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中毒的救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清华大学出版社《反化学恐怖医疗手册》第195页(2180字)
氨(NH3)是无色有恶臭的刺激性气体。极易溶于水而形成氨水,又称氢氧化铵(NH4OH),呈强碱性,能皂化脂肪。在下水道内氨常与硫化氢同时存在。急性氨中毒的发生多见于管道破裂、阀门爆裂或液氨贮罐爆炸等意外事故,主要是由于不注意维修和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所致,也可发生故意破坏事故。
一、毒理
氨气主要经呼吸道吸入,进入肺泡内的氨,少部分被二氧化碳中和,其余的吸收入血液,在肝脏解毒,其代谢产物随尿、汗液、呼气排出体外。
氨对人体的毒性作用与环境中氨的浓度及接触时间有关。低浓度氨仅对黏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眼结膜、上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加。高浓度氨除因组织溶解性坏死造成皮肤及上呼吸道黏膜灼伤外,还可引起支气管炎、中毒性肺炎和肺水肿,并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引起心搏骤停和呼吸停止。
病理变化可见轻度心肌间质性水肿、肝脏脂肪变性和肾间质炎症。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吸入性中毒
(1)轻度中毒:眼、口有辛辣感,流泪,流涕,咳嗽,咳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头昏,头痛。检查可见眼结膜充血、水肿,口及鼻咽部充血,肺部可闻及少量干啰音。
(2)重度中毒:吸入高浓度氨气,少数因反射性声门痉挛或呼吸停止呈“闪击样”死亡。头面部暴露部位皮肤在高浓度氨气的作用下,可出现深二度化学性灼伤。眼睑、口、鼻咽部及喉头水肿、黏膜糜烂,可出现溃疡。支气管损伤严重,可咳大量黄痰或咳出坏死组织,有时坏死的支气管内膜呈管状脱落,可造成窒息。肺水肿可很快发生,但也有在中毒后30小时内出现的,表现为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双肺布满湿啰音,咳出血痰或大量血性泡沫痰,患者常出现躁动,并因此陷入休克或昏迷。中毒几天后易继发呼吸道感染和败血症,此时可出现高热、咳脓性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重症患者可合并心肌炎,表现为心脏扩大、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心电图出现心肌损害及传导阻滞。此外,尚可合并中毒性肝病,出现肝脏肿大、黄疸及血清转氨酶增高,但一般恢复较快。
2.皮肤灼伤
皮肤接触氨水或高浓度氨气,可引起类似强碱的灼伤,出现红斑、水疱或因水分吸收、脂肪碱化而坏死。
3.眼损伤
氨水溅入眼内,可使眼结膜迅速充血水肿、剧痛、角膜混浊,甚至因角膜溃疡、穿孔而失明。
4.其他
氨尚可引起过敏性哮喘。
三、诊断
根据接触史和典型症状可作出诊断。
四、预防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意外事故,防止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2)加强安全措施,防止蓄意破坏。
(3)贮存、运送氨气瓶时,避免受日光、热辐射影响和互相碰撞,以免瓶内压力升高而发生爆炸。
五、治疗
1.急性吸入性中毒
(1)迅速使患者脱离现场,根据病情需要给氧、人工呼吸或注射呼吸兴奋剂,严重者可加压给氧。有条件可考虑高压氧疗法。
(2)有喉头痉挛、水肿。上呼吸道灼伤或咳出大量血性泡沫痰时,应及早施行气管切开术,术后可间断滴入异丙基肾上腺素、麻黄碱、普鲁卡因、可的松类激素、透明质酸酶或α-糜蛋白酶及抗生素等混合液,以缓解支气管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促使痰的液化排出,减轻肺水肿及控制呼吸道感染等。如病情较轻不需行气管切开术,可吸入水蒸气,安息香酊蒸气或3%硼酸溶液蒸气,也可雾化吸入1%麻黄碱及抗生素等。
(3)有休克时要及时治疗休克,并给予保护心肌及肝脏的药物。2.皮肤黏膜灼伤
皮肤灼伤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也可用3%硼酸溶液反复冲洗,洗完后涂以液体石蜡或可的松软膏。
眼内溅入氨液时,也应立即用清水或3%硼酸溶液反复冲洗,洗完后涂以抗生素眼膏或四环素可的松眼膏等。眼损伤伴有虹膜炎时,可滴入1%阿托品溶液。