吸机又称机械通气机,是一系列肺通气装置的总称。它只能代行机体通气的功能,对气体交换过程影响较小,因此,呼吸机不能代行完整的呼吸功能,只能产生以下生理效应:①改善通气功能,维持有效的肺泡通气。②改善气体交换功能。③减少呼吸功的消耗。
一、呼吸机的临床分类
临床上习惯按呼吸机的主要切换方式分为定压型呼吸机和定容型呼吸机两类。定压,是指压力切换;定容,则指容积切换。后者也可能是保证固定每分钟通气量的时间切换。
二、人工呼吸机的结构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72年规定,医用呼吸装置应包括以下七个部分:①肺通气器。②复苏器。③吸入性治疗用通气器。④体外式通气器。⑤摇动器。⑥电刺激器。⑦高频通气器。
三、人工呼吸器的功能
1.基本功能 ①提供可变通气压力或容积。②调节呼吸频率或呼吸周期。③调节呼吸流速或吸呼比。④调节辅助通气的敏感度。
2.次级功能 ①调节吸入氧气浓度。②加湿、加温功能。③压力安全阀。
3.特殊功能 ①压力波型选择:②呼吸流速限制。③深吸气功能。④呼吸末正压(PEEP)。⑤压力支持(PSV)。⑥自发通气回路。
4.附属功能 ①监测系统。②报警系统。③记录系统。
四、适应范围及禁忌证
随着医学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新的机械通气模式的不断开发和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已成为各型呼吸衰竭的治疗和危重患者呼吸支持治疗的有力手段,其临床适应证正逐渐扩大,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骨骼肌肉疾病、肺部疾病及重大外科手术后为预防术后呼吸功能紊乱等。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禁忌证,如肺大泡和肺囊肿、气胸和纵隔气肿、气管食管瘘、咯血等。
五、应用前准备
机械通气治疗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治疗措施,大多用于病情危重和紧急情况,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因此,在情况允许时,应尽量做好治疗前的充分准备工作。
(1)患者准备:首先,向患者说明该项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心理上安慰和鼓励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同时交待有可能出现暂时不适。其次,要尽可能对患者进行较全面的体检和辅助检查,掌握病情,估计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积极预防。
(2)药品、器械和呼吸机等要在人工气道建立以前做好充分准备:药品准备包括抗心律失常药、复苏药、升压药等,器械包括吸引器、心电监护仪及除颤器、简易气囊、各种人工气道的备用管道和不同型号的气管导管等,呼吸机应已经校正过且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最好在人工气道建立以前就开始工作,使用模拟肺检查各种参数的设置,一旦人工气道建立,即可马上投入使用。
六、有关参数调节
机械呼吸机的通气参数调节是一个复杂过程,它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临床上如何正确调节并灵活使用已成为使用呼吸机的中心问题,如果能合理正确地调节和使用将会取得积极的效果;相反,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各种参数值应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不同而不同,也随着病情的动态变化而变化。一般通气参数的设置和调节要遵循如下原则:①维持有效的肺泡通气。②改善通气/血流及氧合。③尽量减少副作用。具体各项指标参考如下。
(1)潮气量(VT):每千克体重8~12ml。
(2)通气量(VE):每分钟6~10L。
(3)呼吸频率:每分钟10~20次。
(4)吸气流速:每分钟60L。
(5)吸呼气时间比(I∶E):1∶1.5~1∶2。
(6)吸氧浓度(FiO2):30%~60%。
(7)呼吸机工作压:约60cmH2O。
(8)湿化瓶温度:32~34℃。
(9)吸气流速波型:减速波。
七、使用呼吸机注意事项
(1)注意监测血压、脉搏、心电图变化和四肢色泽、温度等。
(2)呼吸末正压宜逐渐上升与下降,尤其当湿化吸痰发生压力骤降时,须通过带瓣三通管不使呼吸机停止工作,以免发生心血管意外。
(3)根据各项生理指标探索最佳呼吸末正压值。
(4)严格监测PaO2、SaO2和PaCO2的变化,及时调整各种通气参数。
(5)为了防止气囊对气管壁压迫而造成缺血坏死,可采用低压套管或定期气囊放气及更换位置。
(6)气道压力骤降常提示接管脱落、气囊破裂、管道泄漏或气泵故障。
(7)使用机械呼吸仍有严重缺氧者,应寻找原因,如痰栓、套管口紧贴气管壁、呼吸对抗等。
(8)加强气道湿化,使痰液稀薄而易于咯出或吸出。
(9)防止气囊破裂,一旦气囊破裂,易发生呼吸道误吸而加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呼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