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急症手册(修订本)》第85页(2612字)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以虫媒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休克和肾脏不同程度损害为特征。

一、临床表现和分期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蛋白尿,多数患者有出血点、低血压、出血、肾功能损害和水电解质紊乱等。一般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一)发热期

患者突然畏寒,体温高达39~40℃。热退病情不减,反而加重,是本病的一个特点。常见头痛、眼眶痛、视力模糊、羞明、恶心、呕吐、腹泻等,尤以颜面、眶周、上胸部潮红为特点。结膜、软腭、腋下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一般持续5~6d。

(二)低血压期

本病出现在发热期后,轻者血压略有波动,重者出现休克。患者皮肤潮红、多汗、口渴,尿量减少,重者烦躁、昏迷、脉搏细而快、心音低沉,周围血象中异常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明显减少。

(三)少尿期

此期患者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显着,有顽固性呕吐、腹痛、抽搐、昏迷、尿血等症状,血压回升、尿量减少(24h少于400ml),甚至尿闭。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和高血钾等。

(四)多尿期

每日尿量可达3000~6000ml,相对密度低。全身症状明显好转,此期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五)恢复期

尿液及浓缩功能正常,夜尿明显减少,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逐渐正常。

二、急救与护理

(一)发热期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避免长途转运,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补充足量液体。

(2)早期应用激素:可降低体温、减少中毒症状。每日可用氢化可的松100~300mg静脉滴注,连用3~4d。

(3)应用免疫制剂和免疫增强剂,如环磷酰胺和转移因子等。

(4)中药治疗,如试用丹参和黄芪。

(二)低血压期

以维持有效血容量、调整血管张力、改善微循环、增强组织灌注为原则。

(1)补充血容量,可用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平衡盐液、白蛋白及血浆等。

液体已补足的指征:①病情稳定,四肢温暖。②收缩压在100mmHg以上,脉压差大于30mmHg,心率每分钟80~100次。③末梢循环良好。④血红蛋白接近正常值,浓缩现象消失。⑤尿量每小时大于25ml。

(2)纠正酸中毒。根据病情给5%碳酸氢钠及11.2%乳酸钠等。

(3)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如多巴胺、间羟胺等。

(4)必要时用强心利尿药并给予氧气吸入。

(三)少尿期

此期主要增加肾血流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氮质血症、酸中毒和水潴留等,促进利尿。

(1)一般治疗:严格限制入水量,尽可能口服,总入量为前日尿量加大便量加400ml。

(2)应用利尿药,如利尿合剂、速尿等。

(3)导泻疗法:可使体内液体和尿素氮通过肠道排泄,对高血容量有较好的疗效。

(4)腹膜透析疗法。适应证为:①24h无尿,经用速尿200mg静脉注射或用25%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无反应者。②有高血钾症者。③高血容量综合征。④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四)多尿期

此期主要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症等。应充分补充液体和钾盐。

(五)各期的护理要点

(1)发热期按高热常规护理,因本病有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故不宜用酒精擦浴。同时,当体温下降时要勤测血压,以便早期发现低血压,早期治疗。

(2)若发现下列征象,要警惕低血压的发生:①体温下降症状反而加重。②出现烦躁等神经系统症状,球结膜水肿加剧。③体温与脉搏呈交叉现象。④脉压差<20mmHg。⑤血液浓缩现象加重。

若出现以上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同时做好补充血容量、抗休克准备。注意保暖、切忌搬动。每半小时测血压、脉搏,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及用药后的变化。对年老及肾功能不全者,补液速度应放慢,用量适当减少,以防诱发肺水肿。记录24h出入水量。

(3)进入少尿期,应严格控制入水量。记录24h出入水量。同时密切观察可能发生尿毒症、出血、肺水肿、抽搐等并发症。导泻患者必须记录大小便次数、量和性质,保持床铺干燥清洁。加强基础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4)进入多尿期后,仍要记录24h出入水量,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