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磷杀虫剂的毒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清华大学出版社《反化学恐怖医疗手册》第221页(1654字)

(1)有机磷杀虫剂大多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油脂中。一般在酸性溶液中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而失去毒力。仅敌百虫易溶于水,且与碱性溶液接触后,会变成毒力更强的敌敌畏。内吸磷、对硫磷、甲拌磷、拉硫磷、乐果等经氧化后,毒力增强。二溴磷遇还原物质如金属、含硫氢化合物则很快失去溴,形成毒力更强的敌敌畏。

(2)有机磷杀虫剂可经胃肠道、呼吸道迅速吸收,经皮肤吸收较慢。吸收后经血液和淋巴分布到全身(肝脏最多,肾、肺、骨次之,肌肉及脑最少),然后在体内经解毒由肾脏排出,少量可经肠道直接排出。由于有机磷杀虫剂的品种不同,或因个体差异,排出速度也不同,个别病例甚至在1个月以后,尿中还能检出毒物。一般24小时后即难以检出,48小时则完全消失。

某些有机磷在肝内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物质,如对硫磷转化为对氧磷,马拉硫磷转化为马拉氧磷,乐果也在肝内被缓慢地转化为毒性更高的物质。被吸收的有机磷一般分解和排泄均较快,但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则有累积作用。

(3)有机磷杀虫剂是一种神经毒物。人类神经分为体神经(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后者又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这些神经是通过化学介质的作用,发生冲动传导。神经化学介质分为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两种。乙酰胆碱是胆碱能神经的化学传递介质。胆碱能神经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体神经、植物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及小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汗腺)。在这些神经纤维末梢,存在着特异性很高的乙酰胆碱酯酶(即真性胆碱酯酶),它能迅速分解乙酰胆碱,使已完成生理功能的介质迅速被水解失去活力而便于接受下一个刺激的到来,以保证效应器官的正常活动。

乙酰胆碱酯酶除了存在于神经组织外,还存在于红细胞内。另外,人体内还有一种由肝脏合成,特异性不高的丁酰胆碱酯酶(即假性胆碱酯酶),它存在于血浆、肝脏、唾液腺中,也可受有机磷杀虫剂的抑制。

有机磷杀虫剂是羧基酯酶的强抑制剂。羧基酯酶包括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有机磷以其磷酰根与酶的活性部分紧密结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以致胆碱能神经末梢所释放的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蓄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和胆碱能神经先过度兴奋,继而转入抑制和衰竭,产生中毒症状。

乙酰胆碱的作用可分为下列3类:①毒蕈样作用,主要是乙酰胆碱兴奋胆碱能神经全部节后纤维产生的症状,即抑制心血管,收缩平滑肌,增加汗腺分泌,收缩虹膜括约肌和睫状肌等。阿托品类药物能对抗这些作用;②烟碱样作用,乙酰胆碱兴奋植物神经节及节前纤维和运动神经。运动神经兴奋,导致肌肉纤维颤动甚至挛缩;重度中毒时,可转为肌力减弱以致麻痹,甚至发生呼吸肌麻痹;兴奋植物神经节、节前纤维和肾上腺髓质,可使心、血管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中毒晚期,可因血管麻痹发生循环衰竭;③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脑内的乙酰胆碱含量增高,影响中枢神经细胞突触之间冲动的传递,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麻痹。呼吸中枢麻痹为中毒晚期的严重表现。

有机磷杀虫剂除能抑制胆碱酯酶外,还能抑制其他酯酶(如三磷酸腺苷酶等)及脂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此外,有机磷杀虫剂中毒,尚可发生心外膜下出血、心肌断裂、间质充血水肿;肝细胞坏死及脂肪变性;肾小球毛细血管显着扩张淤血,小管上皮细胞明显混浊肿胀;脑淤血及水肿、出血,脑神经细胞肿胀,细胞核溶解,甚至发生脑及脊髓软化;肺淤血水肿,胸膜有散在的点状出血;骨骼横纹肌可有断裂出血、肌浆凝固或溶解。如为吞服,口腔食管黏膜可有糜烂、溃疡,胃黏膜充血及散在点状出血,平滑肌可有变性坏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